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铭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学习、现实关注、价值引导和能力提升等方面,阐明了“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作用[1]。同时《意见》指出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2]。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必须优化教学策略,紧跟时代步伐。近年来,直播课堂成为当下在线教育中的一个热点应用,新颖便利的直播方式受到青年学子的欢迎和追捧,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笔者对直播课堂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有效运用网络直播,结合传统教学的集体研讨和实践内化,优化教学策略,并设计思政直播视域下应用于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优化路径,推进课程规范化发展,增强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
课题组于2017年对福建、辽宁、江西7所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组成、授课方式方法、学生听课反映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研,并通过电话访谈、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对各独立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2018年教育部《意见》明确规定:“要保证本、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课不断线。”规范开课既是目标也是建设的核心。调研组所调查的独立学院均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但开课学期数差异明显,有4所学校开设年限为2年,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有3所开设课程年限为3年6个学期,均未达到“全覆盖、不断线”的要求。部分学校存在讲座替代课堂的现象。课程考核缺乏统一规定,教师的自主性较大[3]。调研中我们发现,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班级授课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人数多,授课班级多,因此多数采用大班授课。7所独立学院中,“形势与政策”课班级规模在500人以上的有1所,班级规模在200-500人的有2所,班级规模在100-200人的有3所,只有1所是采用小班教学。大班教学班级管理难度较大,严重影响教学实效性。
调研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理想信念、校史校情、法纪安全等内容学习的兴趣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学生多数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与课程目标有一定偏差。在访谈中部分学生表示课程学分太少,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希望学校加强课程与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取向的关联度。还有学生反映老师授课内容常集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缺乏对热点问题的回应,讲课的风格不够吸引人,这也是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的重要原因。此外,调研数据显示,独立学院大学生已不满于满堂灌的被动方式,70%以上的学生表示可以尝试网络课堂或者户外课堂,超过一半的学生偏向于知名学者和专家的报告,并希望能有更深度的讨论。可见,创新教学,丰富教学形式,加强课程设计是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4]。
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人数严重不足,教师结构多样化,这与本次调研情况一致。部分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只有一两名专职教师,甚至没有专职教师。独立学院师生配比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调研组所调查的5所独立学院中,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总数为212人,其中35%是专职教师,65%是兼职教师,兼职老师以辅导员、党政干部为主。各院校教师配比也存在较大差异,专职教师人数和学历层次明显低于其他普通院校。
所调研的7所独立学院中,有4所存在教师授课方式单调,缺少与学生互动的情况,所占比例超过了50%。部分学校采取线上慕课教学,但缺乏线下的师生互动,难以掌握和回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诉求。部分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互动环节,但互动主要停留于知识问答,不能有效解答学生的困惑。
“专题直播+小班研讨+实践内化”教学模式强调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以网络直播或手机直播进行“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内容的理论教学,线下分阶段、分目标组建课程小班进行重点难点解读,将“专题”与“问题”相结合提升教学体系内教学观点的生动性和针对性[5]。同步链接社会实践,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使“形势与政策”课在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方面同步发挥重要作用,缓解单个部门进行教学活动的压力,同时以制度为保障,协同管理为依托,推进教学实效。当下青年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展,信息涵养很高,思想独立也相对增强,“专题直播+小班研讨+实践内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摆脱依靠“泛娱乐化”来提升课堂吸引力的做法,将思辨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有利于将教材体系转化的着力点放在课程解释力上,帮助学生以读懂中国为基点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体认,并在实践中内化认同。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教育,明确界限,为大学生建立信念体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我们应立足传统优势,积极应对信息碎片化与多媒体化趋势,增强信息化新本领,建立系统化、具有较强传播能力的网络阵地,这对信息化传播体系中的新型师生网络人际传播关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加强网络“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对于消解网络对意识形态的信息分化影响,重塑构筑网络主流意识的价值动力和价值基础,推进网络价值分享和价值引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多数独立学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组成主要是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特聘教师三部分。专职教师较少,主要负责教学行政管理和部分课程教学,多数课程由辅导员兼职授课,各院校不定期邀请地方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开展讲座,讲座受众面较小。因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攻坚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慕课的发展,为集中网络优秀教师资源奠定了一定基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后的师资资源,发挥直播课堂的教育阵地作用,复旦大学曾尝试通过直播同时向9万人开设思政课程,课后调查满意度高达94.3%。线下教师团队可以集中精力,直面学生的困惑点进行解疑释惑,走出课堂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激发“教的能动性”和“学的能动性”,这对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推进教师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直播课堂应根据“形势与政策”教材教学要点,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地方社会发展实际构建教学模块,应吸收最新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成果,注重政策引导性和创新成果的阐释力。设计中应将形势基础理论、政策基础理论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以专题讲授为基本形式,既有固定模块,又要根据形势及时变化更新内容。模块要注重两个方向的设计,一是基本理论问题,如形势政策的内涵格局、形势发展规律、政策的执行作用等,帮助学生宏观把握近年政策方针;二是时事热点部分的设计,包括国际国内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要以理论为支撑,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法为“理论”和“问题”的纽带,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有效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形势观。
