筅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陈 燕
大教育学家罗杰斯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所以说,尽可能地把握课堂上的时间,提高上课效率,是每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的事情.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的呢?就是要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发言,思考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方面,做过许多尝试,也有了一些体会,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我们创造出氛围良好的课堂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创造出某一生活情境,并与学生完全进入到该生活情境中,在该生活情境中进行忘我的思索,这是学生进入到最佳思维状态的必要条件.
比如,在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应用型的问题时,我提出了下列问题:
(1)我与小白是邻居,我们每天早上一起以50米/分的速度走路去上学.学校距离我们家有1千米,并且以这样的速度我们每天都能够准时到达学校.有一天,我们出门6分钟之后,小白突然想起来没带数学书,于是急忙跑回家拿书,此时我还是以50米/分的速度继续走着.小白拿到书之后加快速度以5千米/分的速度赶上我,他能追上我吗?
(2)不乘坐任何的交通工具,且从我们家到学校的道路是唯一确定的,问:小白怎样才能追上我呢?
这两个问题一提出,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学生说:小白要加快速度,我保持速度不变;还有学生说:小白要保持速度不变,我要减慢速度;又有学生说:小白要加快速度,我要减慢速度;等等,并且他们都表达了自己这么认为的理由.这样一来,学生都融入了我创造的一个情境中去,并且我创造出来的小白与我上学的情境似乎真实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这就是情境点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创造性行业的从业者晚上灵感爆棚,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只有在晚上,才有一块真正属于他们自己轻松自在的领域吧.类比到学生身上也是一样的,学生的主动性也需要轻松的氛围来带动,有了主动性,自然而然也就会激发他们的一些创造性行为.作为老师,我们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不仅可以事半功倍,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比如,我们在讲授“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去真实地感受一下到底是如何来测量旗杆的高度的.在操场上上课可以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他们纷纷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建立小组讨论,来论证他们各自的看法是否正确.等到他们各自都有了结论时,再让他们比较各小组的方案哪一个更加切实可行.这样的一节课,学生不但体会到了数学课堂的轻松与乐趣,而且在无形之中掌握了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既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真的是一举多得.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系,老师只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所以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助、相互尊重、信任的友好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有助于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比如,“设计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内容,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设计轴对称图形,老师与学生一较高下.比试的结果是学生设计出了非常多有创意的轴对称图形,老师对给予肯定与赞扬,得到肯定与赞扬的学生明显学习兴趣更高.
像上面这种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情境,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断传递信息,不断交流感情,也在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这样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不断创造、不断拓展思维的最佳场所.
不断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们就是靠着一点一滴的创造不断前进的.所以,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从而让他们养成不断创造的思维习惯.
比如,学校重新建一个食堂,学生每天放学后去食堂吃了晚饭就回宿舍,问:新食堂应建在哪里,让学生走的路程最短?学生以此来讨论,可以得到很多种答案.像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能够对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多提一些“为什么”,就说明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着不断探索下去的欲望.
比如,在讲授“三角形按角分类”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锐角部分,其余部分都遮住,问学生:这样能否判断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如果这个露出的角换成钝角或直角,可以判断吗?在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再问他们:都是同一个三角形,为什么有些部分可以用作判断依据,有些部分就不行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的认知产生了瓶颈,遇到了瓶颈也就自然产生了寻求答案的欲望,这时再讲解,学生的听课效率会大大提高.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单单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养成不惧提问、不断探索的精神.学贵有疑,疑即是疑虑,就是大家有着不同看法的地方,有了疑问,又能够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质疑他人的看法,这才有了我们在学术上的“争论”.作为老师,要对学生这种敢于“争论”的精神给予支持、鼓励,让他们在“争论”中激起更大的创造性.
比如,在平面上有A、B、C三点,在平面内再确定一点D,使A、B、C、D四点形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对于这个问题,很容易出现思考不全面的情况,这时应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争论”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样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什么感兴趣才能不断去学习探索,而好奇心是兴趣产生的起点,也就是说,好奇心是学生不断学习探索的起点.所以老师在设置情境时,要有意识地加入一些悬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在讲授“截一个几何体”的内容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与学生探究:若我们在森林中迷了路,应该怎么办?这样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思考、回答,这时老师可以不时地进行点拨.比如说,树木截面上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树的年轮、地质的剖面等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这样引入截面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深刻.
建立有悬念的题目,不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而且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惯有的思维习惯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发散,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缺乏灵活和创新.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教学,突破学生的思维习惯,以此来发散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从这些方面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不断创新,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