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勋华
先看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26题微写作中的一道试题:“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
再看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25题微写作中的试题:
“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做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在高考试题中出现大量的课外阅读题,是希望通过考题的变化,让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真正得到落实,从而让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面,学会阅读,学会思辨。
北京卷试题的变化,代表了今后的一些试题命制方向,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卷也可能将采用这种题型,那作为农村高中应该怎样面对这种试题的变化,这不得不引发大家的思考。
在学校,大多数同学或老师都认为,语文读不读一个样,学不学一个样,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兴趣读书。现在的学生,成绩稍微好一点的成天埋在题海中,只有完不成的作业,没有多余的时间来阅读;而成绩差一点的,贪玩好耍,沉迷于网络,没有兴趣阅读,也不屑于阅读;即使有少数阅读爱好者,也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阅读,因为在家长、老师的眼中,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一旦被发现,书也只有被没收。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
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方式。据了解,现在的学生乃至成人,都受此影响,随处可见的是“低头一族”。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已经改变,喜欢阅读的学生都是在手机上阅读自己喜爱的文章;但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记笔记、写感悟的过程,也容易导致学生沉迷于网络。
目前学生的阅读过于零散和碎片化,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学生的阅读只是凭一时的兴趣,不能坚持,也没有计划,往往开头是雄心壮志,结果是半途而废。在阅读过程中大多数同学漫无目的,没有好的阅读方法,也没有旁批的习惯。一本书读下来,不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更不知道其中的细节。
大家喜欢阅读快餐文化,没有深究阅读的意义。走进学生课堂,我们仍能发现他们的课桌上赫然摆着卡通漫画、粗制滥造的武打言情小说、时尚杂志。学生很少阅读完整的东西方名著,大多是通过道听途说能知道一些名著的题目,根本谈不上阅读的感受,而每一次写读后感之类作文时,只有去“拿来”了。因为缺乏选择与鉴别,学生盲目追随“流行”,造成阅读资源浪费,学生阅读品位不高。
语文教师比学生更清楚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通过调查发现,“阅读书源”来自老师指定的只有少数人,老师没有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有的老师要求学生阅读但没有对阅读作硬性要求,缺乏对名著阅读的必要指导,导致学生阅读的质量不高。
“语文高考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北大举行的一次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扔出了这颗“炸弹”,并且透露了教育改革的新动向:“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高考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题量,比往年悄悄增加了5%-8%”。温儒敏提出的“高考的阅读面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的要求,就是要学生扩大阅读的取材面,也意味着要提高阅读量,注重独立阅读。这对缺乏课外阅读的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学生没有阅读过经典名著,即使有的学生阅读过也是粗略浏览,对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不甚了解,因此面对现在的高考试题,出现无法解答的情况,导致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不佳。
城里的学生由于家长对教育较为重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会阅读相应的书籍,知识积累比较全面,因此在解答阅读试题时较为得心应手。而农村学生很多都是父母外出务工,多数学生都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缺少监管,学生课外阅读的外部环境较差。基于以上原因,导致大部分农村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无法下手。语文学习成了多数学生的“拦路虎”。
兴趣需要培养,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机,没有动机就不会有行动。兴趣是在行动中产生并渐渐形成的。在语文学习中,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展课文的内涵,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进行拓展阅读。
传统的高中阅读训练中,主要是教师就教材提出问题,学生去找答案。这种阅读虽然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但往往扼杀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有九年语文学习的经历,特别是初中阅读训练的基础,完全可以逐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培养其自主择取的能力。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无论是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还是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没有自主选择的自觉意识及其相关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择取的主体意识,在自主训练中提高自己的择取水平,在能力提高中进一步强化主动择取意识,以形成良性循环,有效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定期举行读书推荐海报展览,让学生了解名著篇目的主要内容,吸引学生阅读,让学生关注课外阅读;定期开展读书汇报会,解决学生阅读的随意性。还可以开展朗诵比赛、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拥有施展才能的活动平台。
每周上一节阅读课,加强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更要学会旁批,解决学生平时阅读不专注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做笔记,在做旁批时,可以对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段话进行赏析,也可以写出自己的心得感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读完一篇文章或者一部著作后,可以利用与之相关的书籍来进行比较,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校图书馆藏书较多,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利用,向学生推荐高中生的必读篇目,使其利用课外时间和寒暑假进行阅读。加强中外名著阅读,让学生了解名著精华。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扩大阅读范围,从而有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
选择书籍时,既能让学生保持自己阅读个性,也要让其听从教师、家长的指导;在处理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关系时,能认识到我们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选择课外阅读书籍时,要把握好课外阅读对课堂学习影响的双面性。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语文教学要打破单一追求语文知识教育的陈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