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中学 张永才
初中数学需基于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心理规律,培养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人才.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完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生成感悟.“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师惯用的教学策略,借助生动有趣、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过,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过于追崇生活化和趣味化,将数学本质抛之脑后,不顾及情境创设的要求,创设出一些偏离重心、思维深度欠缺、了无生趣、流于形式、低效的教学情境.
案例1: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
师:各位同学,你们一定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山吧!
生:(齐)当然知道了,是珠穆朗玛峰啊!
师:不错.你们看,我手里拿着的这张白纸,它的厚度大约为1毫米.我们不停对折它,白纸的厚度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1:一定会变厚.
师:我们将它反复对折,它的厚度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
学生一脸疑惑,表情惊愕.
…………
教学分析:当然,理论上这个论题是成立的.但是很显然,这张纸最多可以对折10次,而后就无法再对折了.因此,此问题情境,不具备真实性和科学性,仅仅存在于理论中,在实际教学中不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问题情境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学“有理数相乘”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尝试运用“登山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引入教学内容,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各位同学,假期里有没有和父母去登山望远?众所周知,高度每上升1千米,温度则会减少6度.我们将上升的高度视为‘正’,温度减少也视为‘正’,当上升的高度为-2千米时,温度变化为(-6)×(-2)度.”此时有位学生疑惑不解地说:“不对啊!不应该是6×(-2)吗?”这位教师慌忙解释:“当高度上升-2千米时,实际上高度降低了,温度升高了.”然而教师越解释,学生越发糊涂.教师又一次进行解释,却把自己也绕进去了,全班学生也跟着糊涂了,此后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分析:从案例中“一名学生疑惑—教师疑惑—全班学生疑惑”可以看出,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存在着较大问题,教师生硬、刻意地将“温度上升”视为“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结构相左.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因此,情境的创设需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
案例3:一位教师在教学“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剪窗花、京剧脸谱”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其概念.班级中,有一名男生特别喜爱地理,他立刻提出:“不少国家的国旗也是轴对称图形,如英国、瑞典、以色列、加拿大等.”然而这位教师既不具备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最富灵感的“教学机智”,也缺少生动的生成性教学意识,对学生这种丰富的可塑性动态生成视而不见,无法灵活多变地处理问题.他立刻指责了学生这种与教学预设有偏差的思路:“我们在上数学课,你谈什么地理!”这名学生瞬间变得十分失落,学习积极性明显受到了重创.
教学分析:学生都是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成就欲的个体.在教学中,教师有效地进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师生互动,创设丰富的生成性资源,引发火热的思考,激起思维的碰撞,促进智慧的生成,从而使学生积极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当然,有些教师崇尚教学设计,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有些教师评价性语言干瘪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有些教师还会用伤害性语言去扑灭学生火热的思考欲望.
案例4:上课伊始,一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了以下故事情境:各位同学,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一个数学家=十个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盟军与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需要运送大量物资到战场,却被德国潜艇多次攻击.美国海军出于无奈,便多番请教数学家,以解决此燃眉之急.数学家运用“概率论”进行分析,得出在船只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编队的规模越小,批次就越多;批次越多,相遇的概率就越大;在与敌方相遇时,编队规模越小越容易被击中.在数学家建议下,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果然,在实战中,奇迹出现了,盟军船队在遭受袭击中被袭击的概率大大减少,由原来的25%降低到1%,损失大大减少,保证了战略物资的正常供给.美国军方大大赞赏道: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作用,居然可以超过十个师的兵力!
教学分析:本案例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导入概率复习,两者之间无本质联系,无法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学生倒是对战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过于注重学生趣味性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并无实质性的作用,无法促进有效教学.
案例5:一位教师在复习“事件的可能性”这一内容时,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各位同学,“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这三个知识点我们已经学完了.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问题:请根据以下这句话的意思,判断下面五个段落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不确定事件,请将序号写在相应的位置.
今天,小红去南极旅游了.
①这里的太阳是“日不落”,整天都高高挂在天上,
②她来到森林游玩,刚走出帐篷,
③就遇到了秦始皇,便和他打招呼道:“How do you do?”走着走着,
④她又看到了冰雪覆盖着大地,壮观极了.忽然,
⑤冰雪就全部融化了.小红惊醒过来.哈哈,原来这是一个梦!
课堂很是热闹,学生在思考、讨论.而后教师进行归纳:“必然事件:④;不确定事件:②;不可能事件:①③⑤.”就在这时,一名女生举手说:“南极应该是白昼,那①不应当是必然事件吗?”学生开始窃窃私语,各持己见,教师束手无策道:“今天就讨论到这里,这个问题得去问科学老师.”忽然,有个学生又来一句:“老师,小红不是在做梦吗?梦境怎么好判断呢?”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
教学分析:这名教师舍近求远选择了自己和学生都较为生疏的事件创设教学情境,还以“梦”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那么这个梦是真实的还是教师杜撰的呢?由于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一些内容无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而此时生拉硬扯的情境只会生成无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风向标下,借助情境教学的创设,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攀爬支架,使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越发具体、简单,使课堂越发有生机,越发具有效率.不过,有些教师过于强调情境化的创设,忽视了情境化教学的本质,迷失了教学的方向.因此,需引导教师基于教学效率,创设有效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果,使学生学习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