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蓉 陈红梅 林洁琪 陈辉清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中医科,福建 福州 350005)
关健词:儿科;皮疹;陈辉清;临证;痒疹;湿疹;隐疹;葡萄疫;经验;中医药疗法
小儿皮疹是儿科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按其形态大致可分为斑丘疹(包括斑疹和丘疹),疱疹(包括大疱、小疱及脓疱疹)及紫癜。由于小儿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可出现同一种皮疹见于不同疾病,同一疾病又可出不同型皮疹。在不同疾病中,皮疹的形态、性质和分布各有不同,出疹先后顺序亦异,故皮疹常成为儿科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线索。应结合病史与其他临床表现加以结合分析,以助鉴别诊断[1],陈辉清主任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儿科临床50余载,进一步整理、继承福州陈氏儿科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不断丰富和发展福州陈氏儿科的学术内涵。其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小儿感冒、哮喘、皮疹、厌食、泄泻、肝病及小儿传染病等的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陈辉清主任治疗小儿皮疹经验丰富、辨证准确、用药灵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陈主任左右,受益良多,现将陈辉清主任治疗小儿皮疹的经验介绍如下。
案 郑某某,男,10岁。近5年来,每至秋季即见下肢皮肤瘙痒,难以忍受,以致影响睡眠。经医院检查,无致敏物质,无接触花粉类及动物毛类,免疫球蛋白E阴性,入冬后皮肤瘙痒渐减以至停止。辰下:九月份,气温37~38℃,又现双下肢及大腿内侧、臀部奇痒,查体见有明显抓痕及皮损,白屑及散在小丘疹如绿豆大小,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证系湿热郁于肌肤,治宜疏风利湿,养血凉血,予自拟方,具体如下:牡丹皮9 g,赤芍、白芍各9 g,生地黄16 g,白鲜皮15 g,芋环干30 g,甘草7 g,茵陈12 g,生薏苡仁15 g。
二诊:药后周身瘙痒锐减,寐安,舌苔黄,脉弦,续用上方5剂,痒止、心宁,嘱来年秋季前续服上方加减。
按语:此例皮疹系斑丘疹,患儿每至秋季下肢皮肤奇痒难耐,属中医“痒疹”范畴,中医文献有对“痒”的记载,但未提及具体的病名,只是对症状的描述,如《灵枢·刺节真邪》说:“邪气之中人也,其入深,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里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素问·风论》也说:“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由此可见,瘙痒病症和风邪密切相关,无风不作痒,风胜则痒剧。此患儿乃因风邪与湿热侵袭肺脾二经而成。肺主表,为人身之华盖,易受风邪;脾主四肢肌肉,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外邪影响脾胃升降,脾胃运化失职,郁而化热,风邪夹湿热郁于肌表,发为此病。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予疏风利湿,养血凉血之法,则风去湿除热清,症状自止。方中之芋环干,具祛风、利湿、解毒、化瘀之效,配合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用于小儿皮疹,甚为合理有效。嘱患儿来年秋季前续服上方加减乃未病先防,体现陈主任对此例小儿皮疹发生发展规律的把控。
案 高某,男,7岁。主诉:周身风团反复发作10 d。患儿10 d前玩耍汗出当风后出现周身风团块,色淡,高出皮肤,继而肿胀渐消,留有红斑,瘙痒时作,予西替利嗪口服,效果欠佳。受凉或受风则反复发作,就诊时患儿前胸、后背、双耳及眼睛周皮肤现淡红色风团块,抓痕明显,咽红,扁桃体肿大,苔黄腻,心肺(-)。诊断为瘾疹。证属风热伏肺,治以清肺消风、凉血止痒。予自拟方,具体如下:金银花10 g,野菊花10 g,防风10 g,黄芩10 g,牡丹皮10 g,紫草10 g,地龙6 g,乌梢蛇10 g,地肤子10 g,生地黄10 g,甘草3 g。
二诊:服7剂后,无新发风团块,纳可,口中异味,便干,予前法出入,同时加用运脾消食之品,继服7剂后患儿便调、周身风团块未再发作。
按语:此例患儿亦属斑丘疹,周身风团反复发作,色淡,高出皮肤,继而肿胀渐消,留有红斑,瘙痒时作,属中医“瘾疹”范畴,古籍有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瘾疹的发生肺卫首当其冲,因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外袭,与气血相搏,气血运行不畅,风团迭现而致病。古籍又云:“夫邪热客于皮肤,遇风寒所伤则起瘾疹,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其痒痛,搔之则成疮。”可见疹色白者属寒,病在气分,赤者属热,病在血分。风寒、风热、风湿及气血不足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治疗上当从“风”治之。瘾疹的病位虽在肌表,但与脏腑病变密切相关,尤其与肺关系密切,肺主一身之表,为抵抗外的屏障,风邪夹寒或夹热或夹湿束肺,壅滞于体表经脉之间,发为瘾疹。小儿为“纯阳”之体,发病迅速,感邪易于传变,入里化热,临证时以热证多见。因此在祛风、凉血、止痒的同时,佐以清肺之品,如黄芩、桑白皮、地骨皮、芦根等,往往获得较好的疗效。此例患儿系玩耍汗出当风,调护不慎引起,受凉或受风则反复发作,就诊时患儿前胸、后背、双耳及眼睛周围皮肤现淡红色风团块,抓痕明显,咽红,扁桃体肿大,苔黄腻,乃风热外蕴肌肤,内犯肺系,故治以清肺消风、凉血止痒,则风去热清,皮疹自消。二诊加用运脾消食之品,培土生金,肌表得固,则便调、周身风团块未再发作。
