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苑竹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孔子的学说核心为“仁”,在他看来,“仁”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也应是崇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境界,更是君子的一种道德标准。以“仁”作为思想道德的整体架构,孔子形成了他的“仁论”,逐步涵盖了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1],并使“仁”成为了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强大支柱,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孔子的“仁论”被传承改良,广泛应用在学校教育、社会公德等方方面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养料。如何在实践中恰当地将孔子“仁论”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呢? 关键在于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问题,古为今用,适当挖掘和拓展“仁论”的现实意义,以“仁论”进行引导[2]。
“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是儒家的核心,内涵丰富,可以引申到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孔子主张人应该有一个“仁”的态度,去真诚地求“仁”,如果去求“仁”必然会得到“仁”的结果。“仁”是内在价值上的自我追求[3]。
“仁”论的价值内涵是“仁”的情感性,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它可以引导大学生注重发展自身,完善自我的人格,因为“仁”论关注自我发展,强调与他人、与社会达成和谐共处的学问。“仁”的精神内涵是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思想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如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就是尊重老师热爱同学,做一个胸怀博大的人。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是说,“仁”的至高追求是,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绝对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甚至在必须的时候,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到达“仁”的个人追求,如在历代中为了追求生命意义、为了民族气节与大气而牺牲的志士仁人,如在抗日战争中前仆后继的爱国人士,都是在追求孔子所讲的“仁”,这种“仁”应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4]。
当代可对“仁”论进行新的解读,以更好地发挥其教化、引导的作用。作为高校教育者,首先应当深刻了解和掌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仁”论进行分析,通过旁征博引、古为今用来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一是学习“仁”论,可树立民族自豪感,以对抗西方意识形态的侵略和渗透。西方从未放弃过对我国意识形态方面的侵略与渗透,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少不良思想与文化意识也随之进入,对年轻人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可以以“仁”论为实践引导,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祖国独立、民族统一的大局意识,有效防止外来不良言论的影响。中华民族向来是热爱和平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孔子曾说:“仁者无敌。”意为仁者内心坦荡宽厚,没有了对立面,也就没有了与自己对立的敌人。这就教导当代大学生要爱好和平,但绝不惧怕战争,要首先强大自己的内心,建立“仁者无敌”的气度和胸怀,尤其在国家荣辱和大是大非面前,要相信祖国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5]。
二是引入“仁”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抗不良的社会风气。随着社会经济和多元化思维意识的发展,“自由”成为青年人追求独立的一大表现,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明辨是非,会被拜金主义、奢靡之风、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所影响。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运用“仁”论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金钱和名利,不否定富贵,但要取之有道,不能为了得到钱财富贵而不择手段[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里在教导青年人要学会区分他人行为的好坏,并学会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为伍,学会分辨是非,做一个能够选择正确道路的人。此外孔子“仁”论能够有效指引广大学生树立“仁者爱人”的理念,学会宽待他人、互帮互助。孔子对于“仁”的核心解释为“爱”,这将会指引青年人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进而学会爱社会、国家和世界。摆正了个人心态,就不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从而自然而然地摆脱了低级趣味和不良言论等对于自身的侵蚀[7]。
三是拓展“仁”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思路,抓住学生好奇心。时代在发展,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却存在与时代脱节,形式陈旧,难以吸引大学生注意力的问题。理论要联系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实践,要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思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孔子的“仁”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内容其实非常具有指向性与现实意义。“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他说,人的内心在明白了“仁”的真谛之后就会不自觉地感受到美好,这种美好是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的人才能够体会的,就像现在物质财富并不能保证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他还说:“克己复礼为仁。”教师如果只是简单要求学生遵纪守法,学生可能无法深刻体会到其意义,而将其推及到全社会,指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要遵守做人的规则和底线。因为仁者首先就要克制自己的贪念和私心,再按照法制和礼数来要求自己。再结合当前社会反腐工作来进行思政教育就很能理论联系实践了:在利益面前要正视并控制自己的私欲、私心,以“仁”来要求自己,杜绝以权谋私、公器私用等问题的发生,要遵守法治,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进而做到推己及人,仁者爱人。这样,结合实际社会问题展开剖析引导,学生就能感受到古为今用的高契合度[8]。
“仁”论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能够扩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从“仁”论的社会普遍适应性出发,它还具备解读时事政治、社会要闻、热点事件等问题的指导意义,通过正确的理论观点引导大学生,以古代先贤的智慧启迪大学生,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并有效体现思政教育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血有肉、有理有据。同时,大学生学习“仁”论更能够增加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入探究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自身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的建立,对于树立国家观念和大局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能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延续下去,并且发展得更新、更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