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2019-01-30 08:42万元洪
中学语文 2019年33期
关键词:秦伯古义越国

万元洪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左传》相关文学常识,背诵全文。

2.能够记住文中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辨析并翻译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4.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

5.体会烛之武论辩技巧。

【重点难点】

1.能够记住文中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并翻译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2.能分析烛之武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作品名片《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背景资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基础检测

1.初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氾( )南 贰( )于楚也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函( )陵 君之薄( )

共( )其乏困 杞( )子逢( )孙

阙( )秦 戍( )之 失其所与( )

2.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今义: )

(2)行李之往来(古义: 今义: )

(3)共其乏困(古义: 今义: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今义: )

3.解释下列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夫晋,何厌之有( )

(4)秦伯说,与郑人盟( )

(5)失其所与,不知( )

4.一词多义。

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④吾其还也( )

①公从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行李之往来( )

④何厌之有( )

⑤臣之壮也( )

5.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②夜缒而出(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⑤既东封郑( )

(2)动词的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 )

②若不阙秦( )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④既东封郑( )

(3)形容词的活用

①越国以鄙远( )

②共其乏困( )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

④臣之壮也( )

(4)数词活用

①且贰于楚也( )

6.特殊句式。

①是寡人之过也( )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

(1)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③敢以烦执事( )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

①夫晋,何厌之有( )

②以其无礼于晋( )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3)固定句式

①君之所知也/失其所与( )

②何厌之有( )

二、深入研读

1.读第一段并思考:秦、晋为何围郑?(用课文原句回答)

2.读第三段并思考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用课文原句回答)

3.读第四段并思考: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用课文原句回答)

4.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总结赏析

赏析烛之武的说辩艺术(为什么烛之武能三言两语劝退秦军,你认为其游说妙在何处?)

【拓展延伸】

(烛之武素材运用实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课后练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著作。《左传》也称( )( ),“春秋三传”:( )和( )(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代表性著作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

4.阅读下列文段 完成(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小小大大的监狱,即使不能都去察看,也必定要有爱憎之情。

B.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逐一审察,但也一定要凭感情办事。

C.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一视察,必定因为有特殊的情况。

D.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

(3)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①既克,公问其·故(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②民弗·从也( )

战则请·从( )

③曹刿·请见( )

战则·请从( )

④又何·间焉(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猜你喜欢
秦伯古义越国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董楚平《越国金文综述》手稿
风雨同舟
冬之光
所长无用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浅探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论语〉十二章》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夫差放虎归山并不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