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实验中学)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前沿理念。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模块,一切语文素养的提升无不与阅读密切相关。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渠道。教育的新理念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新方法,本文以阅读教学为探究对象,探讨面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优化策略。
在由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于2016年发布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概念表述是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在知识快速更新换代的背景下,各学科知识在若干年后都有“落伍”的可能性。既然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获得全部的知识,那么语文学科教学的最终任务便在于让学生获得最“核心”的东西,即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目前仍未形成定论,但是学界已经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值得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参考。顾之川教授在《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文中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可包括四个方面: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能力;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2017年的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做出过相关表述,其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板块,被普遍认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具有启发性意义。结合这两项研究成果,笔者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以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为基础的,并辐射各个人文能力模块的发展性素养。
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阅读材料被视为丰富教育信息的集合,这要求教师善于挖掘阅读材料教育价值,实现各模块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其中语文课本中选录的文章是教师应重点把握的材料。部编版课本选文注重经典性,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理想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聚焦文本自身,让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的课堂。应当注意到文本的整体性以及各模块核心素养的关联性,在教学中做到触类旁通。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时,应当首先用好本文作为基础知识积累的价值,通过对本文的阅读扩大学生语汇,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修辞手法。其次,要让学生能够从审美层面以及思维层面欣赏本文的美感。最后,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符号层达到事物的意义层,即欣赏苏州园林自身的美感。当学生能够对苏州园林进行审美时,也就不知不觉地抵达了文化模块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即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多次论述过教授阅读方法的重要性,他指出:“现在的语文课不是完全不教读书方法,只是单打一,光教精读,轻慢其他。”在此背景下,默读法、浏览法、检索式阅读法等生活中的最常用方法便成为学生的普遍短板,对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形成严重的抑制。温儒敏教授曾说过,语文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阅读。如果阅读量达不到,就谈不上培养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课本的编写思路便非常重视语文阅读方法训练,这从课文阅读指导环节的设计中可见一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提示,以课文内容的内在特色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语文阅读方法。以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本文的预习提示语中说明了默读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并告知学生默读时如何处理生字、生词等事项。默读是绝大多数阅读行为所采取的主要方法,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成长十分关键。教师应做好预习环节的阐释工作,进行具体的阅读技巧指导,并对默读应当完成的任务做出明确要求。
阅读是应真实生活情境而产生的,个体有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欣赏故事或进行审美等真实需要,才产生了阅读行为。以散文阅读为例,在真实的情境下,学生于课外读一篇散文是因为受到文章的美感吸引,他并不需要知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何划分段落大意、优美的句子美在哪里。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还原阅读的真实情境,从阅读的真实需要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例如,教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背影》时,教师一直强调这是一篇经典文章,具有语文素养培育与德育的综合功能。但是学生阅读它并非因为它是经典以及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对于本篇的教学,我们应从学生与作者的共同亲情体验入手,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作为情感表达主体的存在,使课堂成为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课堂。当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关系被建立起来了,阅读才成为与写作对接的活动,才成为一种真实情境下的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从阅读内容上来说,整本书阅读是引导学生走近经典、提升阅读深度、培养阅读兴趣的必然要求。从阅读方法上来说,因为阅读篇幅长、信息量大,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会探索出许多阅读方法心得。整本书阅读以“本”为单位,学生必须要学会灵活运用阅读方法、自主思考,才能够读完一本书。
整本书阅读的功夫主要在课外,而不在课内。部编版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课文对课外阅读的辐射作用,几乎每一课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这为“1+X”的课外阅读思路提供了启示,可以成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设计框架。要让整本书阅读切实发挥提高核心素养的作用,需要教师妥善引导,让学生以合适的方式阅读合适的文本。可以课本选文组织思路为依据,向学生提供趣味性与教育性俱佳的书目。在新媒体普及的背景下,初中生在课余往往更倾向于沉迷电视及网络,对阅读高质量书籍的兴趣有所降低。这要求语文教师自身要热爱阅读,以身作则,通过树立个人典范引发学生效仿。
新课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提出了要求。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中的一个基本关注点便在于重视对语言的运用,在此视角下,阅读也应被定位为“运用”的一个分支。非连续文本阅读正是学生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语言运用任务,是学生为满足终身发展需要所必须的阅读素养。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如图表、广告、说明书、备忘录、报告等。此概念最早出现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阅读素养评估项目(PISA)中。这类文本的共同特性在于实用性和非结构化。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需要教师选择和组织合适的教学材料用于教学,设计“学”“练”“用”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用好检索式阅读法,并培养学生的辨别与判断能力。
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界的最新理念,与之有关的一系列学理与教学培养方法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住核心素养这根教学主线,结合实际学情,不断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核心素养培育方法,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