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照元
(湖南省交通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湖南 长沙 410082)
近年来,职业学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但是毕业生的平均有效就业率在70%左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反差的是已就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刚上岗就选择跳槽。职业学校毕业生跳槽的普遍性和频繁性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近几年大国工匠、产教融合等理念不断融入职业教育,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投入也在加大,但是不断增加的学生与有限的投入是远远不成正比的,中等职业学校尤为明显。这使得职业学校在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上多方受阻,加上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基础相对较低,培养上总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这就容易导致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水平不高。如果要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就需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如何有效降低职业学校办学成本,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效益与社会效益,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职业学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职业教育人力资本问题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成本问题,还关系到如何更好地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为此,必须做好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核算,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办学成本,合理有效使用人力资本以促使其发挥最大效能。
1.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职业学校人力资本管理的合理使用,有利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率。通过规范教育人力资本,将教育人力资源使用合理化,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使职业学校更加合理的培养和使用人才。有利于将教育经费尽可能用于教学投入和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
2.有利于缓解职业学校资金短缺问题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在各种政策的支持下,各职业学校迅速扩大办学规模,但是在办学规范、办学管理体制等方面仍存在漏洞,为加强管理,教育部门对职业学校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举措,并增加了经费投入,但是针对生源的增长,各地政府的这些补贴远远不够。此外,由于许多职业学校的设备老化,基础条件和设施陈旧,再加上随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等融入教学环节,使得职业学校办学成本不断提高,工科专业尤为突出。因此,加强职业学校人力资本管理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规划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提升职业学校的整体实力。
3.有利于调动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仍靠地方政府拨款为主,政府是办学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说,职业学校也属于公益性社会组织,它们的办学宗旨也很明确,即为社会各行业输送具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职业人才。职业学校通过在内部实施教育成本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有效管理,降低办学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职业学校合理使用办学经费,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把资金用到培养人才上,最终受益的是学生。而企业从职业学校招聘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岗位培训的花费将相对减少,这时候企业成为了间接受益者,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1.人力资源资本配置不合理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大,招生人数持续增长,读大学由原来的遥不可及变成了一种大众教育。在此背景下,许多职业学校也顺势转型升级为高职高专,许多由于资源条件受限没有升级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则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困难期。面临着生源数量严重下降的问题,同时由于招生困难,教师的绩效得不到保障,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很多教师开始继续深造、转行或者调离。坚守在原岗位的教师必须参与招生,难以安心教学。这类学校由于生源问题,导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短缺,学校发展步履维艰。
虽然近年来职业学校再次迎来了春天,但是由于在校教师岗位空缺,尤其是专业技术岗位教师调离后无法及时得到补充,导致有时对学生的培养不得不由非专业教师代劳,这样一来学生的培养质量难以达标,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2.教育资源结构不合理
教育资源结构不合理,首先体现在职业学校在人力成本需求上比较高。职业学校学生不同于普高学生,普高学生主要是学文化知识,需要的专业设备相对较少。职业学校则是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的设备、实训器材等都是有特殊要求的。此外,相关实训教师也相对不足,在此情形下,学校不得不到企业、社会机构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到学校担任实训实操教师。其次是资金成本低。职业学校对办学条件有最低要求,为达到这些要求,职业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达标建设。而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是靠政府拨款,社会投入少,仅仅靠政府的拨款是杯水车薪的,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需要。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一些职业学校采取盲目跟热点专业、盲目追求生源数量等办法来解燃眉之急。这样虽然获取了短期办学效益,但挤占了太多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本性成本偏低等,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3.职业学校成本投入结构不合理
在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成本投入一直是个大难题。首先,人力成本比例高。职业学校的直接工作人员成本在教育总成本中的比率普遍偏高,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的招生专业没有按各自学校特色和专长去开设,造成专业门类多,因此要求配备的教师多,人力资源成本不合理。其次,职业学校学生要求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这需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还需要从外面的企业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实训指导,而既能够将知识讲述清楚,又能够将技术指导操作到位的企业员工进入职业学校担任教师是需要高额薪酬才能够被留住的。这导致职业学校教育成本中人力资源成本较高。而为了提高学校声誉和办学水平,往往倾向于降低生师比,导致人力成本也随之上升。再次,间接费用也居高不下。部分职业学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大兴土木,导致运营成本过高。由于国家对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有基本指标限制,导致在教育资金投入使用上挤占了人力资源成本。这样一来学校的外表看上去宏伟壮观,但实际上缺少资金引进高水平的人才补充进入教师队伍。
4.校企深度合作人力成本过高
近年来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上下了大功夫,但是大部分学校的合作处于浅层面的合作,真正深度合作人力成本过高,阻碍了合作的发展。深度合作的职业学校要求学生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学,必须有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指导,这需要不少的人员费用。加上企业不一定就在职业学校附近,有的企业甚至在外市或者外省,如果要将学生送到这些企业学习的话也需要一大笔费用。为减少成本,节约办学经费,不少职业学校不得不选择浅层的校企合作形式,这样一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是达不到毕业标准的。
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降低人力资本
第一,在人员薪酬上实行效绩工资分配方式,实行养老金并轨制。职业学校在人员费用上的负担重,人力成本风险较高,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根据职业学校实际情况合理配备职业教师,统筹规划教师编制,适当采取外聘、合同代理等方式来聘用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职业学校要通过对教职工编制的管理与把控,合理设置岗位,引入人才竞争机制,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思想素质、教学能力和技术素养。第二,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现有教师根据相近的专业实行转岗培训,通过进入企业实训等有效手段较大限度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达到职业学校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第三,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就近原则对职业学校师资进行整合,在保证本校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实行专业教师资源互派制度,教师在派遣学院工作照常算教学工作量,实现教师与教学资源的共享,切实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2.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合理规划成本
职业学校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成本控制。职业学校要建立和健全成本控制与成本预算体系,根据学校现有学生规模、教师队伍状况、办学条件等合理规划教育成本。对教育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间接成本进行科学分析、有效整合。
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同于普通学校,在技能实训上有严格的要求。要加大力度对实训条件、教学设备等的投入和配置。同时通过加强管理降低能耗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严格控制长期资产的建造成本,合理对行政成本、教学成本、后勤成本的管理,并对以上各项成本进行科学合理分配。此外,大力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办学成本结构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教学条件的改善。
3.加强成本投入管理力度
首先,加强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进行严格评估,对不具备扩招和新增专业的职业学校要严格控制生源计划和专业审批制度,确保教学质量,达到职业教育的有效管理。
其次,加强内部质量评估体系的考核。形成投入、开支与现状相统一的成本管理机制。对现有职业学校进行内部质量监控,对徒有其表,内涵建设欠缺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控制其招生数量,确保教学质量。
再次,加强对职业学校市场监管制度。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而应做强和专的学校。对明显不符合专业申报条件的学校不能够因市场紧缺而降低专业申报条件。
4.深化校企合作,降低办学成本
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大部分职业学校有宽裕的教学场地,可以通过把企业引进学校,针对工科专业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所谓校中厂就是对愿意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校方可以专门整合一栋楼为其提供生产基地,企业在学校中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校方商定作息时间并肩负起教学职责。这样的做法为企业省去了场地租金成本,职业学校也节省了设备添置和更新的费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和教师,可谓一举两得。针对电商、旅游等文科性特色专业,可以通过将企业的某个部门引入职业学校,由学校提供办公场所,企业与校方商定作息时间,培养学生学会网上开发客户,网上营销。
职业学校人力成本问题不仅关系到职业学校自身发展,更是关系到培养合格职教人才的大计。加强职业学校人力资本管理有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落实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学校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