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南海争端问题

2019-01-30 04:44:41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南海诸岛领海争端

邓 欢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一、南海问题的由来

(一)瓜分浪潮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7至1883年,法、英,德三国先后对南海诸岛进行测绘,制作地图。随着1885-1886年,越南、缅甸相继沦为法、英殖民地,法、英两国开始谋划夺取南沙群岛。1917年起,日本也开始对南海进行所谓的“考察”,侵占南海群岛,在这期间不断有国家陆续挑战中国底线,侵略瓜分中国南海。直至1975年,越南侵占南海群岛部分岛屿,并提出对西沙、南沙群岛的“主权”;1979年,马来西亚提出对南乐暗沙等6个岛屿的“主权”。1933年7月,法国非法占领南沙群岛中的9个小岛。

(二)宣布主权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郑重宣布拥有南海主权。1951年到1998年,中国政府先后发布《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领海及毗连区法》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1]反复重申中国对南海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问题。并在新中国出版的地图中延续中华民国地图,对南海海域划界作出标识;在之后对地图几次修改绘制中,对南海诸岛海域的标识也基本延续了中华民国时期“九段线”的划界。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对南海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及主权宣称从未改变,南海海域与中国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部分。

二、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从自身角度反思

1.海洋观念淡薄。自有史料记载起,我国就是陆路大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渔业发展不甚发达,使得人们的海洋领土观念意识十分淡薄,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尽管郑和7次率部出海,建立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海上丝绸之路”,取得骄人成绩,但对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和领海意识的提升效果微乎其微。加之我国古代临海地区经常面临周边小国的侵扰,国家实行“海禁”政策,更进一步加深了“重陆轻海”的观念,弱化了人们的海洋权利意识,不可否认,这也成为日后海洋权益争端的重要因素。

2.海洋战略失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南海诸岛恢复主权;但是由于国家成立之初资金匮乏,多个地区仍未解放分散国家精力,加之缺乏具体有效的治理措施;使得国家对于周边领海“实际控制”不到位,给了周边国家可乘之机,致使南海多个岛屿沦落他国之手,逐渐加剧为领海争端问题。

(二)从国际角度分析

1.历史遗留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相对薄弱,所谓“大国”在未经中国同意下签订的诸条约中,模糊南沙诸岛归属问题,为东南亚诸国争夺“南海主权”埋下伏笔。自20世纪70年代起,周边国家侵占南海诸岛,并形成了实际控制,造成了如今多国占领、多方索求的局面。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是造成如今南海问题的重要原因。

2.资源抢夺造成争端。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矿物资源及生物资源也成为南海争议的重要原因。简单列举,南海石油天然气储藏量超过200亿吨,矿物资源丰富,含有锰、铁、铜、钴等35种金属和稀有的锰结核;岛上生长的植物耐盐、耐旱,生长茂密;鱼类资源丰富,有1500多种,马鲛鱼、石斑鱼、金枪鱼等产量高,经济价值极大;海鸟种类多样,栖息繁衍在各个岛屿等等。

3.国际法规定含糊。国际法对于岛屿问题的关注始于1930年,在南海诸岛问题形成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处于空白期,使得南海问题在解决相关问题上“无法可依”。之后,虽然各国制定和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依旧存在许多值得争议的问题和漏洞;比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第三款规定:“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不仅未明确定义岩礁,而且回避了对岩礁与岛屿的精确划分。[2]

4.外国干预中国内政。美国为实施“亚太战略”,长期怂恿并支持东南亚国家“争夺”南海主权,挑战中国底线。自特朗普上台,更将中国南海问题当作要挟中国的“砝码”。日本、英、法、澳大利亚等国等国也蠢蠢欲动,不断通过“航海自由”等借口挑衅中国;可见南海问题已逐渐从亚洲问题上升为国际焦点。

三、南海问题的现状

(一)周边国家贪得无厌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南海问题”愈演愈烈,已经从双边问题升级为多边问题,由区域热点上升为国际焦点,从经济问题牵涉政治、军事问题。一直以来,东南亚国家不断寻衅滋事,大肆掠夺南海诸岛的丰富资源,但这仅限于经济纠纷状态;而近年来,周边国家不断挑战中国底线,提出所谓“主权划界”问题;以中菲南海纠纷为例,2013年,菲律宾就中菲南海问题提起强制仲裁,要求确认中国南海“九段线”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谓“仲裁庭”宣判菲律宾“胜诉”,虽然中方明确表示“不接受,不承认”,但不可否认,东南亚国家日益膨胀的野心,必然导致其与中国摩擦加剧,而南海摩擦必将对中国与周边各国政治、经济交往产生消极影响。