在模块下根据独立学院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直播课堂。在直播课堂中根据学生所在年级把握教学重点,提供适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观点供给,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把重点放在形势政策的内涵格局,以及如何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上,在研讨教学中注重政治性与生活性的结合;对高年级学生,应把教学内容落在与他们创业择业密切相关的行业经济发展走势分析上,注重内容的政治性,同时把握思辨性和学术性,加强价值引领。注意在思想性内容传达中落实意识形态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帮助他们在了解现实发展走向和优势后找寻人生的努力方向,逐步实现个人理想与现实价值的统一。校方可通过教务系统、新媒体进行教学专题的选择,通过选课的方式聚集关注度高、学生兴趣浓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专题。教师还应利用新媒体的关注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思想动态;利用直播平台的的评论留言功能,及时发现认识误区,做到把握方向的同时锁定大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使直播教学和班级研讨贯通协调,有的放矢。
在直播过程中可通过平台的弹幕功能随时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重塑交流互动模式。但从课程实效和教育引导的角度,单靠直播课堂来进行互动,较为单一,不具备持久的吸引力。“形势与政策”直播教学承担着国家意识形态教学的使命,教师难免使用强制性观点表达,因此在直播后也需要拓展主客体多样化互动,在面对面的解疑释惑中,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加强政治认同。许多学生表示希望通过互动研讨,促进互动的民主进程,让他们拥有一定课堂话语权,增强课程主体性。以“问题”为链进行的话语沟通是“形势与政策”课激浊扬清的金钥匙,可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首先组建由“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党团干部、优秀辅导员构成的研讨教师队伍,进行教学研讨,不定时邀请学术专家参与集体备课研讨,开展常态化的集体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学科相关培训,探索建立校际之间互补的教学协作机制。其次,教师集体研讨探寻热点、难点、困惑点和教学重点的交集处,设计系列问题链进行逻辑思考,加强话语吸附聚合的有效性。配备适当的音视频材料、阅读书目,制作短小的导入视频作为创设问题情景资料,并将这些材料放在微平台,使学生了解与项目相关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第三,分专业、分年级组建小班,并设置学生助教。在小班研讨前学生助教协助教师提前与班级学生进行沟通,集中筛选问题。研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研讨结束教师进行解疑释惑,应注意知识的贯通,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融合。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信息化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观。设计课上提出问题情景和课下信息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微媒体准确找到所需信息并进行分析,并通过班级内主题展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对学生获取的信息和开发组合的信息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在这个阶段中,大部分学生对于相关形势与政策的最新发展动态认识仍处在感性阶段,因此教师的点评尤为重要,是培养学生在纷扰信息环境下通过信息多方比对求证的信息化思维,提高学生甄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重要途径。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认为加强形势任务政策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因此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要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实践育人功能,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标,优化“形势与政策”课实践育人的科学路径。首先要加强实践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将校内教师资源的优势以及特色充分展现并发挥出来,探索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与思政教师合力育人路径。加强联动,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相互支持,合力育人。在校内形成教务处统筹教学管理、思政教学部具体实施、团委提供实践平台、学工部发动辅导员参与、党工部促进宣传总结的齐抓共管的统合机制。在校外探索独立院校与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协同育人机制,寻找持久稳定的合作单位,通过签署协议,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将课程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其次,在课程质量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树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课程观,将理论内容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社会实践和社会现实相结合,推进“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生活化、社会化。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情国情、分析社会问题,实践后注重项目总结,让“理论使思想内化为学生行动自觉的过程,以学生‘参'与‘观'的结合为逻辑起点,经过学生‘观'到‘思'的升华,实现学生‘思'向‘行'的转化”[7]。第三,细化实践环节,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完善选课系统,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特质如兴趣、能力、需求、专业组成实践小组,自主选择实践主题,和老师讨论实践方案。每个主题确定对应的指导老师,老师根据主题和实践形式进行差异化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师生间充分的互动交流,课下的师生对话和团队辅导,是分众教学得以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专题直播+小班研讨+实践内化”下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不仅要注重网络思想理论阐释能力和信息体系构建,同时应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巩固独立学院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我们应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以教学专题、教学方式为主要内容,以线上线下教学载体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注重课程内容的精准分类供给和实践后的总结提升,不断增强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代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