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大安市第六中学校)
1.概念
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2.内容
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唯物史观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核心理论;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是基础素养,历史解释是关键素养,家国情怀是顶层素养,是实现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从教师方面分析
(1)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敢于正视不足,敢于批判自己,静心去做教育教学研究与学习,写反思、写案例分析、写教学笔记心得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其次,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历史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其涉及的学科内容丰富多样。只有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让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以及让历史课充满活力。因此,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必不可少,要密切关注历史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第一时间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必须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学习历史知识,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最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师主要通过课堂主渠道开展教育教学。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教师要有能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的专业技能。要紧跟新课程改革潮流,注重“积能”与“育人”,通过学科教学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努力增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此外,教师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反思能力及判断能力。
(2)加强教师史学素养的培养
当前,我国历史教师的专业支持体系侧重教学素养的提升,并未对教师的史学素养做出明确要求,这就使很多历史教师忽略了此方面内容的补充,从而使得自身的史学素养有所欠缺。就史学素养而言,一方面,史学素养不容易从表面清晰地看到其具体内容,容易让人产生迷惑感;另一方面,史学素养的终身性容易给教师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所有这些既制约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影响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
根据笔者对日常历史课堂的观察,普通的历史教师和具有较高史学素养的历史教师的课堂是具有明显差异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史学素养,通过史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歷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这既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得培育。
(3)采用有效的历史学习评价方法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考试分数往往比较关注,对学生个体发展却不怎么关注,而对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则更少关注。在新课程下历史学习评价中,教师要淡化甄别,强调反馈,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从学生方面分析
(1)通过高质量的史学阅读,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
第一,核心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重点阅读一些史学研究文献,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出版机构出版的,由专业研究人员发表的著作,专业研究人员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的学术文章等。
第二,群文阅读。可就某一个历史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学科和领域对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检索,并对不同的研究方法、论点和核心史料进行分析。
第三,比较阅读。对于同一个历史问题,不同的专业研究人员肯定会有不同的史学认识。因此,在阅读历史著作时,应注意比较不同研究人员对其的评价,尤其是做出的批判性评价,以便提高自己对史料的辨析能力。
(2)采用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必须遵循历史的特点,才能事半功倍。就历史的时空特点而言,学生应学会划分历史阶段并理清各个阶段的历史事件,通过采用地图标记比较法找出不同时期地图之间的差异,从而记忆历史事件。就史料的证据特点而言,学生可以收集并查阅不同的文献及影视资料,并对它们进行归纳和分析,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就历史的解释特点而言,学生可以通过采用探究的方法,结合相关史论,从来源、性质、作者的地位等方面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