债务问题与大国关系(1917—1940)

2019-01-30 19:54周旭东车致远
关键词:苏俄债务欧洲

周旭东, 车致远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两次大战之间一个引人注目的国际问题是大国之间的债务纠纷。欧美之间的战债问题表明,美国并没有完全退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孤立主义,欧美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欧洲已离不开美国。但美国在战债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也使美欧关系蒙上阴影。苏俄选择废除一切债务,则使自己在经济上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与欧美暂时脱离。

一、一战后的债务问题

英国著名学者卡尔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借给它的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盟国大量款项,它也从美国借了这些总数一半以上的款项,一些协约国家也从美国直接获得了贷款。这个借款的复杂性很快就要变成一种如同赔款的负担那样庞大而不易控制和难于处理的问题。就协约国之间的战争债务而言,美国是唯一的债权人,而大陆协约国只是债务人,英国则居于中间地位,它既是债务国,也是债权国。[1]

美国是最大的债权国,而欧洲国家欠美国的战债有多少,因统计的年份和资料来源不同,数字有出入。

胡毓源教授认为战时战后加在一起,欧洲各国欠美战债总额高达103亿多美元,其中英国欠得最多,约43亿美元,法国次之,近34亿美元,意大利16亿多美元,居第三。[2]胡毓源教授的说法比较流行,但时间上不够明确。王德春教授认为,欧洲各国政府在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从美国贷款103亿美元。美国战债的投放分布是,英国46亿,法国40亿,意大利15亿,俄国2亿,合计103亿美元。[3]王德春教授的说法肯定存有问题,因为战时从美国贷款的欧洲国家不仅仅是英、法、意、俄四国。

本文采用英国学者罗伯特·赛尔福的说法,赛尔福的统计是笔者目前所看到的论文和书籍中较为可靠的数据。一是其数字来源于美国财政部,二是统计至何年何月都有清晰的说明。他在《英国、美国在战债问题上的争论》一书中认为,截至1922年2月,欧洲各国欠美国的战债共计108亿3千6百万美元,美国的盟友欠战债105亿1千2百万美元。其中英国欠44亿2千8百万美元,法国欠35亿5千6百万美元,意大利欠17亿9千3百万美元。[4]217

与美国相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罗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之一。

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非常需要西欧的资金,由于俄罗斯一直拥有良好的信誉,俄罗斯因此得以从西方源源不断地获得贷款,这一方面使其外债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使俄国融入到了欧洲金融体系之中。西方各国在俄罗斯还有大量的投资。

俄罗斯的债务问题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战前俄罗斯的对外借款,二是战争爆发后的借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战债,三是战前欧美各国在俄罗斯的投资,因十月革命爆发后苏维埃政府没收外国资产,从而成为欧美各国与苏俄争执的问题之一。

关于俄国对外借款的数额,人们的说法不一。本文以俄国学者科罗莫夫的说法为准,从后来西方国家与苏维埃俄国政府交涉的情况看,科罗莫夫的估计更符合实际。据科罗莫夫估计,至1914年,俄罗斯总的外债为84亿4千4百50万卢布。[5]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罗斯军队缺少武器和弹药,许多士兵持木棍上战场,要等前面的士兵阵亡后,才能有武器,所以俄罗斯不得不向其盟友英国和法国要求贷款。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同样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长期的战争耗尽了原本就不丰厚的家底,俄国极其需要欧美各国的贷款。

罗伯特·赛尔福教授认为,至1918年11月11日,俄罗斯欠英国的战债为24亿7千2百万美元,欠法国的战债为9亿5千5百万美元。至1922年2月,欠美国的战债为2亿1千8百万美元。[4]216-217

欧美各国在俄国的投资,据科罗莫夫掌握的材料,1904年至1913年,外国在俄罗斯的投资为32亿3千5百70万卢布。[5]日本的富田俊基教授认为,法国的投资最多,“一战”前沙俄铸铁生产的60%、煤炭生产的50%系法国资本投资。[6]美国的投资相对较少,根据美国学者托马斯·帕特森的资料,美国被布尔什维克没收财产价值为3.36亿美元。[7]

二、英美在债务问题上的分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债的偿还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英国主要考虑两种方案。

