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维,侯建成,朱志华,马 赫,来永巍,朱天宇,郑中华
吉林医药学院教学督导与评价处, 吉林 吉林 132013
教师评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与变化情况进行有效判断与评价,然后结合评价结果对“教”与“学”进行适当调整与改进,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行为[1]。医学院校的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师评学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对整个医学院校的发展有一定影响[2]。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评学联系更为密切,所以,更需对“教师评学”评价体系进行不断修正。因此,研究医学院校的“教师评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非常有必要。
医学院校评学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导致学生逐步形成了“考什么就着重学什么”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课程内容中“考试重点”的学习,而且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而对“教师评学”体系进行重构,新构建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教学过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使其获得全面发展[3]。
医学院校的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与实验性的特点,对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评学”中的相关指标的评价内容可激发他们主动寻求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以提高其动手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比如将学生在实验与实践活动中学生所表现的参与程度、基本能力、学习状态、知识的运用能力等作为评价某课程的教学效果的主要内容。而且“教师评学”还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可以让医学生知道自己该如何获取知识,有目的地锻炼自身独立思考能力与临床思维能力,学会如何学习[4]。
课堂教学仍然是医学院校最直接且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及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评学”能更直观地体现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通过“教师评学”及时了解医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获得相关反馈信息,以便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5]。通过“教师评学”还可及时且全面地掌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为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针对不同专业课或者专业基础课与公共课等的属性,结合“教师评学”结果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并且根据医学院校的课程特点以及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还能利用微课、PBL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6]。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不发展,医学院校必须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手工统计评价量表的评价模式,充分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医学生学习的系统、实时评价,通过局域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资料进行常态化收集、整理与分析,从而提升评价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以提升医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效果[7]。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医学院校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而有效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科学构建“教师评学”评价体系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原则。“教师评学”指标的确定必须保证科学有效[8]。因为指标的科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评价结果能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导向作用,也决定了教师评学工作的有效性。
二是评价方法的操作便捷性原则。为提升教师评学工作的简便性与可操作性,可通过采取计算机软件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学校的教务系统中构建“教师评学”评价体系模块。教师只需输入工号与密码就可登陆系统,完成评价工作,并且评价结束之后由系统完成相关数据的统计、汇总。
三是导向性原则。“教师评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出发点与终点应都归于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所以,在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学情与专业特点等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状态、各种能力的发展程度、知识技能水平等进行合理评价,突出能力导向、德育导向[9]。
四是公平公正性原则。评价的参与主体应多元化,指标数据来源应强调客观化,打分标准应公开透明,使学生心服口服。
“教师评学”指标体系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特点、师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对测评内容进行量化评分,并保证每项指标分值清楚、内容具体,便于操作。“教师评学”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四个方面,每个一级指标又包括若干个二级指标[10]。二级指标可根据各个专业或者课程的特点等进行适当调整,比如二级指标可包括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独立思考能力、探究意识、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每一个二级指标有相应得分,比如≥9.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一般;6.0~6.9分为及格;<6.0分为较差。借此有利于全面、动态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
可将“教师评学”的组织实施分为校、院与系三级管理模式。医学院校层面由教务处在学期初就发出相关通知,组织教师参与评学,并在学期末收集评学信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整理与统计,形成报告,再将其反馈至学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11]。由学院负责组织学系进行评学,安排专人就评学相关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再上报,在学期末针对评学报告中指出的问题进行及时改进。学系负责组织医学院校教师进行评学,要求教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教学工作与学生负责的态度,客观反映评价内容,保证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教师评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所以,医学院还须建立全面且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学校应在学期末组织开展针对“教师评学”结果的总结与反思,由教学管理部门汇总并总结教师所提出的建议或意见,然后及时与相关部门和学生进行沟通反馈,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12]。由于经过一个学期“评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对学生有了一定了解,同时,学生也对自身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等有初步的掌握,所以,医学院校可针对某一类课程或者某一门课程进行师生交流、分析与总结,有利于及时发现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医学院校可实行多样化评学主体,有督导员、教学管理员、学生参与到“评学”中来,并且在网络上进行评价[13]。其次,明确医学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对于医学院来说,医学生各方面的水平是有效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校应针对自身的发展特点与方向,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第三,掌握“教师评学”的评价方法。为获得完整的反馈信息,形成动态且连续的评价过程,医学院可通过教师评学表格与教研室表格进行评价。教师评学表格主要是在教师授课结束之后在系统上填写评价表;而教研室表格则是在某门课程考试结束后,结合试卷分析结果、各班级平时的表现与考风等情况进行填写的表格。同时,由于是在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评学,学生反映时间太久,不利于相关问题的改进,为此,可将每学期组织一次评学逐步改为每一个月组织一次评价,从而保证评价的可信性与合理性。第四,利用大数据思维收集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并通过日常观察等途径了解他们的学习行为等,以便为“评学”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参考依据。最后,结合评学结果制定合理且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将评学情况与教师的个人绩效考核相挂钩,评定优秀教师与十佳教师,给予其一定荣誉奖励证书与物质奖励[14],以提升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师评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评学”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对教师教学、教学行为、医学人才培养等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了解,引导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学习效果,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