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丙东
摘 要:本文介绍了射频识别技术(简称RFID)的构成部分与运行原理,对比了RFID和条形码技术的差别,详细阐述了档案馆中RFID的有效应用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档案馆;射频识别技术;运用分析;基本原理
馆藏属于档案馆生存发展的保障,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基础。随着计算机系统、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档案馆馆藏出现了较大变化,并且客户对档案馆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怎样妥善处理藏和用之间的问题,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尽量满足客户要求,是档案馆急需处理的难题。
1 射频识别技术分析
RFID属于一种非接触式的智能辨别技术,其通过射频信息智能辨别目标对象并取得相关信息,识别过程不用人工干涉。
RFID技术由电子标签、信息管理平台与读写器所构成。电子标签通过耦合部件和芯片构成,各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号,依附在物体上识别目标对象。就能量上来说,标签能分成无源标签与有源标签;就功能上来说,能分成只读标签、能重写标签、含微分处理器标签与配备传感仪的标签;根据调制方式能分成主动标签与被动标签[1]。信息管理平台主要是实现数据信息的保存与控制、控制标签的读写。读写器的功能是读取、记录与体现标签信息,其由控制系統与由发送器和接收器构成的高频接口构成。控制系统的作用是和应用系统通讯,并落实应用系统传出的指令、管理与电子标签的通讯过程、信息的编码和解码。
RFID的运行原理:电子标签进到磁场之后,接受读写器传出的射频信息,依靠感应电流获得的能量传出保存在芯片内的产品数据,或是主动传送某个频率信息;读写器获取数据并解码后,传输到中央信息平台进行相关信息处理。
2 RFID和条形码技术的对比
一维条形码由一组根据一定编码标准排序的条、空符号构成,表现相关的字符、数字和符号数据。条形码技术是由条形码符号规划、条形码生产和扫描阅读构成的智能识别结构。具有技术较为生产、成本少等优势[2]。但是,因为是一维条形码,其在垂直方向上没有任何数据,数据密度小,并且无法体现汉字或是图像资料,唯有在信息库的支持下,用户方可通过条形码获得相关产品的描述,并且其极易由于磨损和皱折而出现拒读情况。
2D条形码系统是在一维条形码前提下出现的一种编码方法,其将条形码的数据空间由线性的一维延伸到平面的2D,具有数据含量大、成本少、可传真与影印、印刷多元化、精准度高、编码方法灵活、保密性高、防损性强、防干扰水平高等一系列优势。
RFID技术是一种借助射频信号经空间耦合得到无接触数据传输,并通过所传输的数据实现识别目的的系统。与条形码识别技术比较,RFID技术具有更多优点:依据射频信号智能辨别目标对象,不用可见光源;穿透性强,能够透过外界材料直接获取信息,保护外表包装,节约开箱时间;射频设备能在恶劣环境下运行,对环境几乎没有要求;读取路程远,不用与目标接触就能够获得信息;支持写入信息,不用再次生产新的标签;采用抗冲突技术,可以同步处理若干个射频标签,在批量识别环境下更为适用;能够对射频识别系统标签所依附的产品进行跟踪定位,读取位置数据。
3 档案管理中RFID技术的运用
3.1 名录如馆
归档的档案进馆以前,对新增档案实施编目,包括档案的种类、题目、时间、密级等各项信息,利用终端管理设备编制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形成的电子标签信息传递至中心信息库以供系统其余模块应用。
入馆时,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储位管理平台传出入馆信号,读取所要入馆存储的档案数据,接着档案智能识别模块和储位智能识别模块展开档案数据匹配核实,匹配完成后,储位智能识别模块划分给改档案的保存储位,确定后,管理者传出入馆信息,信息利用计算机总线输送到该档案保存所处部位,储位指示灯亮了,管理者就能把档案放到指示灯亮起的储位,确定后指示灯熄灭,确定信号会反馈到管理平台,档案入馆完成。全部档案入馆结束后,查询管理平台能及时查询馆藏信息。
3.2 信息统计
射频识别技术的运用,信息统计就变成了一件既简单又快速的工作。由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查询软件传出统计清查信号,阅读器迅速读取馆藏档案的数据信息和相关储位信息,并智能返回所获取的信息和中心信息库内的信息进行校对[3]。如针对无法匹配的档案,由管理者用阅读器展开现场核实,调整系统信息和现场信息,进而完成信息统计工作。
3.3 查阅应用
在查询档案信息时,档案管理者借助查询管理平台找出档号,系统按照档号在中心信息库内读取数据资料,核实后,传出档案出库信号,储位管理平台的档案智能识别功能模块会结合档号对应相关储位编号,找出该档案保存的具体部位。管理者传出档案出库信号后,储位点上的指示灯立即亮起。资料出库时,射频识别阅读器将获取的信息反馈至管理平台,管理者再次核实,对出库档案和所查档案核查相同后出库。而且,系统将记录信息出库时间。若反馈档案和查询档案不相符,安全管理平台内的警报模块就会传输异常预警。
3.4 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系统能实现对档案馆的及时监控和异常报警等功能,以避免档案被毁、失窃等。档案在被借阅归还时,特别是实物档案,常常用作展览、评价检查等,管理者对归还的档案仔细检查,并和档案借出以前的信息核实,能及时发现档案是否受损、缺失等。
此外,所有馆藏信息都处在阅读器的读取范畴中,当档案被调取时,通过出库口的射频识别系统阅读器获取档案数据,并和出库指令数据进行核查,若档案是没有通过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传出出库信号而异常脱离库位的,监控模块将激活预警模块传出异常现象报警。
3.5 鉴定清理
档案均是有一定保管年限的,针对馆藏内超出保管时间的档案,通常需要进行清理,能够降低对档案硬件管理设施的使用。当档案归档进馆时,将之保管年前录入射频识别系统电子标签,保存在系统中心信息库。在档案管理接管,当馆藏内有档案超过保管年限时,销毁管理平台就会智能传出档案到期提示,由管理者作出再保管和销毁清理等决定。
4 需要注意的事项
1)系统的科学选型。系统选型主要指各大档案馆需要选取何种类型的射频识别设备,在应用时要选用何种频率的射频识别设施,而且要决定选用哪个设备的供应厂家等问题。该问题是射频识别技术能否在档案馆内获得使用的重点,其决定着这个技术在具体应用中的方式和相关服务水平。
2)信息收集和粘贴标签。这个工作是射频识别技术在使用环节必须要注意的重点内容,在该项工作以后的档案清查、档案接环和针对档案的定位导航等,均要以该项工作为依据才可以实现。
3)系统调整问题。RFID技术中的各种功能可否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取决于档案馆的经营。档案馆在日常要对射频识别技术所采用的设施、设施性能等展开长期与严谨的测试工作,让RFID系统可以在应用阶段获得进一步完善。
总之,随着射频识别技术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展,随着档案管理体系、安全系统的建立与优化,技术方式的改进,射频识别系统在档案管理中的使用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管理于物联网、智慧城市发展的带动下,不得停留在传统思维和方法上。怎样创建全敷设、全应用、全运行、长远稳定的射频识别档案管理平台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田雷.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档案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5(01):60-64.
[2]何绍华,曾文武.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档案馆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2007(02):36-37+41.
[3]曾文武.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档案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0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