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雅 邬继红
(1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抑郁症(Depression)又称抑郁障碍,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之一,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自杀率,无智力改变与人格改变为特点。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中医学称该病为“郁证”,郁证病名首见于明代医家虞抟所著的《医学正传》,其病因多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或易怒喜哭、或伴胸胁胀痛、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灵枢·寿夭刚柔》所云:“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认为抑郁症的发病多为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因此,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阳气亏虚为发病基础,气机不畅为发病关键,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而发。有研究显示,抑郁症与功能性胃肠疾病共病的情况非常多见,抑郁症常引起胃动力的改变,即中医所说的肝郁犯胃、肝胃不和。除此之外,本病多虚实夹杂,易生痰、化火、挟瘀[1]。
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应以虚证为纲。由此结合临床,分析现行公认的抑郁症诊断标准(CCMD-3)中所规定的主要症状,其绝大部分属于中医的虚证范畴,以心、脾、肾三脏亏虚为主,兼有肝郁症状,其中又以肾虚最为常见。与五行之郁、六郁绝非同一概念。“忧郁”“百合病”既有符合之处,亦有迥异之点。因此,不能把抑郁症简单的等同于中医的“郁证”或“百合病”等某单一病名[2]。现代中医将抑郁症总结归类为以下几种证型。
1.1 阴阳失衡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认为,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以维系着人体动态平衡。《济生方》论:“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阳气不足则出现精神不振,意志消沉,兴趣减退等表现。中医辨治郁证,应当首重阳气,通过振奋阳气来治疗郁证。何贵平等[3]从动物模型的外观表征、生化机制等方面探讨抑郁症与中医阳虚证之间的关系,发现抑郁症与阳虚证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许多补肝肾、助阳气的药物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
1.2 气血失和 《丹溪心法》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类证治裁·郁证》记载:“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抑郁症相当于中医所谓“情志之郁”,属狭义郁证的范畴,情志内伤是病因,肝失调达、气血失和是发病关键,调畅气血为治疗原则,并重视心理疏导[4]。
1.3 五脏功能失调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五郁的论述,指出郁证可分为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气之郁。明代医家孙一奎在此基础上提出五郁为五脏之郁的论点,在《医旨绪余·论五郁》言“夫五脏一有不平则郁。”其中“木郁者,肝郁也”,“火郁者,心郁也”,“土郁者,脾郁也”,“金郁者,肺郁也”,“水郁者,肾郁也”,并且认为五郁或由他脏传变,或为本脏自发。
1.4 元神失养 《类证治裁·卷三》记载:“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素问·调经论》云:“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中心环节,辨证论治均围绕脑腑展开;同时根据督脉与脑的密切联系,强调以督脉经穴为主治疗该病。临床以醒脑开窍,启运神机为治疗抑郁症的关键。
1.5 痰浊阻滞 《临证指南·卷七·癫痫》中言:“癫由积忧积郁,心经蓄热,病在心脾包络,三阴蔽而不宣,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肴。”痰饮为浊物,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神志活动失常。但痰郁贯穿始终,治疗当以化痰为纲,辨证加减,并结合熄风通脑,醒脑调神,时时呵护胃气的方法[5]。
2.1 遗传因素 既往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的人群患同类疾病的几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并且这一几率与抑郁症患者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有相关性,其血缘越亲近则患病率更高[6]具有较高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经历家庭冲突时会出现更多的抑郁症状,而经历较高水平家庭冲突的个体遗传变异度会随之增加。
