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佳,何川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滕州 277599)
近年来,由于价值观多元化、社会事件影响、家庭教育欠缺与环境适应等问题,诱发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一方面,在前期成长阶段未能得到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在大学期间缺乏后续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因此在大学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大学生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概率,帮助他们正确应对生活事件,培养健康人格是非常必要的。
就国内目前的教育改革实践来看,初等教育的侧重点已由单纯的知识的掌握转向思维模式的培养,由重考分转向重能力。而能力是心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体现。高等教育也日益重视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的自我向健康方向发展。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现如今的多元化社会,社会成员的综合素养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一方面是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则是为促进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向社会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举措。
通俗的来讲,世界观就是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人生观是人这辈子应该怎么活;价值观是人这辈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唯物主义世界观助人拥有正向的理想和积极的信念,为拥有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健康的基础;合理的人生观可以使拥有者对现实事件客观分析,以豁达的态度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使得拥有者区分利弊,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着青少年对世界、对社会对理想目标的认识和理解,三观是否正确直接决定大学生未来人生的走向。
院校的许多不良风气,如:打架斗殴、顶撞老师、考试舞弊等,都是由于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教育的忽视而造成的。须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犯罪行为的滋生大多是源于日常不文明行为和一般违规行为的泛化和恶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心理机能较弱、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意识淡薄难以抵御劣行的教唆、刺激和诱惑。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建立学生的自身荣誉感,从而使学生由内向外地自我约束,以心正行。
心理成熟度不高的人习惯于主观臆测外部世界。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难免显得片面和二元化。一开始容易把事物看得过于美好,一旦理想与现实出现落差,处于这个心理发展阶段的他们,容易立刻感觉遇到了自身无法承担的风险与挫折。理想幻化的美好事物会迅速转向另一个极端,巨大的心理落差进而产生。一些对自身情绪掌控力较弱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问题,对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甚至发生自杀等不可挽回的恶性事件。例如:北京某重点高校的一名大一新生小林,高考成绩优异,入学时是当地的状元,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对于获取奖学金是胸有成竹。而结果却未能如愿。从此小林情绪一落千丈,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对同学产生了敌意,对未来也失去了信心。他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向学,整夜失眠,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去医院检查的结果显示小林患上重度抑郁症。据一项针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为23.66%,而多数已经患上抑郁或处在临界状态的学生并没有得到适时有效的心理干预。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这个群体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对提高心理承受力,调节不良情绪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情商”占了一定比例。“情商”中重要的一项则为情绪自控能力。当外界刺激强烈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并进行适当的控制,就容易失去理智,意志崩溃,甚至出现冲动犯罪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震惊全国的校园惨案“马加爵案”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他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与宿舍同学发生口角,因其被同学恶语中伤,就蓄意用锤子残忍杀害了四名舍友。校园暴力事件可以说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低、情绪自控能力差最直接、最广泛的体现。而校园暴力的导火索通常只是一些常见的琐事,但对于当事人而言,因心理上长期的不良情绪的潜伏,一时间产生的极端情绪和想法几乎是无法克制的。当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容易表现为极端的宣泄愤怒甚至是不予考虑后果的攻击,后果自然是不堪设想。因此,对于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而言,应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学生潜伏的不良情绪,做到适时的疏导,同时对突发事件做出预警,并提前对学生做好心理建设,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人这一生,难免会遇上各式各样的挫折。大学生处在这个特殊发展阶段,在学业、求职、人际交往及个人发展等方面都有可能会遇上各式各样的问题。除应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外,大学生还要具备较好的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社会发展形势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由于对自身定位不准确,进而产生自卑或自大的两种极端状态,出现“高不成、低不就”“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二是受家庭影响,亲情日趋淡化。多数人的原生家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在离家前就没能良好地与家人沟通,很多学生的家长也没能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孩子,家庭这个坚强的“心理加油站”往往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甚至是一些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源泉;三是受人际关系的影响。信息化大背影让大学生碎片化、自取式的拼凑着自以为是的主观世界,建立起单一的、不完整的人际关系,关键时刻缺乏必要的外部支持。各路新闻媒体经常报导某大学某位同学因承受不住即将毕业前的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从教学楼顶纵身一跃,自己的大好青春和似锦前程就此戛然而止。这样的消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虽然多数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能够调整心态,选择积极的方式去面对;但也有不少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消极的态度有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自然呈现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只会愈演愈烈,消极情绪越来越多,现实事件每况愈下,导致负面情绪集聚,最后甚至完全否定自己的价值,从而选择自杀这种方式使自己解脱。因此,要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面对压力,战胜挫折,从而转化为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可见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仅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存在,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切实了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重视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倡导教育工作者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核心理念,加强集大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情绪宣泄、心理测量等于一体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建设。加强心理测量工具、心理辅导软件、心理康复书籍、心理抚慰音像等设备资源的投入。为学生的学习、情感、交际、择业等方面排忧解难,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第二,从课程建设方面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课程计划中,采取更多的教育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教育工作者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责,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加强院校沟通交流,保证工作信息的实效性、有效性;第二,加强师生沟通交流,采取访谈、问卷等方式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并做好评估工作和干预准备;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首先,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校园生活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向上的熏陶;其次,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积极推行网络咨询和教育工作,在传统心理辅导形式的基础上,架设出能够支撑师生在线教学、在线咨询、组织辅导等与时俱进的多渠道工作模式,通过网络实时互动的特性,打造出和谐健康的“心灵驿站”。通过网络传播、媒体传播、广播宣传等途径,倡导大学生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大学生特殊群体关爱人群可以从学生群体方面出发,鼓励建立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特殊群体为主旨的新社团,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特殊群体制定出更好、更有效的关爱活动,在充实特殊群体心理安全感时,也能通过积极的关怀逐渐地将特殊群体的心理正向化、正常化。
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人生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不断尝试、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当下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