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现代成本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019-01-29 02:07太原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牛晓红
中国商论 2019年24期
关键词:供热成本核算管理工作

太原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牛晓红

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必须要深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成本管理意识。要以降低成本为起点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而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现阶段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具体来说,企业中成本管理理念落后的问题已非常普遍。例如在供热企业之中,企业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都在将现代成本管理工作简单理解为“降低企业成本”,这种片面的做法会影响到企业的实际供热质量,并损害供热用户的合法利益。久而久之,企业的形象也将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成本即供暖期内企业的所有费用支出,在取暖费逐渐统一、透明的前提下必须要借助于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加强其优化控制。为切实将现代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还需要加强生产成本之外的基础成本费用的管理,全方位的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以上改革必须要以转变其成本管理理念为起点,要以此为起点为相关工作的推进落实创造出新局面。不仅供热企业需要重视这类问题,其他类型的企业同样应当如此。

1.2 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手段

新时期,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已在企业中得到了相关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的关注及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必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与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以“与时俱进”为原则推进各项细节工作的优化改革。人们认为,想要为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创造出新局面,必须要让其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并努力推动其向着电子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结合实际工作现状分析,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需克服很多阻碍。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落后,实际工作效率自然无法保证。如果无法打破这一僵局我们根本无法实现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改革的“与时俱进”。企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个别企业在人才培养、新管理经验的引进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却出现了过度迷信“先进技术经验”的错误,在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便盲目引进新技术、新经验,最终造成了反效果。在没有经过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便盲目推行了很多成本管理制度,致使其最终只能搁浅,进而沦为“摆设”。以上成本管理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造成企业成本管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引导措施,所以工作效率始终难有提高。

1.3 热源浪费现象严重

在供热企业中,供热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资源浪费现象已非常严重。国内供热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比发达国家更为普遍,其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住户的节约意识较差。冬季用户采暖时,因为其节约意识较差,导致热源消耗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大量的供热资源浪费。其次是供热系统在设计及运行上存在明显弊端,这是导致供热资源浪费严重的主要原因。例如在面对供热成本上升、小区住户拖欠暖气费用的情况下,现有的供暖体制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使得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再加上需要对旧设备进行维修保养,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增加额外开支,不利于供热资源的合理利用。

1.4 缺乏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体系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这使得企业无法深入了解自身的经营情况,市场定位不够准确。与此同时,企业的员工也因为缺乏相应的工作标准,难以认清个人工作职责,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且工作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进而无法达到控制成本的最终目的。此外,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我们要尽可能做到奖罚分明,多用激励的方式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就供热公司现行的管理制度来看,其缺乏明确的奖惩量化标准,且员工的工作结果和企业考核的关联性不强,自然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2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具体策略

2.1 转变认识,革新理念

面对未知的行业市场环境,企业想要推进成本管理工作的改革首先应转变认识、革新管理理念。要在立足于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加强不同单位间的交流学习,进而推进各项管理机制的创新改革,这方面的改革要求企业领导提高对现代成本管理的重视及关注度,并明确管理目标。对供热企业来说,只有以上述工作为基础才能够在保证供热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供热运营成本,进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润空间。新时期,企业必须要“自上而下”的展开改革以及成本管理理念的调整才能够适应全新的行业形势[2]。

以上述工作为基础,要在营造成本管理全员参与的基础上通过“经常性”的成本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成本效益,最终实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人们认为,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其结果或效益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企业整体运营成本的相对降低,其关键点在于我们常规认识中的节流、节支以及降耗等概念[3]。目的在于通过成本核算保障成本分析工作及各项管理控制制度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进而使企业可以享受到由于成本降低而带来的“实惠”。

(2)借助于“效益性”原则突显成本执行者与管理者的实际作用,进而强化成本核算的结果与效益。为了让员工、领导干部能够在其中“各司其职”,需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并推广管理指标与工资相结合的薪资福利分配方式。“经常性”的成本管理改革的内容非常繁琐,因此需要以提高关注度、转变认识、革新工作理念为前提促成相关细节工作的优化改革。

