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研究

2019-01-29 06:38
镇江高专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津渡历史旅游

崔 竞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与旅游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著名城市理论家Lewis Mumford认为,“城市都具备各自突出的个性,这个性是如此强烈,如此充满‘性格特征’”[1]。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记忆,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前世今生,更彰显了城市特色;它不仅集中展示了建筑风貌与地域环境特征,更充分体现了城市独有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

目前,我国旅游业进入大众休闲化的全面发展阶段。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街区“原真性保存僵化”“过度商业化”等,不但未能保护好街区的文化瑰宝,反而加剧历史遗产的毁灭性破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旅游消费品质。

面对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繁荣的大背景,合理保护与利用城市文化遗产,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的有益尝试。

1 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特色

镇江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是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的城市,素有“城市山林”“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镇江市区位优势突出,水陆交通发达,是长江经济带与国家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看得见的历史”,共拥有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8个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镇江古迹遗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西津渡地处镇江市城西的云台山北麓,原是长江下游的一个古渡口,始建于六朝时期,临江依山,饱经风雨沧桑,独特的建筑古迹遗存与众多的历史人物事件,已成为街区最主要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自然人文交融、古今中外兼容。中国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先生在考察后曾题词为“中国古渡博物馆——西津渡”,肯定了西津渡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中具有的地位。

1.1 以津渡文化为核心内涵

西津渡作为古渡码头由来已久。作为长江入海口的天然古渡,西津渡是名副其实的“吴楚要津”“长江锁钥”。千百年来,古渡不仅承载着军事要塞、南北驿道的历史,同时发挥了漕挽咽喉、慈善济渡的功能。三国时,周瑜、诸葛亮一笑同谋,“火”攻曹操;后有隋文帝过西津,大举灭陈;南宋将领韩世忠在古渡江面上大战金兵……不胜枚举的重大史实折射出西津文化的源远流长。古渡更是一部千年的“百科全书”,填补了我国船渡的考古空白[2]。我国有很多渡口,但很少有如西津渡这样千年古街风貌保存完好的古代渡口,也很少有历史文化街区像西津渡这样枕山、抱水、面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街区因渡而生、由渡而兴,依托云台山为主的丘陵地貌,如今的西津渡已形成了以津渡文化为核心内涵的独特旅游资源。

1.2 以多元文化为辐射外延

西津渡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以遗址遗迹、特色建筑居多,主要分布于小码头街以及街区以南的京畿岭—伯先路地段。津渡文化衍生出多种文化,包涵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救生文化、诗画文化、市井商贾文化、民俗文化、租界西洋文化和民国文化等。

街区里有风雨千年的古渡遗址,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历代的渡口石阶;西津古街保留着从六朝以来直至民国的各式建筑;有我国唯一现存的元代过街石塔——昭关石塔,还有观音洞、铁柱宫、超岸寺等宗教特色建筑遗址;有世界上最早的水上救捞慈善组织——“救生会”旧址,具备“世界救生鼻祖”的国际地位;有反映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历史文化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英国领事馆旧址;有清末时期成片规模的江南传统民居与曾经商贾云集、繁华兴隆的各类店铺、会馆;更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下的对西津渡脍炙人口的吟唱,如张祜的《题金陵渡》,其中“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在唐诗三百首中与《枫桥夜泊》齐名。另有清代画家周镐的《西津晓渡》《江上救生》、日本画家雪舟的《镇江全景图》,以西津渡为主景勾画出了当时津渡的繁盛。

1.3 人文底蕴深厚,古今中外兼容

西津渡背靠云台山麓,远眺大江风貌,显山露水。街区内汇聚了各类建筑,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成片的江南传统民居是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井井有条,体现出中国建筑对称分布的古典美。民居以木结构为主,粉墙黛瓦、联排多进,外表敦实而质朴,内里清雅而考究,为典型的“目”字形穿堂式四合院构造。街区里多数西洋建筑形式自由,以砖混结构为主,很多楼房采用大跨度的“罗马式拱券”,与中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例如,“东印度式”的英国领事馆和工部局旧址,建有连续的拱券和透空陶瓷的西洋柱式围栏,其中4幢楼房是仿哥特式风格[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津渡元代昭关石塔。此过街石塔由云台和塔身组成,其南北立面上镌刻的梵文箴言与敦煌莫高窟的梵文书体相似。除了民居、商铺和园林,街区周边还集中了公馆、商会、医院、邮局、教堂,例如,屠家骅公馆(江南饭店旧址)、广肇公所、镇江商会、蒋怀仁诊所、邮政总局、世界红卍字会、浸礼会教堂等,另有为纪念“五卅”惨案而建筑的五卅演讲厅。

