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小学)
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运用美术活动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的美术活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教师设计的有益于幼儿健全人格形成的课程来培养。我们要善于利用教育的艺术来激发幼儿对人类视觉艺术的喜欢和热爱,通过美术教育把人类的文化用生动优美的形式和内容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幼儿,让他们的眼睛、心灵和双手都为发现美、创造美做好充分的准备。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材料艺术、造型艺术,它是通过造型、色彩、构成等来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绘画活动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很容易为幼儿所接收,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描绘在平面纸上。每个幼儿对颜色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幼儿教师也就不能用现成的绘画色彩知识强行对幼儿进行灌输。教师的责任是:要充分挖掘每一位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多角度、全方位地给予幼儿启发与提示。
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素质在儿童的整体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欣赏往往超越了音乐、绘画等艺术学科的教育,渗透到多科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的往往通过综合教育来实现,因而儿童的审美素质往往是各项素质的综合体现。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智、体、劳诸方面的教育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而又自成体系,影响和推动着其他方面的教育。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利于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地养成,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培养人的意志品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不能用德育智育来代替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在培养孩子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中也进行着审美观念的培养。同样,智育可以给儿童以一定的审美知识,提供培养艺术创作能力的某些条件,但智育也不能单独完成培养儿童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要想使孩子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别美欣赏美的能力,并掌握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美育才能达到。而往往与美育相混淆的美术教育,确实能对美育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中,如果没有审美想象,其内心必然是枯燥、贫乏、单调、死寂的。著名画家齐白石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描写的意境,画出这样一幅画:铺着乱石的山涧中一道急流,一群蝌蚪顺流而下。画家借助联想与想象才能与诗人、画家创造的意境产生共鸣,享受到其中的美。想象在审美中具有重大作用。早在18世纪,即有美学认为审美感觉并不重要,“想象”的愉快才是审美的特征。所以在美术课教学中,注意激发孩子想象,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形象思维是审美理解中最主要的形式,形象性是审美活动的突出性质。而绘画、雕塑等则是形象思维的艺术,在美术课教学中,充分运用欣赏、绘画、工艺等不同形式来促使孩子体会形象性。
幼儿的想象与创造不可能凭空出现,主要起源于丰富的记忆表象,而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想象的基础。所有的创造想象都要跟基于原型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形象。幼儿的绘画创作亦是如此,比如,想象画是需要以现实生活的形象为基础的,构成画面的新形象要来源于幼儿自己拥有的生活感受。这其中就涉及到观察,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有力手段。在观察中幼儿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取的知识越广泛越深刻在幼儿的大脑中留下的印象也会越丰富清晰,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基础也就会越强。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引导儿童多观察多想象积累其生活经验对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学前儿童的美术教学内容要生活化,贴近儿童的生活。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这样的内容为儿童所熟悉,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也比较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注意正确引导儿童多观察生活,挖掘生活的细节,让儿童把生活当中平凡的点滴变成一幅幅充满童真和童趣的美术作品。让儿童通过融入生活、感受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其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合他们的现有水平,要让儿童觉得自己好像能解决,但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太简单的容易让儿童对要学习的内容失去好奇心,太难的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这样的内容会让他们经常获得挫败感,而不是成功的体验感。这样的体验也不利于他们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推动最有效力的内部动力之一,可以引领儿童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去表达人之初最美好、最天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