2.2 推进供热成本核算的动态管理

以供热企业为例,其内部实际供热运营成本的核算通常都是以年为周期完成的。从本质上来说,这应当算作是静态的事后核算管理,虽说在保证数据准确度并做好反馈的前提下能够以结论为参考推进下一年度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优化改革,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根本无法克服这一工作模式的单一性和滞后性缺陷。新时期,如果再继续沿用这一工作模式企业以成本分析和优化控制为核心的改革将难以继续推进,我们需要将成本分析控制、核算贯穿于企业运营发展的各个阶段,并逐步构建起动态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控制体系。为保证各项工作均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需要本着“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反馈”的原则开展改革实践,既要通过“反馈”督促问题的解决,又要杜绝“秋后算账”。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优化改革并不只是为了加强监督或“惩罚”某些岗位上的员工,关键体现在以明确管理目标、细化岗位分工以及工作职责为前提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按照“动态管理”的思路,既要自己的账自己算,又要以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为起点再向下算一级,这将为“处境”日渐“艰难”的企业构建起完善的成本核算控制链,进而在促进成本管理目标稳步实现的基础上强化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做好热源浪费防控

以供热企业为例,控制好企业运行中的热能损耗也可以助力于其成本管理工作方面的改革,这一环节的优化改革也可以促进其节能降耗目标的顺利实现。选择较好的保温材料、加强阀门、管线等位置的保温处理均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强化热源浪费防控,进而提高其利用效率。如果条件允许,供热企业也可以尝试通过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等新型设备实现对于热源的优化利用,而依托计算机技术进行热网监测的工作模式也可以及时掌握各类管道、设备的运行状况,从而在出现问题或故障的第一时间给予及时解决。同样根据供热管网的实际运行状况实时调整热源温度,也可以在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提高供热服务质量。

2.4 完善成本管理手段,构建现代化的供热成本核算体系

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成本管理手段,摒弃过去老旧的管理模式、实行统一化的成本核算。要以初步建立责任制为起点,强化对于各个部门的监督,之后还应当着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其共同努力,为各项工作的优化落实创造出新局面。人们认为,完善成本管理手段方面的优化改革可从以下层面展开。

(1)建立量化管理目标,其关键在于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消耗指标及费用开支指标,之后再通过目标的逐级量化分解让各部门的员工均可以认识到这部分工作的重要性,并“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要将生产经营任务完成情况的统计工作落实到位,并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加强过程控制。

(2)建立分级成本控制体系,需要企业决策层完成对于企业成本、资产以及财务等指标的分析,并由企业各业务部门完成各类数据及成本管理目标的控制。在业务部门负责人的监督及约束下,员工要完成各项经过细化的管理工作,并加强整体成本管理流程的统筹控制。

(3)建立起完善的成本考评体系,激发基层员工的参与意识,进而为现代成本管理工作改革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此外,供热企业还需要完善供热成本核算体系,其关键在于改变过去由财务部门独立负责、参与成本管理的工作模式,营造出各业务部门、各岗位基层员工全员参与的工作新局面。这一环节的改革需要以现有的企业经营责任制为基础,并通过工效挂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丰富其管理内容。企业的成本核算涉及到的要素有很多,而核算体系也是一种多环节、多层级以及多部门的“树状核算结构”,对负责人员来说,只有明确其各层级的职能划分,才可以促进各项工作的优化落实,并在真实探明企业实际成本状况的前提下改革经营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企业来说,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优化改革是摆在其面前的新命题。新时期,想要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需要以分析并解决问题为起点为其成本管理创造出新格局。以上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切入点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希望对促进相关工作的优化改革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供热成本核算管理工作
公路施工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
近期实施的供热国家标准
供热一级管网水力计算及分析
浅析通过产品质量统计的改进规范质量成本核算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浅谈直埋供热管道施工工艺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完善对策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