(二)外国势力滋扰不断

除东南亚国家因素之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屡次插手中国“南海问题”,不仅因为其间丰富的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为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南海诸岛位于太平洋到印度洋航道要塞,是一条重要的海上交通线,控制南海诸岛,无异于遏制中国的“海上咽喉”,将大大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除经济因素外,西方国家不断插手南海问题,也涉及到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因素。2015年,美国“拉森”号以“自由航行”为借口,侵入中国岛礁12海里,导弹驱逐舰、侦察机等装备频繁亮相中国南海,严重侵害中国领海主权[3]。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以“自由航行权”为借口,联合其同盟国英、法、澳、日等国多番挑衅中国底线,在中国南海进行多次“军事演习”,以期推进美国“亚太战略”的实施,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亦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破坏地区稳定局势,搅动南海风波。如今,中国“南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领土争端问题,更加深入的演变为大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博弈。

四、南海问题发展趋势

(一)外国势力持续干涉

自1995年,美国插手南海问题起,在南海军事行动日益频繁,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随着中国海洋军事实力逐渐加强,反击手段逐步由软抵抗向硬抵抗转变,中美双方在南海问题摩擦升级成为必然趋势。加之美国与其盟国日、澳、法、英等国相互配合,除军事手段外,在资金、舆论上明里暗里帮助东南亚等国造势,南海问题将愈加复杂化。中国倾向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不排除“武力解决”的手段,在局势越演越烈的局势下,不排除与俄国增加在南海采取联合军演的可能。

(二)争端国家挑衅升级

从近年来东南亚国家频繁采取各种手段提出对南海诸岛“主权划界问题”,不难看出,西方国家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继2013年菲律宾针对中菲“南海争端”提起国际仲裁,国际仲裁裁判菲律宾“胜诉”,不排除越南等国将其与中国“南海争端”问题提交国际仲裁的可能。尽管中国明确态度“不接受、不承认”,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也声称暂时“搁置争议”,但先例已开,东南亚各国必然不会放过此等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南海局势势必越演越烈,愈加复杂化。

五、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通过谈判磋商,国际仲裁解决国际争端

谈判磋商和国际仲裁是国家之间解决领土争端比较常见的方式。通过谈判磋商签订双边条约解决双方之前存在的分歧也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秉承的一贯做法,中国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曾多次不断强调愿通过谈判磋商的方式解决周边领土、领海争端;这与中国一向主张通过外交等政治手段和平解决双边、多边冲突的做法相一致。但是,我们同周边国家磋商谈判应确立和秉承这样一系列原则:拒绝区域外大国干涉;反对“南海问题”复杂化、国际化;反对非争端当事国在南海区域的军事存在;反对在南海区域建立威胁中国安全等合作的存在[4]。

除谈判磋商的方式外,我国也应积极寻求国际司法及仲裁的方式予以解决领土、领海争端。在裁判领土、领海争端中比较重要的两个原则就是“先占”和“实际控制”。2013年菲律宾向仲裁庭提起仲裁无非是基于实际控制这一原则;而向仲裁庭提出仲裁却使得菲律宾在国际舆论上占据了优势地位,尽管中方一直表态“不接受、不承认、不执行”,但却没有占领“法律制高点”。据史料表明,中国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发现南海诸岛,并于明朝起在南海进行作业捕捞等活动,而中国历朝历代承袭南海诸岛主权也一直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南海所谓“主权争端”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中均不占据绝对优势;我国除“先占”外,还可以根据“承认和保护既得权利”这一基本原则争取南海“主权”,这一法理依据也是中国提起仲裁,争取“南海主权”的又一有利武器[4]。

(二)妥善处理与域外国家的关系

如上所分析,美、日、澳、英、法等国干涉参与中国南海问题,也是南海问题日益复杂化的重要因素。从软策略方面来讲,中国应积极妥善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寻求共同利益,谋求和平稳定的发展;从硬策略上讲,中国应加强军事防御能力,依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规定,必要时采取自卫行动。

猜你喜欢
南海诸岛领海争端
吉林一号光谱01星黄岩岛影像图
卫星应用(2020年3期)2020-04-23 13:36:24
日向中方询问海警船进九州“领海”意图
环球时报(2017-07-17)2017-07-17 07:22:31
论中国对南海诸岛享有主权的法理及南海九段线产生的由来
魅力中国(2016年22期)2017-05-24 11:26:02
纪念中国收复南海诸岛70周年图片展在海口举行
广东造船(2016年6期)2017-03-18 23:49:52
南海诸岛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
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国际法探讨
有第三方干预的两方争端的博弈分析
对日受降权争端背景下的中共与美关系
国家海洋局印发《领海基点保护范围选划与保护办法》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环球时报(2010-02-03)2010-02-03 12: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