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分类构建看哈姆雷特品格

2019-01-29 16:01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言辞哈姆雷特品格

魏 波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1 引言

《哈姆雷特(Hamlet)》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哈姆雷特叔父克劳狄斯谋害其父,骗娶其母,篡取王位,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复仇,并与其叔父同归于尽的悲剧故事。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最有影响力和具有深刻悲剧意义的剧本之一。其复杂的人物性格、完美丰富的悲剧艺术手法,被公认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此剧本与《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一起构成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因其影响力,《哈姆雷特(Hamlet)》这个剧本被编入了人大版中小学教材,并多次搬上银幕。

2 相关语境理论概述

语境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陈治安、文旭把语境分为六类[1]:1)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2)情景语境和上下文;3)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4)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5)真实语境和虚拟语境;6)言辞内语境和言辞外语境。所谓广义语境就是语言发生的总的环境,即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等。狭义语境所指的范围,就文本来说,有篇章环境、段落环境、句子外环境、句内环境;就戏剧和日常对话来说,整个话语环境、话语段环境、其他类型都与文本语境相似。情景语境就是语言发生的时间、地点、场合、语速、语气、话语人身份等。主观语境是指语言信息认知者头脑中的意识。客观语境是不以认知者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身存在。“言辞内语境指言语表达式,即上下文。言辞外语境指上下文之外的主客观因素,包括手势、姿势等。”[2]因此,电影画面中的言辞外语境很多,它们和人物会话一样形成更加生动直观的动态语境。

Sperber&Wilson在他们联合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3]中强调了认知语境的概念,即与认知相关联的语境信息。这种语境概念不但包括上下文、情景语境等外部语境,还包括认知人的知识及结构(已经掌握的百科知识、相关信息等)和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等)。先前的认知语境信息和所接受的新的语境信息相互作用,彼此显映,已有信息不断或强化或弱化或补充或删除,是动态变化的,这就是认知事物的常态。

言语交际在两位学者提出的关联理论中,被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ce)过程,通过明示行为所进行的主观认知活动。[4]说话人的意图能被听话人弄懂,是因为认知环境的共识而产生的彼此信息的相互显映(manifest)。这里的推理是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到的证据作为前提的一部分,再结合听话人本身的认知语境(旧信息)对话语信息(新信息)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推理,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4]。

认知语境概念可以囊括陈治安所提到的广义语境,这些语境是和认知过程相关联的,包括主观、客观、真实、虚构、言辞外、言辞内等依据不同的标准所划分的语境。我们需要结合电影中的一些场景语境信息,包括言辞语境、言辞外语境(如演员说话的场景、动作、表情、语气等)来研究把握哈姆雷特品格特征的语境信息建构。

3 哈姆雷特品格分析之语境分类构建

根据前述的语境理论,要清晰系统全面深刻地把握哈姆雷特的品格特征,其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观全剧,从时代背景语境、身世和教育背景语境、体现品格特征的剧本情景语境等几个方面对语境进行分类构建,让同类信息相互印证、相互显映、相互相成、相互彰显。其中,时代背景、身世和教育背景是理解品质特征的基础。

3.1 时代背景语境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英国正经历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哈姆雷特》是当时“颠倒混乱时代”的反映,本剧主人翁哈姆雷特与其伪善乱伦的叔父克劳狄斯之间的斗争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者之间斗争的缩影,充分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崇高理想同英国封建黑恶势力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深刻批判了封建邪恶势力为了王权而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罪恶行径。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把人们从神学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幸福,崇尚思想大解放,文明大进步。而文艺复兴后期,私欲泛滥,社会动荡。《哈姆雷特》是反映和针砭时弊的典型。

3.2 身世和教育背景语境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高贵而无忧无虑。王室子弟,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体现于剧中他的言谈举止和处事之道。伪善阴毒的在位国王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已故父亲的弟弟,他将毒药弄入自己哥哥(原国王)的耳朵中,使其全身起泡溃烂而死,无耻地娶了自己的嫂子,即哈姆雷特的母亲,夺取了哈姆雷特的嗣位权,并意图斩草除根,两次设计杀害哈姆雷特。乔特鲁德是哈姆雷特的亲生母亲,担心失去自己的王后地位,缺乏传统女人对爱情的忠贞,经不住诱惑,没有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虚荣和享受,匆匆嫁给了哈姆雷特父亲那个阴毒残忍的弟弟,在哈姆雷特心灵深处留下了纠结痛心、抹之不去的创伤,直到她喝下毒酒临死之时才醒悟。

3.3 反映哈姆雷特品格特征的电影情景语境

哈姆雷特主要有勇敢、正义、谨慎、智慧等优秀的品格特征。为把握这些品格特征,下面我们利用中英文双字幕电影《哈姆雷特》①1996年版的电影《哈姆雷特》的英文对白和中英文双字幕中的英文字幕和莎士比亚原著一字不差,中文字幕也和朱生豪所译剧本一字不差。的场景画面来分类构建相关语境。

3.3.1 勇敢无畏,视死如归

哈姆雷特巡夜时,电影中的场景一片黑暗,阴森恐怖。尽管如此,见到他父亲鬼魂时,哈姆雷特不顾一切地在黑暗恐怖中要跟他父亲的鬼魂一块去,急切地想探明事情的真正原因。当霍拉旭等两位仆人为了他的安全拉着他时,他以剑相向,挣脱二人之手并坚决地说:“凭着上天起誓,谁要是拉住我,我要叫他变成一个鬼”。[5]忠实的霍拉旭在国王设计谋杀哈姆雷特时,劝他不要去比剑,可哈姆雷特淡然而镇定地说:“不!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 随它去。”[5]这些都体现出哈姆雷特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品格。