英国认为最理想的方案是把所有战胜国政府间的战债一笔勾销。如果这一方案不被美国接受,则退而求其次,欧洲各国将战债与赔款联系在一起,用德国的赔款去偿还美国的战债。

对于当年盟友全部取消战债的方案,美国一口回绝。美国总统威尔逊明确表示,战债纯属财政往来,欠美战债必须全部偿还,分文不能少。美国还认为,赔款和战债完全是两码事,希望欧洲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更不要为不还款寻找理由。美国政府和公众舆论认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无论欧洲能不能从德国得到赔款,它们欠美国的战争债务都应该到期偿付。在美国人看来,在协约国山穷水尽时,美国人慷慨解囊,给予大量的贷款,这些钱并非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美国人辛苦所得,欧洲没有任何理由不还债。但英国的看法不同,英国认为战争贷款与和平时期的商业贷款完全是两回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无数的年轻人死于战场,财产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美国却在参战前已经在与各国的交易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相应的,美国应该在经济方面做一些让步。因此战债应予以取消。

英国的说法不是全无道理。在贸易方面,从1913年到1916年,美国同欧洲(主要是法、俄、英)的贸易额从15亿美元增加到38亿美元。美国还迅速填补了因欧洲输出减少而出现的世界市场的真空。1913年,美国出口总额为25亿美元,3年后激增为55亿美元。在制造业方面,从1914年到1920年,欧洲制造业生产下降了23%,美国制造业生产却增长了22%。[8]

英国曾在拿破仑战争后取消战债,因此英国主张美国效仿当年英国的举措,将战争债务一笔勾销。由于英国既是债务国又是债权国,英国姿态很高地表示,它只希望在债权与债务上达成平衡,收取的债务与偿还美国的债务相等。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代表就向威尔逊总统表示,如果美国放弃英国的战争债务,英国也愿意放弃其它协约国对英国的战债。

现在看来,当时英国的提案是有先见之明的,但是,这样的想法在美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凯恩斯在1932年就写道:“我同许多美国人讨论过这类问题,他们多数表示个人赞成取消欧洲的债务,但是必须考虑到他们同胞中大多数人的看法却不是这样,所以,这项建议目前还不可能成为实际上的政策。”[9]53

美国的态度使英国在战债问题上陷入两难处境,一方面英国在一战中消耗了大量财富,在财政上并不宽裕,如果它积极归还债务,而其它国家不归还欠英国的债务,那英国的压力太大;另一方面英国又担心赖债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英美关系。更重要的是,欠债不还有损大英帝国的声誉。伦敦是国际金融中心,不处理好战债问题,后果难料。

英国等盟友对战债问题的想法也使美国陷入两难。战争结束后,在巴黎和会上,美国就反对过于削弱德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德国的经济能尽快恢复,这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欧洲经济的恢复会带动美国的外贸出口,解决美国的生产过剩问题。如果美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战债,自然对欧洲经济是非常有利的,欧洲经济的恢复肯定会带动美国的出口,这有利于美国经济。而如果美国坚持要求欧洲还债,这肯定不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欧洲无力进口美国的产品,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并且还会使美欧关系蒙上阴影。但是,如果美国放弃战债,国会将会阻挠和反对,美国民众也不会接受。

因此,美国坚持要求欧洲各国还债,从1923年5月1日至1926年5月3日,美国与主要债务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各债务国承认的战争债务总数是115亿美元,分62年还清,平均利率为2.135%。将利息的自然增长率计算在内,欧洲欠美国的战争债务为222亿5千9百万美元。[4]218这其中,英国同意分62年偿还46亿美元的欠债,加上利息,英国要偿还的战债总数为111.06亿美元(按照平均年息3.306%计算)。本息的偿付一年分两次,每年的6月和12月各一次。法国同意也分62年,一年分两次,向美国偿还68.477亿美元欠债(按照平均年息1.64%计算)。

对这项协定,凯恩斯认为英国的偿还额太高:“这种解决方案的结果是,到1933年止,英国每年须支付给美国约3 500万英镑,以后每年的支付额增至近4 000万英镑,一直到1984年,债务关系才会解除。……根据此协议,我们须向美国按年付款,为期达60年,这项支付相当于我们海军费用的2/3,几乎等于我们在教育上的国家支出,超过了我们战前的负债总额。……有了这笔巨款,我们可以在60年的每个月里建成一座富丽堂皇的新学校、新医院或研究所,等等。如果在同一时期作出同样的牺牲,就可以使目前居住条件非常恶劣的居民——占我们人口总数的一半——舒舒服服地住在新建的房子里,从而扫除贫民窟。”[9]62