2.2 生物化学因素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胆碱能的变化和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可能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2.2.1 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异常 ① 5-羟色胺(5-HT):5-羟色胺(5-HT)脑脊液中 5-HT浓度及其再循环与抑郁症有重要关系。②去甲肾上腺素(NE):去甲肾上腺素(NE)情绪抑郁与脑内NE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蓝斑核的神经细胞数减少,NE含量也下降,因而老年抑郁的发病率相对增高。③胆碱能:胆碱能系统有利于生物的情绪调节,其与抑郁及焦虑行为有相关性,胆碱能系统可能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病因,它的活力增加可能导致抑郁。
2.2.2 受体功能改变某些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或三环类(TCA)药物有即刻效应,但临床起效时间却相对较迟,受体假说由此提出。
2.2.3 神经内分泌紊乱 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功能改变:HPA轴功能可有效降低自杀率。在重复经颅刺激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亦可发现 HPA轴功能被抑制。故HPA轴功能的亢进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②血清总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抑郁症的程度呈负相关,并且与自杀倾向有密切相关[7]。③雌激素:雌激素和其他生殖腺激素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女性处于更年期时,其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雌激素是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保护因素。
2.2.4 免疫系统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神经免疫紊乱性疾病,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能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细胞因子的产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方面。
2.2.5 生物节律的变化 抑郁症患者的生物钟常有一定程度的前置,造成各种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以及内分泌系统的节律发生异常。
2.2.6 社会文化及心理因素 抑郁症是一类受遗传因素影响,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疾病,它的发生同时还受社会、心理、文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由此而形成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模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深入研究抑郁症病理机制并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抑郁障碍的病变位置在患者的脑部。因此,会涉及其心、肝、脾、胃等脏腑。有研究表明,督脉“贯脊属肾”,上行经脑,是人体的“阳脉之海”,总督统领着各个经脉,能够贯穿五脏六腑,能够有效改善各经脉脏腑病变[8]。治疗时选取最多的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心俞、内关、脾俞。针灸治疗抑郁障碍主要是通过脏腑、经络理论作为指导,主要目的是调畅情志,舒肝,缓解抑郁,改善精神状态。
百会穴位于巅顶,与脑部相通,与许多其他经脉交会,针刺百会穴能疏通气机,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在调节神经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关键的穴位。内关穴是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针刺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的效果。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之交会穴,能有效改善睡眠状况,具有滋阴健脾、补肝益肾、调和营血的功效。针刺印堂、神庭,能够调节脑神经,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能改善抑郁障碍症状。针刺太冲穴能调节肝经气血,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针刺合谷和太冲穴,能够醒脑、镇心、安神;针刺神门能补益心气,宁心安神;针刺足三里能健脾和胃;针刺四神聪能安神定惊聪脑。
3.1 协调针法 马文辉老师继承刘绍武老先生“三部六病”学术思想体系,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运用“协调疗法”治疗郁证效果显著。此法是依靠机械刺激,属于自然疗法,刺激反射性决定作用时辰短,见效快,且此法不依靠外源性物质,是依靠促进、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机能和自我康复的潜能,促进机体从病态向正常生理状态的转归。协调针法操作时遵循针灸“左升右降”之法,按先左后右,先下后上,先四肢后躯干的顺序,并配合呼吸补泻和捻转补泻法,左侧以补为主,右侧以泻为主,一阴一阳,一补一泻,一升一降,使得机体协调。
协调基方:合谷、太冲、曲泉、阳陵泉、神门、百会。“三部六病”协调基方具备寒、热、补、泻、升、降、收、散特性。