电影最后,当知道国王在酒中下毒本想害死自己,但却害死了自己的母亲时,哈姆雷特不顾一切把剑刺向歹毒荒淫的国王,把毒酒灌到万恶的国王嘴中,并愤怒地说:“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5]这些语境叠加在一起相互显映,共同烘托出了富有正气和勇敢的哈姆雷特。

3.3.2 谨慎理智,三思而行

人文主义把人们从神学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他所见到的鬼魂持怀疑态度。电影中有哈姆雷特这样的独白:“我所看见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借着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魔鬼是有这一种本领的,对于柔弱忧郁的灵魂,他最容易发挥他的力量,也许他看准了我的柔弱和忧郁,才来向我作祟,要把我引诱到沉沦的路上,我要先得到一些比这更切实的证据,凭着这―出戏,我可以发掘国王内心的隐秘。”[5]

哈姆雷特的谨慎还表现在有机会杀死他那个害命篡位的叔父时能够权衡利弊,不冒然动手。电影中我们看到当时哈姆雷特从窗外看到国王只身一人正在祈祷(良心发现的时候)。虽然受到人文主义熏陶,但是封建主义思想的残渣仍在,所谓天国之说根深蒂固。所以,为了避免把他心中的恶人送入天国,他理智地收起了复仇之剑,决心等待一个更加残酷的时机:当窃国的叔父在醉酒、愤怒、赌博、乱伦纵欲或者其他邪恶之中,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5]

3.3.3 富有正气,敢于担当

笔者认为富有正气是哈姆雷特的主要特点。为了更好地感知其浩然正气,我们可以在整个剧本这个大语境中整理出更多的语境信息来融会贯通、相互显映、相互强化。

自责是一种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表现。当哈姆雷特看了伶人十分投入的精彩表演之后,感到十分内疚,当他一个人的时候,他痛骂自己是一个“蠢才”“懦夫”“没有心肝、逆来顺受的怯汉”“下流女人”“泼妇骂街”,和伶人相比,他感到无比惭愧。

哈姆雷特在独白中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5]以及接下来的部分因延宕蹉跎而深刻地忏悔自己的罪孽。电影中也有这样一段场景:当看到福丁布拉斯为了一片毫不值钱的土地而征战时,他矗立于冰雪覆盖的空旷雪地中慷慨陈词、强烈自责。在国王通宵饮酒、狂欢作乐时,哈姆雷特无比反感。

剧中常常能够找到体现哈姆雷特嫉恶如仇的浩然正气。当哈姆雷特从英国回来后,在丹麦城堡中行走时,对霍拉旭说:“你想,我是不是应该——他杀死了我的父王,奸污了我的母亲,篡夺了我的嗣位权利,用这种诡计谋害我的生命,凭良心说我是不是应该亲手向他复仇雪恨?如果我不去剪除这一个戕害天性的蟊贼,让他继续为非作恶,岂不是该受天谴吗?”[5]这一席话形成小语境中的“奸污”“篡夺”“诡计”“谋害”“复仇雪恨”等的共现而形成的语境,足以彰显哈姆雷特鲜明的爱憎和正能量。

以上言辞外语境(电影中的背景等)和言辞内语境信息相互叠加,相互增强,使主人翁的正气更为突出,感昭人心。

3.3.4 智慧过人,不同凡响

当哈姆雷特从他父亲幽灵那里得知谋杀的真相后,为了在斗争中有利,开始装疯,而且让两个仆人握剑立誓:坚决不能泄漏秘密,以便保护自己,找出事实的真相,并且伺机复仇。之后他经常言语癫狂,疯疯癫癫,让人琢磨不透,有效隐蔽了自己,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哈姆雷特让伶人仿照他父亲的鬼魂告知的情节演戏,然后窥探国王和皇后的一举一动、一肌一容,以便找出事实真相。

哈姆雷特识破了国王的奸计后,假造国书,加盖假玺,机智地逃过了杀身之祸。

哈姆雷特中毒临终时对忠诚的霍拉旭的嘱托,体现了他的责任心和正义感,让世人知道恶有恶报。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智慧,只有昭告世人,才能通过自己的悲剧警示世人、唤醒世人。

上述语境信息叠加在一起,在读者和观众脑海中产生的语境假设必然是哈姆雷特机智过人、非同凡响。

4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凡是对人们认知有用的语境信息都是认知语境信息。要对语言中所提及的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要有更加全面深刻连贯系统的语境信息来填补认知人头脑中主观语境的不足。“认知语境是听话人/读者的一系列假设,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6]把握电影作品的深刻内涵,建立完整的系统的心理建构体,必须要有足够且条理化的语境量,也即是结合电影场景、时代背景、文学文化知识、作者经历等广义上的语境信息来不断地收集梳理系统动态构建特色语境,并契合认知人的认知能力,直到完整构建话语或篇章认知过程完成为止。这样在理解作品深刻内涵方面就会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对哈姆雷特的品格特征有更完整清晰深刻系统的认识,这样一个正义智慧的人以悲剧告终,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丑恶与残酷。透彻地把握哈姆雷特的品格特征是深刻理解这部电影作品及原著的基础。

猜你喜欢
言辞哈姆雷特品格
此刻即是新掬之水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我不想感动对方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