既然无法让美国取消战债,英法等国自然把战债和赔款联系起来,它们希望用从德国获得的赔款来偿还欠美国的战债。

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主要依靠美国的贷款。据统计:从1924—1930年,美国向德国提供贷款约为25亿美元,德国付赔偿为20亿美元,协约国各国偿付美国战债则为26亿多美元。[10]隐患就此产生,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不再向德国提供贷款,那就会对德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而德国经济出现问题,无疑会在欧洲产生连锁反应。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逐渐停止了对欧洲的贷款,欧洲的债务国受到双重打击,这其中,德国受到的影响最大。德国勉强支付了当年(1930年)的赔款之后,1931年6月5日,德国总理勃朗宁称,德国没有能力履行赔偿义务。

在德国不愿意赔款后,英国重新希望美国取消战债或者美国做出较大的让步,一次性解决战债问题。

1932年11月,在美国总统大选结果揭晓后,英国希望修改1923年的英美战债协定,要求取消战债。胡佛总统就此发表声明,赔款与战债是两回事,不同意英法以经济困难取消战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情愿地支付了12月的分期支付金,但却发表声明说它同美国的债务协定至此即告结束。[11]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也做了支付。法国政府建议也这样做,但下院拒绝了这个建议。比利时、希腊、波兰、爱沙尼亚和匈牙利等国拒付欠美战债。

1934年9月,英国派财政专家李兹罗斯赶赴美国,准备进行最后一轮的战债谈判,提出要么取消战债,要么至多再一次性支付2 000万英镑(4.6亿美元),将战债彻底画上句号。美国总统罗斯福极为震惊,总数近50亿的债务,英国声明最多只能付4.6亿,罗斯福说,我们的欧洲朋友竟然说出这样可笑的数目,一个有自尊心的国会和一位有自尊心的总统再也不能继续参加讨论了。[12]

美国前前后后收到的偿付战债本息的款项合计还不到30亿美元,[13]337其中大部分由英国赔付,剩下战债的绝大部分不了了之。

针对欧洲国家的赖债行为,美国激进的孤立主义者希拉姆·约翰逊参议员向国会提交议案,建议禁止向不还债的国家提供贷款,以此来警告那些有能力还债但却赖债不还的国家。次年,《约翰逊战债法案》在美国国会全票通过,并由罗斯福总统签字批准成为美国法律。

《约翰逊战债法案》未能使欧洲各国归还战债,但英国一直试图让美国取消战债的想法也落空了。因债务问题,英美关系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苏俄废除全部债务引发的争执

1918年1月28日,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政府颁布了《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废除国债的法令》。法令规定:(1)自1917年12月起,在一项特别公布的清单中所列举的、俄国地主和俄国资产阶级的政府所签订的一切国债均予以废除。上述公债的12月份利息券不应偿付;(2)上述政府关于各个企业和机关的公债的一切保证同样予以废除;(3)一切外债无条件地、一无例外地予以废除。[14]9此外,苏俄还没收了外国在俄国经营的企业、矿山和其它相关资产,实行了金融和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制。

这样的法令令世人震惊,如果说废除战债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废除战前贷款和没收外国资产则是史无前例的。以往有国王因债务过多宣布破产,但苏维埃俄国是个大国,远没到破产那个地步。而且这样做无疑会损害先前俄国政府在国际金融界多年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声誉。

不过,内战初期,由于局势不利,苏俄在债务问题上的处理是灵活的。1918年12月间,苏俄政府多次向西方大国政府呼吁进行和平谈判。照会特别强调只要协约国不干涉苏俄内政,外国军队立即撤出苏俄领土,苏俄可承认以前各届政府的债务,同意偿付旧债利息,提供矿山、森林的租让权。[15]226

苏俄政府让步、和解的态度使威尔逊和劳合·乔治准备就债务问题进行谈判,时任美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政治情报组组长的布利特受命率领一个特别使团来到莫斯科。布利特带着关于停止俄国国内双方军事行动条件的建议书来到了莫斯科。