这些珍贵的遗产见证了镇江城作为民国省会的光辉历程,更是研究城市发展史的重要考证。

2 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开发现状

2.1 保护历程和更新成果

西津渡的保护更新工程于20世纪80年代末启动。自90年代起,学者与专家通过考古指明,西津渡是由云台山、玉山大码头、蒜山小码头、西津古街4部分为主形成的古渡文化综合体。该阶段重点为抢救性地保护修复包括昭关石塔、救生会、观音洞在内的文物核心区。2003年,依据紫线(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限)、人本、精品、市场理念,街区全面保护更新工程兴起,规划辐射的街区覆盖“三山六路”,呈现出“青砖黛瓦接云台,老街旧坊显华彩”的新局面。“十二五”期间,西津渡更新工程拓展至周边风貌协调区,包括“一山一湾两码头三街区”,总规划面积约1平方公里。西津渡历史街区通过对文物实体的保护、社区居民的安置以及相关文史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特有的“西津模式”。

由于保护更新工作的逐年丰收,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荣获多项成果奖,得到国内外业界的认可,如国家级的“茅以升科学技术奖”、省级的“人居环境范例奖”,并且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优秀保护奖”。2010年6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西津渡古街”揭牌,标志着西津渡的保护和开发进入了崭新阶段[4]。

2.2 开发特征与项目收益

西津渡开发初期,镇江市政府为推动街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政策引领与经济保障。开发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文物局专项保护资金、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等国家级款项。

旅游开发商、经营者是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主力,其经营管理能力直接影响街区旅游开发的成败[5]。镇江市通过城市投资建设集团的平台,采取项目化运作管理模式,在西津渡街区采取租赁、合营、自营等多种投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筹集大量开发资金。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模式,谋求双赢局面,获得了企业和街区的协同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6]258-263。

文保文旅开发并举是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亮点。西津渡文史研究工作组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街区的旅游宣传推介中,编辑出版西津渡文化系列读物。街区成立影视基地公司,邀请著名演员拍摄了30集电视连续剧《风雨西津渡》。西津画苑每年举办的数百场次的展览、尚清戏台节庆戏曲演出、 HIFI西津渡音乐节以及玉山游园火车车厢的文创产品,都促进了街区文化事业的繁荣。

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全面负责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运营开发。近10年来,街区引进餐饮类、住宿类、休闲类、文创类企业约百家,新增就业人数500余人,实现营业收入近亿元。西津渡年接待游客已超过15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4万人次。据2018年“十一”黄金周的数据显示,西津渡景区游客持续增长,假日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旅游收入500万元,同比增长30%。景区活动丰富多彩,自营产业备受青睐,假日休闲氛围浓郁。

2.3 旅游开发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3.1 核心价值开发业态单一,旅游特色不够突出

目前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价值开发不够充分,业态单一,旅游特色不明显。由于现代地形地貌的变化,游客只能通过古街静态展示的几块考古地面来了解一些历史文化信息。游客多只是拍照留念、品尝地方美食或者休闲游憩,缺乏对古渡文化的地方性认同,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影响力小,旅游特色亟待提升。

2.3.2 体验式旅游项目不足,旅游功能不够完善

西津渡小码头街是贯穿街区东西方向的主轴线,也是游览西津渡的主要线路。通常情况下,游客只是“逛古街”。街区的旅游吸引力仍依附于餐饮、商品零售,旅游消费水平较低。另外,虽然建成一些精品酒店和民宿,但是街区核心地带缺少参与互动型的体验式旅游项目。这种仅靠观光旅游带来的效益与保护开发历史街区的总体目标存在差距,街区的旅游功能尚需完善。