四脉随证施治:溢脉即上鱼际脉;聚脉即聚关脉;紊脉即涩脉;覆脉即长弦脉[9]。
3.2 解郁通腑针刺 在临床观察中使用抗抑郁药物患者有增加便秘风险。针灸治疗抑郁症及便秘疗效显著,针刺方法有毫针和穴位埋线,选取百会、印堂、神门、内关、合谷、三阴交、太冲、天枢、足三里、上巨虚诸穴。诸穴合用能标本兼顾,改善患者气机失调、脑神紊乱和肠腑失常的情况,调节五脏功能,从而达到醒脑安神、疏肝解郁和理气通腑的功效。对照的西药包括氯西汀、阿米替林及黛力新三种。Meta分析结果显示,解郁通腑针刺法能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焦虑程度和便秘等相关症状。针灸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与这3种西药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良反应少[10]。
3.3 体针
3.3.1 按针法取穴治疗 失眠与抑郁的关系是双向的,20%的失眠患者存在抑郁症状,而抑郁或抑郁症状则可能是导致失眠的最大危险因素。临床发现针刺治疗失眠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部分患者在针刺治疗后,焦虑、抑郁和其他精神病理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针灸治疗失眠伴抑郁障碍运用广泛,以头部穴位为主,配合随证取穴,疗效显著。采用泻合谷、太冲,平补平泻神门、印堂、百会的解郁调神针法治疗。
3.3.2 联合疗法 联合使用针灸和清咽饮治疗梅核气的疗效显著[11],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针刺方法:让患者取坐位,其头部向后仰约30°,直刺其天突、太冲(双侧)、丰隆(双侧)等穴位。对于有肝郁气滞、病程较短、身体较强壮的患者,可直刺 5~8 min,得气后捻针90~180°。对于有病程较长、情感郁结的“癔球”患者,可直刺 5~8 min,得气后捻针 45~90°。对于胆怯或体弱、年长的患者,可直刺约 5 min,得气后捻针45°。以上 3种情况直刺后留针 30 min,约15 min后需捻针1次。每日针刺 1次,治疗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对于治疗无效的患者,让其休息2 d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3.3.3 针药结合情志调节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抑郁 (diabetic depression)是糖尿病的常见合并症之一,是以情感活动障碍为基础的反复发作性疾病,存在着胰岛素的抵抗与 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异常。针灸作为一种内源性调整疗法,对糖尿病和抑郁症等代谢紊乱及情绪障碍疾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且无毒副作用。可以有效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控制高血糖[12]。
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刺百会、神门、神庭、四神聪穴,配穴加太冲、三阴交、内关。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每周针刺5次,10周为1个疗程。针灸主穴:百会、四神聪;配穴:神门、内关、太冲、三阴交。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3.3.4 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抑郁焦虑情绪与肠功能紊乱存在着一些交互的影响。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与抑郁焦虑情绪互为因果,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针灸治疗能改善IBS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调整肠道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整体性的优势。百会穴是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是历代医家治疗胃肠疾病的第一要穴。用75%酒精棉球消毒百会穴、足三里穴,运用捻转、提插或补或泻的手法。待患者感到酸、麻、胀、重得气后,留针 20~30 min,期间可行针 1~2次。共14 d为1个疗程。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足三里使结肠、丘脑组织内阿片受体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可显著抑制模型大鼠内脏痛敏的行为反应,并通过调节脑部NPY针对大鼠肠道及精神情绪进行更加全面的调整[13]。
帕金森病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十分典型,帕金森病伴随抑郁状态的发生几率大约为45%左右,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大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轻度抑郁,常在临床诊断未能得到明确的诊断,更无法在规范化的临床治疗中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当帕金森患者合并抑郁症发生时,将会引起帕金森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进一步加剧,从而严重降低帕金森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百会、四神聪、印堂、内关、太冲诸穴为主治疗帕金森病并发抑郁症。
