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起 赵琪
众所周知,临床医学培养具有医患矛盾大、教育周期长、花费大等特点,近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探索出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无缝对接,实现以学生执业胜任能力提升为主线的递进式、序贯式的整体化人才培养模式[1]。“全面二孩”政策使得儿童基数增多与儿科人才短缺的矛盾愈加凸显,社会对高质量的儿科人才需求日益增大,如何建立符合“5+3”模式下临床医学儿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则成为目前研究生教改亟待研究的重点。重庆医科大学作为西南片区最大的儿科专业人才输出“基地”,对比汲取国内外经验,通过前期调研,积极实践探索建立“5+3”模式下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以往儿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缺少健全的临床轮转计划,旧培养模式下的儿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缺乏全面的儿科专业知识及临床能力,无法胜任儿科医师工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促成实用合理的专硕培养模式,实现了硕士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四证合一[2]。分段式培养保障了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连贯性,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新模式下的儿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进行战略性调整。然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部分高校,包括我校儿科专业,其研究生教育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国家要求。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社会对儿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临床医学儿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位点增多,招生规模也渐渐扩大,这使得我国临床医学儿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数急剧增多。“5+3”模式在个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折射出目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制约着儿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提高。
有别于科研型研究生,专业型儿科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提供具有较高临床诊疗能力、临床思维、临床操作能力的儿科医师,通过“5+3”模式培养,锻炼扎实的临床技能[4]。部分高校尚未认识专业学位培养特点及目的,忽视了研究生的临床系统轮转,导致并轨培养最终效果甚微。对于临床病例的讨论往往由学生汇报病史,带教老师用幻灯片讲解,临床部分教学活动开展过于形式化,尚未脱离以“教”为主的理念,部分研究生走马观花,缺少自主性。
先针对于儿科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已建设了有别于科研型研究生的特色性课程,但仍有部分课程对医疗实践的贡献意义有待考究。且课程内容涵盖范围较窄,缺乏医学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课程时间安排往往不能完全契合临床轮转时间,部分研究生需要向科室请假,甚至于错过上课。课程设置不够精简,致使学生分身乏术,降低效率。
现培养过程中,学生与导师的联系过于松散,因此导致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缺少监督负责人,缺乏导师直接具体的指导。由于研究生进入临床轮转后多数时间用于参与临床工作,对课题组的科研贡献较少,导师在繁重的科研负担下往往难以投入较多精力安排研究生临床实践,导致研究生与导师在临床与科研上时间匹配困难,沟通相对较少。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考核,轮转出科考核,结业综合考核以及论文答辩考核四个方面。课程考核包括课程期末考试和临床医疗相关讲座的学分,轮转出科考核及结业综合考核主要是从临床理论和临床操作两方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目前部分考核评价工作缺乏实际的监督效力,部分讲座学分的获取、科室出科考核及评价均过于形式化,没有相应的督促效果,无法准确评价研究生该培养阶段的实际水平。
各医学院校在培养体系建立中需理解儿科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需要,为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及较强专业能力,能适应承担临床儿科诊疗工作的儿科医生[5],“5+3”模式的建立是为了解决研究生教育与行业准入之间的矛盾,培养会看病的儿科医生。培养过程中应采取多样教学模式激发主动性,合理的创新教学方式能保证高质高效的授课,如常见的案例教学法及幕课教学法等。PBL教学法是以案例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在仿真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法[6]。幕课学习是网络平台上进行的一种具有充分场所及时间自由性的学习方式[7],适用于儿科专业型研究生临床和课程学习两头兼顾的情况。
临床儿科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需精细划分,内容涵盖临床理论知识、公共卫生、卫生法律法规、医学伦理、医学沟通技巧及医学人文素养等[8],注重儿科专业型研究生多方面素质培养,充分考虑临床儿科医生未来职业诊疗过程所需能力培养。课程时间设置上做到与临床轮转时间安排相互契合,避免临床工作与课程时间冲突的情况[9]。同时,在针对儿科专业型研究生课程设置时,由于学时限制,应符合临床常见诊疗情况来进行安排,课程设置需精简合理,精炼而全面地囊括符合研究生教育要求的知识节点,保障高质量授课。
各高校应明确指明导师义务,同时平衡导师收入与工作量,将研究生教育及职业能力培养与导师职业评价相挂钩,从而提高导师与研究生相互沟通的积极性[10]。导师组需进行专业的“5+3”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能力培训,以具备帮助学生发现临床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纠正问题的素质,保证无论在临床思维、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医德素养各个方面,均具引导指领学生达到培养要求的能力[11]。
临床医学儿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分为课程考核、日常考核、出科考核、毕业考核部分[12],每个考核部分都应制定详细的考核目标、内容及方式。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及毕业考核除理论内容外,需囊括儿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医德医风、政治素养、临床技能考核,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设置专门的监督小组对评价考核流程进行监督,保障考核评价流程的公正客观[13]。
综上,“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儿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不断改进中,在现有培养体系基础上制定目标明确的培养模式,精炼课程,明确导师责任,构建完善的评价考核流程,才能健全儿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儿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