案 陈某某,男,4个月。因皮疹反复发作2个月前来就诊,接诊时见额面部均有红疹,间有水液或结痂,剧痒引致睡眠不宁。大便秘结或溏泄兼有乳片,舌苔厚浊,曾于某某医院治疗,时瘥时剧,拟为“奶癣”,治以解外清内,解毒止痒。予防风通圣散加减,具体处方如下:防风6 g,大黄3 g,芒硝6 g,荆芥6 g,麻黄6 g,栀子6 g,连翘6 g,甘草3 g,桔梗6 g,川芎6 g,生石膏12 g(先煎),薄荷3 g(后入),大黄6 g,黄芩6 g,白术9 g。佐以(民间草药)芋环干以止痒,再加山楂肉消积,并禁用汤水肥皂洗浴患处及禁牛乳及其复制品,治疗3 d通便颇多,首结末溏,湿疹大瘥,痒亦减轻,睡眠转佳。乃改用民间验方芋环干、鱼服草、甘草、山楂肉常服以解毒止痒,并消乳积,越月湿疹全部告愈。
按语:本例患儿亦属斑丘疹,但此例间有渗出水液或结痂,属中医“婴儿湿疹”范畴,中医古典文獻中有“浸淫疮”“脐疮”“乳头风”“奶癣”“干癣和湿癣”等病名。历代医家对婴儿湿疹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曰:“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保婴易知录·卷之下》更对此病有专诉:“奶癣”初起可见皮肤泛红,皮疹,瘙痒,渗出黄水,继则皮肤变粗糙,结痂,也可兼见发热,烦躁,小便黄;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婴儿部》记载:“敛疮始发头眉间,胎中血热受风缠,干痒白屑湿淫水,热极红晕类火丹。”[2]此患儿乃因饮食不当,内生湿毒,外为风邪湿水所侵,故予防风通圣散解表清里,在外透内清之后,再佐以解毒止痒,并消乳积。嘱患儿家属禁用汤水肥皂洗浴患儿患处及禁予患儿饮牛乳及其复制品,从饮食生活方面防止湿疹反复。
案 陈某某,女,5岁。因血小板减少,血检血小板42×109g/L,经某医院收治住院,期间经各种检查排除过敏因素(IgE 48 U/mL),骨髓象正常,凝血时间延长,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但因病情反复,血小板升至90×109g/L,又复降至50×109g/L,出血点无法消除,转介绍中医治疗。接诊时见面目轻浮,白无华,典型使用激素后的“库欣征”,舌淡,唇无血色,哭声低微,双下肢皮肤见密集紫红色针尖样出血点,及少许陈旧性瘀斑,咽部轻度充血,舌质淡、苔薄白。辨证为“络损血溢,肺脾气虚”。本病虚实并见,出血是当前主要表现,根据急则治其标,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转以平补脾气摄血。予自拟方:广角30 g(先煎),牡丹皮6 g,生栀子6 g,仙鹤草12 g,败酱草12 g,藕节炭6 g,白茅根12 g,太子参9 g,墨旱莲12 g,知母6 g。6剂之后,精神转佳,下肢出血点减少,色泽变成淡红,血检见明显进步。
二诊:药己初步中的,法方不更,续用7剂。
三诊:神色转佳,下肢出血点已近消失,食减,大便软,色黄尿清,血小板100×109g/L,上方加鸡内金6 g,嘱服10剂再诊。
四诊:复查血小板升至132×109g/L,未发现新的出血点,食馨,已能自行玩耍,唇色转红,舌质仍淡、苔薄白,改用益气养血之归脾汤加减,黄芪、当归、白术、茯苓、焦山楂、炒麦芽、败酱草、墨旱莲、甘草。迭进10剂后,血小板在(140~150)×109g/L,无新的出血点,病情得以稳定,遂投血肉有情之品鹿茸及温脾补气之白条参以固托脾肾,每周使用1~2剂,寓火虚缓补之意,历经2个月,病情稳定,达到安血宁络,大功告成。
按语:此例患儿皮疹系紫癜型皮疹,属中医“葡萄疫”范畴。文献早有类似记载: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熏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周匝遍体。”指出了发病与热毒有很大关系,明《外科正宗·葡萄疫》记载:“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生遍体头面,乃为腑证,白无表里。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指出本病多发于小儿早期,为邪毒,久病则虚。[3]此患儿出血始因系平素喜食辛辣炸烤食物,内舍血分,血分热盛,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自皮孔出,而成紫癜。急则治标,止血为治疗的重要环节,故初期以凉血止血为主,待热清邪退,虚象渐显,改用益气养血之归脾汤。后期再以鹿茸及白条参固托脾肾,安血宁络,疗效确切。
儿科疾病中出现皮疹症状颇多,其病因病机纷繁复杂,陈辉清主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皮疹病因病机不同,辨证施治,灵活运用驱邪补虚之法,邪去正安,皮疹自消,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