1919年2月底,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同布利特以英美方案为基础开始了谈判。3月11日,列宁直接参加了契切林同布利特的谈判,苏俄政府原则上同意协约国的建议,但同时做了若干修正,而且取得了布利特的同意。最终双方于3月12日签订了协议草案。其主要内容是:在一切外国军队撤离俄国,协约国停止对苏俄国内一切反政府的军事援助,恢复外交关系,撤销对俄国的经济封锁等前提下,苏维埃政府实现和平后解决对协约国的债务。[15]226

协议草案的末尾申明,只要协约国在1919年4月10日以前把这个方案正式提出来,苏俄政府保证全盘接受上述七项条款。列宁最后要求所有债务应由旧俄所属各国平均分担,捷克斯洛伐克人抢走的黄金应折算为偿还债务的付款。列宁还要求把苏俄政府按《布列斯特和约》付给德国并落入协约国手中的黄金折算为偿还债务的付款。[16]

可以说,这是苏维埃政府与英美进行得最认真的一次谈判,谈判的内容比较细致,而越细致越能说明双方有谈判的诚意。列宁也表示,这个协议有利于协约国,而不利于苏维埃政权,然而,“即使是缔结对我们最不利的和约,只要能保全红军士兵的生命,我们也会获得较多的好处,因为在和平时期,我们会一个月比一个月强大几十倍。”[17]

但是,由于苏俄国内局势的动荡,此外,匈牙利革命胜利使欧洲各国大为震惊,多方面的原因使布利特与苏俄达成的和约成为一纸空文,解决债务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以失败告终。而苏俄政府在战场上的形势逐渐好转后,在债务问题上的立场也强硬起来。

1922年2月,十二个俄国债权国特别会议在巴黎召开。会议决定,协约国政府争取让苏俄偿付全部债务,偿还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人财产。决定还指出,如果苏俄政府不接受这些要求,它将不被承认。

3月20—28日,协约国经济和财政专家在伦敦制定了《专家备忘录》。该备忘录由“复兴俄国”和“复兴欧洲”两部分组成。“复兴俄国”的条件是:(一)承认沙俄政府、临时政府的一切债务;(二)承认俄国过去历届政府所承担的财政义务;(三)要求发还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人在俄的财产或给予相当的赔偿;(四)要求俄国取消对外贸易垄断制;(五)要求让外国人在苏俄享有类似治外法权的特权;(六)为了保证和监督苏维埃政府履行义务,应由苏维埃政府与外国代表联合组成“俄国特别债务委员会”和混合仲裁法庭以决定对外国人的赔偿要求并监督苏俄的财政和预算;(七)外侨有权在俄经营企业,并可自由解雇工人;(八)要求在一切国家停止共产主义宣传。[18]

从协约各国的协商中可以看到,最关键的是两条,一是俄罗斯的债务问题,二是被苏俄国有化的外国资产的归还。协约各国希望以承认苏俄作为条件来换取苏俄偿还债务并发还已国有化的外国资产。而这是苏俄政府不可能答应的。1922年4月10日,热那亚会议召开。会议召开前的2月6日,在《俄共(布)中央给参加热那亚债务问题讨论的苏维埃代表团的指示草案》中,列宁拟定的指示是:(一)废除一切债务;(二)彻底修改凡尔赛条约。[19]这二条是西方国家无法认可的。

此时的苏俄已将债务谈判当作一种策略,列宁对热那亚会议本身的议题并不感兴趣,不然他也不会对代表团下这样的指令。他所希望的是利用这次会议,在欧洲各国中寻找缺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打破帝国主义对苏维埃俄国的包围。[20]

热那亚会议一开始就显示出双方的巨大分歧。西方各国要求苏俄偿还185亿金卢布(战前债务90至100亿卢布,战债80至90亿卢布),赔偿被没收的外国企业损失。苏俄政府公布了自己的反要求:即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封锁给苏俄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总计为390亿金卢布,要求各干涉参与国予以赔偿。

英国表示可以同意取消战债,但要求苏俄放弃反建议,偿还战前债务。法国仍坚持俄国偿还一切债务。4月15日,劳合·乔治代表西方国家提出新建议,拒绝苏俄提出的反赔偿要求,但在讨论战时债务时可考虑俄国的处境。至于私人债务和赔偿损失问题协约国决不让步,并强调债务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就无法讨论,西方国家代表要求苏俄代表立即表态。契切林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但表示要向莫斯科请示。[13]241