3.4 头针 中医学有“脑主神明”之说,认为失眠、抑郁等情志活动与脑有关,临床采用头皮针治疗该病也取得良好疗效。
3.4.1 陕西头针 对于失眠伴抑郁障碍疾病,董联合等[14]对治疗组采用陕西头针伏像头、伏脏上焦、思维、信号、记忆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 95.8%,对照组 91.7%。安军明等[15]对 24例失眠病人采用陕西头皮针治疗后PSQI总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总有效率为 95.8%。毛盈盈[16]对肝郁气滞型失眠患者治疗组采用额顶带、额旁1带头皮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4周后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4%、84.37%。
卒中后抑郁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继发于卒中后的情感障碍性疾病,抑郁症患者心血管疾病高发已成为主要趋势。血小板活化增加是其中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研究显示抑郁与5-羟色胺的增加、血小板的激活有关。主穴取百会、印堂、双侧神门、双侧三阴交,此针刺“百会五针”结合放血疗法在治疗本病方面优势突出且简便易行,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17]。
取“百会五针”(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操作方法:取卧位,腧穴局部常规消毒,百会、四神聪均以 15°夹角向后平刺,沿头皮与颅骨骨膜间快速进针,达到腱膜下层,深度 10~15 mm,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神门直刺 5~10 mm施捻转泻法,内关直刺 15~25 mm施捻转泻法,留针30 min,每隔15 min行针1次。其中,百会、四神聪均施快速捻转手法,频率180~240次/min,行针时间共约2 min以加强刺激量。1次/d,每周6次。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手部井穴放血,选取少商、中冲、少冲、商阳、关冲、少泽。操作方法:先揉按所刺腧穴,充血后,局部常规消毒,三棱针快速点刺,出血量以血液颜色变淡为度,左右手交替放血,隔日 1次,3次/周。背俞穴放血,取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腧穴局部常规消毒,于各穴位及周围1 cm范围,用三棱针快速点刺3~5针,随即拔罐,留罐 15~20 min,各穴位出血量约 5~10 mL。起罐后使用消毒纱布清除血液,消毒棉球擦净皮肤,嘱患者刺血处6 h内禁止碰水。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 2次/周。疗程同针刺法。
3.5 电针
3.5.1 电针治疗失眠症伴抑郁障碍 电刺激从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手法来加强或维持得气,有助于提高和巩固针刺疗效。对于失眠伴抑郁障碍疾病,洪永波[18]对电针组患者取头部百会、印堂,得气后接通电针仪,加以随证配穴;药物组服用曲唑酮。治疗 4周后结果显示 HAMD量表中焦虑/躯体化因子分方面,电针组减分显著大于药物组 (P<0.05),但对被失眠所掩盖的抑郁症患者的HAMD分数,药物组减分显著大于电针组(P<0.05)。王英明[19]对针刺组患者采用以“四关”为主的针刺治疗,取合谷、太冲、百会、印堂,在得气基础上加电针,密波频率 50~100 HZ,通电 20 min;对照组口服丹栀逍遥丸。结果在睡眠率、PSQI、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 R 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R SD)以及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3.5.2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障碍 邸桐等[20]研究发现,短期氟西汀治疗可诱导成年雄鼠神经内分泌和类焦虑样行为反应。目前,针刺在临床中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躯体、认知和情感障碍作用得到进一步证实,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分组及模型制备适应性饲养后,根据随机数字表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0只。依据文献,采用CRS结合孤养方法进行造模。CRS模型是一种可以避免对动物造成躯体损害,由压力性空间诱导的心理应激模型,可以模拟人类抑郁症病理过程的心理应激状态,作为抑郁症的可靠造模方式。中医认为抑郁症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为精气神汇聚之处。探讨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针刺抗抑郁机理具有必要性,海马神经发生、血管新生与抑郁症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对于揭示针刺抗抑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21]。
3.6 耳针 耳压法便于定时按压,作用持久,可巩固针刺之疗效。耳针治疗糖尿病主穴取身心穴、快活穴、神经系统皮质下、神经衰弱点、枕多梦区;配穴为心、肝,更年期综合征引起加脑垂体、卵巢。采用王不留行药籽穴位贴压法,每次贴一侧,两耳每周轮换 1次,交替贴敷。共治疗 4个月。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用结合穴位按压法,依次点按百会、印堂、睛明、四关[合谷(双)、太冲(双)]、肝俞、胆俞、三焦俞等穴位,每个穴位2 min。每次按摩10次左右,每天1次。
