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芬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大学生作为新时期创新创业的主要团体和“草根创业”的重要力量,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构建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的产物,为探索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它倡导建立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高校通过开展就业创业指导, 以创业促就业,能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一是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部分高校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思想,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对各类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度和整合度不高,创业教育理念和水平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要求。
二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透彻,偏重创业文化素养教育与技能教育。教师本身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有所欠缺,有时创新创业课程流于形式。
三是创业课程内容与现实实践环节衔接不够。专业课的设置与学生的创业理念、创新能力、创业兴趣契合度不够,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考核评价系统也不够健全。
四是一些创业课教师综合能力亟待提高。部分创业课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更没有真正创业过,所掌握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现象。
五是创业教材“五花八门”、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说教,缺乏丰富的创新实践平台。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与企业联系不够。
第一,绝大多数企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持支持态度的,但在支持力度上存在较大差别,部分企业存在敷衍现象,既不拒绝也不热情,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支持,过度强调政府和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义务和作用。第二,大学生进行创业锻炼和实践一般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支出企业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的企业碍于社会责任只为大学生提供一般的创业平台和创业方法,但主要的经验、技术和重要平台不让学生使用,担心泄露商业机密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应积极解决各方面资源共享难题,让全社会都真正关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意识激发、理论传授、模拟演练、锻炼实践等多个环节。同时,它又是一项教育效果呈现时间较长的工程。因此,科学衡量教育效果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指向标。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一些指标都是教育效果的客观呈现。创新创业教育极具复杂性和长期性,对教育工作者进行指标化的考核很难避免片面化。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评价体系,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有关政府部门要根据社会需求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具体措施。第一,及时调整完善有关制度和政策,畅通大学生投融资渠道,切实发挥好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第二,牵头创建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方便他们办理创办企业所需要的手续,提供有关的信息。第三,牵头完善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政企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探索建立各类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畅通联络渠道,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共孵以及优势互补的目的。
高校要不断清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阻碍,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一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制定分层次或分类递进式培养模式。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本科生实行全覆盖以期提高他们的综合知识,对有创业意向的研究生制定一对一的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对于一般应用型大学,可以密切结合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就业创业实际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着重强化特色化和实用性。二是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分层次的创业教育。对于一年级新生,可以将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对全体新生进行系统的创业基础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有关的法律政策,初步培养创业兴趣和创业规划意识。对于有强烈创业激情和愿望的高年级学生,可以不分院系和专业学科开设选修课程,注重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把有关的经济、法律、管理、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知识渗透到专业课程中,为创业打好基础。
在创新创业方面,高校各院系和职能部门应加快转变传统办学理念,积极走出去寻找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做好校内校外资源的精准对接,建立良好的创业资源对接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精准度。一是本着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利用企业创新成果和资本,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加快实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二是企业应充分利用高校在人才资源、实验实训、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与高校加强高新技术创新项目的研发合作,建设创业培训基地,不断注入创新创业的活力。三是加强定向培养力度,把企业有关理念、技能和文化提前根植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四是充分利用优秀校友资源,根据区域、行业等建立企业资源库和创业项目库,开展精细化合作,广开创业教育新途径。
创业教育是注重实践性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教师既要有理论支撑,又要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这就需要建立一支符合本校发展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实际的教师队伍。一是创新创业教师在提升自己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抗压、抗击打和抗挫折能力等。二是创新创业教师通过各类培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加快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考评机制,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支持创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准和效果。四是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形成一支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具有较高素质和较优结构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共同促进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首先,基层乡镇、街道和社区应充分认识创新创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要主动参与、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鼓励,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其次,基层单位有关职能部门应拓展实践共享渠道,加强协作,完善创业平台,为各类创业者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精准服务,使创业活动更接“地气”,这更有利于创业者获得成功。再次,通过建立创业者微信群实现全天候的信息服务,群内各方成员均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有关信息,这也方便基层有关部门解读宣传税收、融资、劳务等方面的政策,帮助创业者与辖区内的各类单位进行动态对接,构建社区智慧创业氛围。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家长对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持有偏见,就业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家庭成员要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积极适应新常态下就业发展的新主流。各类舆论单位要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教育,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帮助家长树立大教育观,让他们主动支持孩子做时代的“弄潮儿”,指导孩子大力开展创业创新实践,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鼓励孩子把握创业机遇,不断超越自己。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引擎”之一,在全社会形成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热潮。高校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快提升学生的创业动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社会创新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