4月20日,苏俄代表团致函劳合·乔治,表示苏俄愿做若干让步,撤回要协约国向苏俄赔偿损失390亿金卢布的反要求,向协约国偿还战前债务,但要求协约国取消战债,给苏俄提供优惠贷款,并在法律上承认苏俄。西方国家对此未做答复。由于双方分歧太大,热那亚会议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对热那亚会议失败的原因,有学者分析指出:“英国态度比较积极,法国是对苏强硬的积极倡导者……苏俄缺乏解决债务问题的诚意。当协约国要求苏俄偿还这185亿金卢布的债款时,苏俄却开出了390亿金卢布的反要求,390亿金卢布的数字早已超出协约国的接受范围,根本没有合作的可能性。再者,苏俄参加热那亚会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债务问题,而是抱着‘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而去的。苏德《拉巴洛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苏俄在资本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缺口,此时苏俄政府向参加热那亚会议的代表发电报,要求他们抓住机会尽早结束会议。”[14]20

热那亚会议后,英法等国政府均绕开了债务等有争议的问题而与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但债务问题一直成为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苏俄似乎赢得了债务问题的胜利,单方面废除了债务,不需要还债,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省下了许多资金。但是,苏俄不偿还这笔债务,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后来的苏联政府难以从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而当时的苏联要恢复经济需要大量投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一再试图从国际市场获得资金,但法国明确表示,在归还债务之前,苏联不可能从法国市场进行融资。1933年,苏联曾尝试从美国获得贷款,但美国拒绝了这一请求,原因就是苏俄的债务问题。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乎被孤立于国际金融体系之外,苏联只能从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获得少量贷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

西方国家也一直没有放弃对债务的追讨。“1986年,苏联和英国处理了英国籍债券持有人的要求,苏联向英国支付了8 200万英镑。显然,这种偿债只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苏联政府的一种态度。而在沙俄债务问题上,作为最大债权国的法国,则始终没有放弃对这笔债务的追讨。1997年,法国和俄罗斯达成了30亿法郎的清偿方案。苏联解体后,美国仍然在与俄罗斯谈判1917年债务违约的最终清偿方案。在这漫长的交涉纠纷中,当初废除债务的国家,最终不得不做出姿态,承认了债务,象征性地偿还了欠款。这样,俄罗斯才又回到国际资本市场。”[21]

结 语

从理论上说,英国归还债务不是问题,英国也是债务国中态度最积极的。英国不愿全部归还战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无法收回其它国家欠它的债务,原指望德国的赔款,而大危机爆发后德国又不愿再支付赔款。

英国一再要求美国取消战债,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取消战债,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包括德国的赔款问题,如果不是战债问题,德国的赔款问题不难解决。

也有学者提出,英国为了维护帝国的利益,为了维护英帝国的霸权,应该从一开始就不偿还欠美国的战债。[22]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大英帝国的衰落与否,不取决于英国是否归还欠美国的战债。英国违约无论如何都是其金融史上的一个污点。从道义上讲,美国是有理由要求欧洲还债,特别是有些债务是战争结束后,帮助各国战后重建的。只有少数精英看到要欧洲还债的后果,当时美国的高层和普通民众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那样的觉悟(通过马歇尔计划来资助欧洲重建);国际社会也没有要美国向战后欧洲提供无偿援助的呼声。

当时的人们也无法看清英美的债务问题是英美世界权力交接当中的重要一环。债务问题大大提高了美元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使美国与欧洲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最后使欧洲无法离开美国。

由于《约翰逊战债法案》,欧洲无法到美国融资,这使欧洲各国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国际形势日趋紧张,欧洲极度需要美国的资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特别是法国战败后,英国再次耗尽它的国库,只有向美国求援。《租借法案》的通过,使美国资金再次流向英国。人类是智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赔款和战债都不再成为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苏俄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在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中都曾做出过重大选择,一战后是“废债令”,二战后是不接受马歇尔计划。两次选择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与资本主义世界作了一定程度的切割,使苏联游离于国际经济体系特别是金融体系之外。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显得苏联特立独行;另一方面,也给苏联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后果,诸如国家信誉的损失、西方对苏联贷款的停止等,苏联其实是非常需要西方的资金和技术的。

猜你喜欢
苏俄债务欧洲
欧洲“芦笋季”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消失”的千万元债务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