2.3.3 服务设施分布不均,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西津渡主体区规模较小,整个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匀,旅游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西津渡街仅在入口处设有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咨询量少,旅游相关信息不丰富。街区内多是巷子,道路狭窄,人群疏散、消防功能薄弱,存在安全隐患。公共配套设施有限,遇到节假日客流高峰时期,会给游客造成不便。

3 复兴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研究思路

3.1 复兴开发原则

3.1.1 渐进式原则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重点在于对街区文物的保护,通过一系列的详细规划,按照一定的保护开发理念,循序渐进地发掘街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津渡在学习其他城市历史街区先进经验的同时,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新的复兴开发模式,做到有条不紊,合理利用资源,以获得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

3.1.2 递进式原则

街区内部各地段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异,具体旅游开发的水平参差不齐。初期的更新工程中,首先抢救性地保护重点文物,然后优先选择开发重点地段。随着开发范围的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西津渡的复兴式开发应在全局视野下层级深入,由“点、线”带动至“面、片”,实现街区的整体开发。

3.1.3 与时俱进原则

对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开发,要依据时代背景、街区特色和发展状态,采取相应的模式和路径,做到不断协调与创新。当开发形势、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新调整,营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局面,以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3.2 复兴开发模式

3.2.1 “旅游+互联网”模式

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7]。西津渡旅游开发与互联网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从以下4个方面考虑。

首先,保障“旅游+互联网”模式实施的基本条件。加快整个街区范围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4G无线网络全覆盖,游客服务中心和各参观景点配备相应的PC、平板触控屏幕等互动终端,建设街区视频监控、人流监控、环境监测等物联网设施。

其次,发展在线旅游新业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推广“线上下单、线下消费”的O2O模式(即 Online To Offline),创新发展街区的餐饮、住宿、休闲、购物以及娱乐的在线服务,不断壮大在线旅游平台企业,支持街区的互联网创客空间,整合街区的旅游资源要素。

再次,完善智慧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建设。在街区实现智能导游、旅游信息推送等功能;建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统一进行旅游投诉等公共信息处理,加强对街区开发企业与游客不文明现象的监督。

最后,加强旅游网络营销。利用旅游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建立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等多渠道相结合的营销体系;支持与OTA(Online Travel Agent)等平台合作,利用这些平台优势,扩大街区旅游开发产品销售规模;加强西津渡与知名门户网站合作,鼓励开发企业通过网络媒体培育黏性客户,提升精准营销能力,激发市场消费需求。

3.2.2 特色产业协同模式

西津渡位于镇江市区内,交通便利。街区略呈四方形,区域内业态较多,具备辐射、联动性发展条件,目前已拥有“大西津”的发展框架。但是调研发现,业态发展势单力薄,不足以体现津渡文化的优越性。因此,可将西津渡街区的多元文化有机融合,凸显餐饮、住宿、游览、购物等旅游决定性要素,形成特色产业协同模式。

在餐饮业态开发方面,可引入知名的中西餐连锁企业,提供地方特色、中高档以及大众化餐饮消费层次,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菜品方面,街区企业可在地方传统特色菜肴基础上,共同着力打造津渡主题菜肴,突出文化色彩。

在住宿业态开发方面,可在目前成片江南传统民居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设计创意客栈、津渡特色民宿、主题度假酒店等,打造特色住宿业态群,提升街区的旅游品质。

为更好体现西津渡之美,街区的静态展示可以结合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的开发,增加创新型、体验性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古色古韵的千年街区在新时代重现活力。

历史街区是城市珍贵的“活态化”记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既是镇江城市发展的缩影,又是镇江旅游开发的金矿。随着“城市复兴”思潮向实践阶段演化,街区的发展将受到更多关注。如何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城市“活着的”历史空间,如何利用创新来延续它富有特色的生命,都是值得人们探索的课题。

猜你喜欢
津渡历史旅游
西津渡古街忆旧
西津渡元夜观灯记
津渡兄
旅游
木 偶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