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课程的典型特征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教师的动态跟踪和过程性指导。混合教学概念从目标、视角、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在目标上,从传统学习方式和电子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向课程教学新模式、人才培养新方式以及大学组织新形态拓展;在视角上,从技术的引入和整合向课程与教学的整体重构拓展;在内容上,更是从层面、维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
因此,要将混合教育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就是要有愿景和规划,学校要做好这六件事情: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支持,基础设施、设备、资源、支持,政策与学校组织架构,伙伴关系以及研究与评估。
在此过程中,存在阶段性划分的问题,我们需要诊断某个学校在哪个阶段,然后再告诉他们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第一个阶段是有明确意识并制定计划,着力点是提升学校各级领导的认识并付诸行动;第二个阶段是有课程探索试用,着力点是提升教师的意识、态度、信息化的教学能力;第三个阶段是有相当比例的课程常态化应用,着力点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信息化学习能力提升。
2017 年7~9 月,我们采用面向全国高校教师培训的网络平台和问卷系统实施了网上调查,获得1135 份有效问卷。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整体概况如下:
第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有了普遍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意识普遍提升——被调研教师对本学科专业持有较大的热情、对本科教学有兴趣这2 个题项上的得分最高;不少高校教师致力于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约三分之一的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了交互性更强的学习活动,29.79%采用过团队/小组学习,27.26%采用过基于问题式学习。
第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高校教师教学意识、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和教学学术等四个方面能力均值在2.83~2.97,偏低,综合教学能力提升潜力有很大空间;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面授方式开展教学互动,借助网络开展教学互动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高校教师缺乏教学研究能力,调查中教学学术能力的得分最低2.83,低于综合能力均值2.90。
第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绝大多数教师(85.7%)初步具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但是具备较高应用水平的教师比例偏低(14.3%);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学研究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研究还停留在面授环境下的备课、反思等经验总结层面,缺乏基于网上数据开展学习分析、教学优化和即时评价反馈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教师混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存在明显问题。我们在2014 年9 月至2017 年9 月,针对87 所高校12000余名教师进行了培训。2016~2017 年度,随机抽取12所院校,跟踪262 名教师在2017 年春季学期的混合教学情况。结果显示,教师培训结束后,在两个环节出现了放弃现象;一是课程建设任务的执行环节;一是课程建设任务完成后的实践应用环节;总体来看,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完成了课程建设任务;仅有五分之一的教师完成实践应用。
混合教学能力提升模式的实施应该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在评价上也要多种手段、逐层评价。
简单总结,就是学校在做这些事情时,要系统化、持续推进;全面研究、评估、改进;注重“体验式、交互式”;强化“做中学”、 “学为用”;全方位构建“工作环境”;回归教学常态、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