3.7 通元针法 “通元针法”是“通督养神、引气归元针法”的简称,由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赖新生教授创立,主张经络之气阴阳相应、脏腑腹背气相交贯,疏通经络必须调气,而调气关键在于引气归元,阴病取阳之背俞,阳病取阴之腹募,二者兼而取之,则阴阳二气贯通归元,实现阴平阳秘。
3.7.1 通元针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 抑郁性神经症(depressive neurosis),又称恶劣心境(dysthymia),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故以抑郁性神经症作为切入点,结合通元针法的理论背景、治法立意、经络基础、用穴特点等对抑郁性神经症进行临床治疗规律的总结和探讨,拟为针灸治疗抑郁性神经症提供新思路和经验。以五脏背俞穴通督养神,腹部天枢引导阴阳之气,关元、气海、归来为主穴以引气归元,以任督二脉为调节全身阴阳的关键环节,同时依据病情可配合开四关或配合五输穴,参以传统的针灸补泻手法。主穴为心俞、肝俞、天枢(双)、气海、关元、归来(双);取气海、关元、归来以阴中求阳、以阴治阳,而天枢为人体上下的枢纽点,阴阳气在此相接,调节阴阳。为针灸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优势疗法[22]。
3.7.2 通元针法联合隔药盐灸神阙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郁症状。针刺治疗PPD具有有效、安全、及时、不损伤认知、风险较低等优势。主穴:百会、大椎、气海、关元,大椎平补平泻,其余穴位采用补法。配穴肝气不舒配肝俞、期门、太冲、行间,太冲、行间采用泻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肝郁化火配肝俞、期门、行间(双侧)、侠溪(双侧),行间、侠溪采用泻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巨阙、章门、血海、神门(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全部穴位均采用补法。针刺方法:穴位定位方法和毫针规格同常规针灸,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进针后行手法得气,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 min,间隔5 min行针1次。先取俯卧位针刺背部、头部穴位,再取仰卧位针刺胸腹部、四肢穴位[23]。
3.8 五行针灸 首先取剑突下约0.5 cm、天枢(双侧)、伏兔(双侧)、解溪(双侧)从上到下进针,从右到左,带泻意,直刺得气。所有穴位正确针刺后,按进针的先后顺序每个穴位充分施以泻法(180度反时针方向旋转),先右后左,然后留针20 min左右。其次将针刺入分布于膀胱经第一线等五脏背腧穴(双侧)留针,穴位如下:肺俞、心包俞、肝俞、脾俞、肾俞(如心包俞有圆形红斑加针心俞),针刺时浅刺5~10 min后,观察针刺部位有无圆形红斑出现,如有则待针刺周围红斑退尽后才可出针;如无则30 min后起针。最后主管穴治疗,首次主管穴治疗选用原穴,其后可继续原穴治疗或辨证运用五腧穴治疗,先灸后针,每个穴位5壮。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5 d后,可继续下1个疗程[24]。
3.9 穴位注射 双侧背俞穴进行穴位注射,用维生素 B2、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配合针刺,疗效满意。针刺百会加灯盏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并与口服阿米替林组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少。
由于本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缠绵难愈,需长期服药,单一疗法治疗抑郁症有着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多靶点作用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因而,近年来出现了采用中西药物合用、针灸配合中西药物、中药配合心理治疗、穴位注射加心理治疗、气功加音乐疗法等综合疗法,丰富了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达到了提高疗效或缩短病程的目的及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治疗成本等良好效果,且治愈后可有效防止复发。另外,在探讨中医五行音乐及音乐电针疗法改善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状态的效果实验中,试验组听中医五行音乐并加用音乐电针治疗;对照组只听中医五行音乐。结果中医五行音乐对于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状态有较好的效果。
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疾病,随着人们对精神卫生的愈发重视,诊断率也越来越高,由于西药价格和副作用的影响,许多患者错失了治疗机会,开展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有着较好的可行性。针灸治疗抑郁症具有价廉、副作用少、易接受、个体化等优点。但目前由于针灸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时缺少标准的理论指导,通过观察现阶段的研究进展总结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总体思路,寻找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