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兰
(青海黄南州人民医院,青海 黄南 811399)
抗生素是一种可抑制细菌、病菌等微生物生长的药物,该药物药效成分来源于微生物,或者采用化学方式合成类似化合物[1-2]。在临床治疗中,抗生素药物常用于治疗受细菌或病菌等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比如肺炎、急性咽炎、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等。近年来,因抗生素疗效良好,已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抗生素输液也因此成为了急诊科的常用治疗手段[3-4]。但是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存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严重者可导致休克,对患者生命产生较大威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在我院选取220例急诊输液时发生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就诊于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其中男性95例,女性125例,年龄10~52岁,平均(31.24±10.11)岁,从发病至入院治疗用时0.5~10 h,平均用时(5.31±1.96)h,所有患者均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对所选取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所用抗生素药物以及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类型。将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后出现不良症状时的表现、出现时间、症状严重程度以及转归等方面的数据录入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对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分析。
统计所有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以及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种类。
结果显示,所选取的220例患者中,出现肠胃感染的患者有70例(31.82%),出现呼吸系统感染的有81例(36.82%),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的有69例(31.36%),各不良反应类型占比差异不明显(P>0.05)。
结果显示,在这220例患者中,引起不良反应药物为青霉素的有51例(23.18%),引起不良反应药物是β-内酰胺类药物的有54例(24.55%),引起不良反应药物是头孢类药物的有115例(52.27%),头孢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占比最大。
急诊输液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患者自身机体因素以及给药途径[5-6]。急诊科的输液室每天都聚集了大量的急危症患者,不同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均有所不同,比如患者体质、所患疾病种类、机体营养情况以及年龄等,这些因素均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比如在本次研究中,由青霉素引起患者出现呼吸系统感染,均由于患者自身抵抗能力降低所造成。老年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7-8]。此外,在静脉给药前,进行配药时,由于环境和操作等影响因素,可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针对上述出现不良症状原因,提出以下几条护理对策。
(1)用药前检查。在患者输液前,一定询问清除患者是否有过抗生素过敏情况,若患者不清楚,需要对其进行皮试来确定。确认患者不会产生抗生素过敏情况后,再给予输液。
(2)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在进行输液治疗前,由于患者发病突然,且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及其家属会出现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9-10]。护理人员应当首先对其进行情绪安抚,待患者家属情绪稳定后,询问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通过交流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续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3)用药监测。在患者输液前,必须检查清楚药物的批号和生产日期,清楚知晓患者所用抗生素药物种类的合理使用剂量,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和指导进行正确用药,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充分掌握药物联用时,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在患者输液时,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适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不良症状,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并且立即停止患者用药,以此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5)健康宣教。可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提升患者对抗生素药物及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的认知,同时引起医护人员对抗生素药物使用的谨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