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美容学院,湖北 孝感 432100)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在中医属于“眩晕”和“头痛”的范围。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调查[1]显示,中医药可有效治疗该病。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以头晕、眼花为主[2],掌握高血压的病机及辨证分型,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胡莹[3]对中医肝脾肾与高血压的关系作了深入阐述,认为高血压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内经》也对高血压病涉及的病性、脏腑等均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表明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高血压病以虚证为主。医圣张仲景认为眩晕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痰饮,即“无痰不作眩”,用小半夏汤及泽泻汤治疗高血压病眩晕。
1.1 肝与高血压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五行属木,主升主动,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并有疏泄功能,肝火易亢,易生风致眩,因此高血压的发病与肝脏密切相关,尤其在发病的初期。如果肝脏疏泄太过,容易受激恼怒,暴怒则会伤肝,肝气升发太过,表现为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头晕或胀痛;或肝脏疏泄不及,则见抑郁不乐,肝气郁结。朱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气郁日久亦可化火生风,风火相煽,上扰清窍,导致眩晕。或肾精不足,水不涵木,发为眩晕。因此,肝在高血压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脾与高血压病 脑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又为“清阳之府”,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皆上注于头。《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升清,若脾虚运化失司,清阳不能上达于头面,导致眩晕,临床可见: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腹胀纳少、脘腹坠胀等,《医学求是》言:“中气为升降之源,脾胃为升降之枢轴”。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相互协调,化生水谷精微及气血,使血脉充盈,保证了循环血量的充盈,是维持血压正常水平的重要因素。另外,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维持人体气血循行,保持人体的正常血压。如果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导致气血逆乱,血压升高。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则发眩晕[4]。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盐、肥胖等,都与脾胃密切相关。
1.3 肾与高血压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因此有“脑为髓海”之说,脑髓是肾所化生,肾精不足,导致清窍失养,引起眩晕。如果先天不足,肾精不足,或者年老体衰,肾精亏损;或者久病伤肾、房事不节、劳役过度、阴虚火旺,都可导致肾精亏耗,无以生髓,髓海不足,发生眩晕。
肾主水,肾精能化气,肾精不足,则气不得化生而导致气虚,气虚无以推动精液运行,水湿潴留,血压随之升高。
中医治法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结合脏腑、病因、病机可大致分为以下几型:肝阳上亢型、气血两虚型、肾精不足型。肝阳上亢型的主要症状为:头目胀痛、容易燥怒、腰膝酸软;气血两虚型的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乏力,自汗、少气懒言等;肾阴虚型的主要症状为:腰膝酸软;肾阳虚型的主要症状为:恶风背寒,舌淡脉沉细。根据以上辨证分型,高血压病的具体治法如下:
2.1 调肝 临床如果出现头胀痛、急躁易怒,伴见胸闷、善太息等症状者,属肝气郁结,应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来清肝泻火。如果肝火亢盛者,则应“实则泻其子”,适量加以黄连助泻火之力;以头晕为主要症状者,适当添加菊花、钩藤、蔓荆子、天麻等中药。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大多为郁怒伤肝化火,气有余便是火,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症状:眩晕、耳鸣,头胀痛,恼怒、劳则加重,肢麻震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治疗方法为: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钩藤、天麻、石决明平肝熄风;栀子、黄芩清肝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如果阴虚较盛,可选麦冬、生地黄、玄参、生白芍等滋阴降火。若肝火亢盛,症状为眩晕、头痛较甚,耳鸣暴作,目赤,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酌加牡丹皮、龙胆草、夏枯草等清肝泻火。眩晕剧烈,手足麻木、呕恶,有肝阳化风的趋势,中老年患者需注意引发中风可能,应及时治疗,适量加以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等镇肝熄风。治疗过程中还要酌加降气药,如牛蒡子、炙杷叶、苏子等;气滞则血瘀,可加以赤芍、丝瓜络、丹参等;火盛伤阴,因此苦寒泻火的同时,应考虑甘寒养阴,配以沙参、玉竹、石斛、麦冬等均可;苦寒药物易伤脾胃,因此在调肝的同时还应注意顾护脾胃。
2.2 理脾 临床如果出现眩晕,劳则加重,面色无华,纳呆便溏、失眠者。应健脾养心,补气益血,可选用八珍汤加减或者归脾汤加减。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奉心化赤而为血”,除了脾胃化生气血之外,心也参与了血液的生成。心五行属火,可酌加少许肉桂等中药鼓舞气血。如果以头目眩晕,呼吸气短,大便溏薄,形体消瘦或浮肿,或脘腹坠胀者。《医学入门·头眩》曰:“内伤劳役,气虚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宜补中益气汤。”《杂病证治准绳·眩晕》:“有气虚者,乃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所致,当升阳补气,黄芪、人参、白术、川芎、当归、甘菊花、柴胡、升麻之类。”本型应以补气健脾、益气升阳为主,可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本型在补气健脾的同时应注意酌加行气运脾的药物,如枳壳、陈皮;脾虚,运化失司,易聚湿生痰,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因此补脾的同时应酌加淡渗利水的中药,如泽泻、茯苓,若有热者可适量加以黄连,证见口苦、脉弦的适量加黄芩。
2.3 补肾 久病及肾,高血压病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疾病后期往往表现肝肾亏虚[5]。临床如若出现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发脱者,应填精益髓,选用左归丸加减,可酌加炒杜仲、桑寄生、白芍等,头晕加重者加适量天麻,耳鸣加重者加适量磁石等。“精贵而易亏难实”,肾虚型高血压一般疗效较慢,不可急于求成,需长期坚持;若见眩晕脑胀、耳鸣,兼症见头痛,恼怒烦劳加重,或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者,宜熄风定眩、滋阴潜阳,选用杞菊地黄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若阴虚内热重者,可选镇肝熄风汤加减。
郭维琴教授[6]认为,高血压发病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导致血瘀的因素:早期因情志因素而致气滞血瘀;后期因热邪伤阴,导致阴虚血阻,气血瘀痹;晚期因气阴两虚,气不帅血,导致气虚血瘀,阳虚血凝。从心主血脉治疗高血压病,佐以活血化瘀药物,事半功倍。高血压病引发头晕长期反复发作,治疗上应从“久病入络”“无痰不作眩”考虑,加强“活血化瘀”“化痰浊”之用药,往往使疾病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7]。
综上所述,高血压病之病位在脑,因气血阴精不足,无以上荣于脑,或由于痰浊阻滞,蒙蔽于脑,或肝阳化风,上扰清空,发生眩晕。病变脏腑在肝、脾、肾,以肝为主。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为:调整阴阳、补虚泻实。虚证以肾精亏虚、气血衰少为多,精虚者滋补肝肾、填精生髓;气血不足者宜调补脾肾、益气养血。实证则以泻火、潜阳、逐瘀、化痰为主要治法。治疗时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分清证候之虚实,根据高血压眩晕的病机,调肝为根本,调理脾胃是关键,注重补肾,酌以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