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探析*

2019-01-30 06:07刁金连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9年2期
关键词:工匠化学德育

刁金连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学校应该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德育教育都占据重要位置。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德育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将德育渗透其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

初中化学属启蒙学科,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学习来了解化学。根据九年级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该时期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德育渗透要抓住这个重要时机。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紧抓课堂这个阵地,将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效结合起来。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做法

1.在化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明工匠精神已经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细致、严谨的态度和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信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化学实验要求的细致、严谨态度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首先要熟悉教材、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1]。例如,在进行第一个定量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实验中水面上升高度就是氧气所占体积。在这个实验中,教师要准备充分,考虑可能的因素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如红磷的用量、装置的气密性、是否恢复到室温等,教师严谨的态度给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树立规范操作的榜样。又如,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该实验是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之后第一次利用反应现象的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因此,能否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生成CO2)和黑色粉末是否变成红色(生成铜)不仅影响实验的成功与否,而且会影响到学生对方程式书写方法的掌握。实验中木炭与氧化铜的比例、反应的温度等细节问题都影响实验现象,教师在课前要多次对比实验,探究出最佳条件,在课堂上才能取得完美的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演示的时候经常出现错误操作又怎么能够在学生中树立好的榜样?培养工匠精神就会成为一句空洞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心严谨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学生分组实验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先让学生制订详细的实验方案,分工合作,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分组实验要安全有序地进行,要得出正确的结论,细心严谨的态度必不可少。例如,在人教版《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中,课前就要给学生强调:科学实验是严谨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药液的浓度对治病救人和生命安全都极其重要;如果浓度不准确,轻者达不到治病的效果,重者危及性命。怎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呢?引导学生第一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第二操作必须规范,第三要详细记录。培养细致、严谨的工匠精神需要在平时养成好的习惯,教师如果能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为祖国培养一批批优秀的工匠。

2.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化学概念是对繁杂内容的抽象概括,是学习化学其他知识的基础。因为概念理论性强,课堂会显得枯燥乏味。如果在概念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相关化学家的故事,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到相对原子质量时,引入化学家张青莲的故事:化学家张青莲主持测定的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并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张青莲在高中毕业成绩优异,原本可免费直升圣约翰大学,但由于该校美籍校长侮辱中国国旗,他放弃圣约翰免费入学的机会而考入光华大学。学有所成后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在西南联大任教,为我国甚至国际化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又如,在讲到盐的时候,引入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侯德榜的故事:制碱技术一直被帝国主义垄断,侯德榜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他潜心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终于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难能可贵的是他将制碱方法公之于世,泽惠世界。

把概念理论课教学与爱国科学家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不但能够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能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使得枯燥的理论概念课由于爱国科学家的故事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爱国主义教育有“知识”作为载体,不再是空洞的说教。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得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心灵受到触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争做有责任感、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3.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初中化学教学中与环境有关的知识有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在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中资料卡片“空气质量日报”中,教师在课堂上可将生活中有关空气污染的新闻联系起来,如“雾霾”“PM2.5”等,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上构建知识,掌握起来更加容易,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讨论如何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一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在讲到在人教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时,过多CO2排放导致“温室效应”,由此倡导“低碳”生活,并列举出生活中哪些是“低碳”行为。在讲到《爱护水资源》的时候,通过数字和图表让学生知道淡水资源紧缺,人均水量很少,许多地区已出现水资源短缺,影响人民生活、制约经济发展,号召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节约用水,并讨论生活中哪些行为能节约用水。在讲到《化肥》的时候,施用化肥、农药是农作物丰收的重要手段,但是过量的使用不仅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而且危害人类自身健康。

教师要留意和积累生活中有关环保方面的新闻素材,将这些环保素材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提高了学习动力,同时也将环保意识潜移默化植根于学生头脑中。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与环保相关的素材,开展小调查等。渗透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理念、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理念,要从现在做起,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德育渗透的一些原则与注意事项

1.德育渗透要联系教材 言之有物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使得科学教育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这样的德育渗透教育才不至于流于表面。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不同课型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侧重点不同,掌握技巧、言之有物,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德育渗透要联系实际 脚踏实地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网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逆反心理较重,德育渗透的空洞式说教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德育渗透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习才更有动力,知识因为运用而掌握得更加牢固。

3.德育渗透要创新形式 灵活生动

进行德育渗透要根据初中生心理特点,创新形式,灵活多样地进行。如讲《酸雨对环境的腐蚀》时,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酸雨的危害,可以设计课外实验,模拟酸雨对身边的树叶(代表森林)、大理石(代表建筑物)、铁钉(代表金属)的腐蚀情况,让学生直觉感受酸雨对环境的危害。这样的环保教育方式比说教式更能震撼学生心灵,激发环保意识。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善于抓住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善于抓住德育渗透重要时机,将初中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与德育渗透结合起来,将德育渗透与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有机联系在一起,但也不代表任何课型都能与德育渗透整合。德育渗透要适时适当地进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工匠化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工匠神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