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高校来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匹配情况是衡量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社会贡献的衡量指标。本文通过分析我校近五年来的就业数据,以我校工科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匹配情况的问题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就业工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9-0184-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9.169
2017年12月6日,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1]。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局限于是否能找到工作岗位,而是找到一个学生本人认可、家长满意且学生能力和岗位需求之间达到有效匹配的工作岗位,毕业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将个人价值和能力最大化发挥,这才是大学生就业匹配的最佳平衡点。
工科大學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是专业相关的生产和技术领域工作,特别是要发展成为生产制造、技术研发、设计管理工作中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这要求工科大学生具备更专业的就业竞争实力,如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实操能力、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都将直接影响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匹配情况。
一、以本校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就业去向研究
(一)直接就业
本校作为全国重点工科类高校,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程度比较高,校招企业呈现出:入校早、需求大、数量多等特点。当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在秋季招聘的过程中参与度逐年降低,给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带来了更优越的条件——在相对竞争人数减少的情况下,很多优秀的工科毕业生通常在秋季招聘时获得多个用人单位的“offer”,可以自主选择岗位。
从工作地域去向来看,五年来,我校工科毕业生就业地区从主要集中在东北综合经济区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逐年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地区工作,到大西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也有所增加。
从工作行业去向来看,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工作的毕业生比例相对较高。此外,到货币金融业、房屋建筑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从工作单位性质去向来看,我校工科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工作的人数一直保持在该类专业国内工作总人数的50%左右,到民营企业的人数比例为35%左右。
(二)继续读研,出国深造
随着社会对学历水平要求和家庭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专业硕士等研究生招生指标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需要考虑毕业后生存养家的经济压力,可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选择继续读研、出国深造,以期在更高的学历平台上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
二、以本校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就业匹配情况的问题研究
通过调查问卷、三级就业市场走访、毕业校友座谈等方式,以本校的工科大学生为例,在就业匹配情况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一是学校教授的知识体系有待完善更新,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知识架构亟待创新;二是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缺乏影响工作能力的发挥,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存在能力严重脱节现象;三是学生自我认知存在偏差,30%左右的学生在工作后存在对工作岗位不满意、对自我估量过高的现象,无法将自我价值的发挥和工作要求结合起来,甚至有10%左右的学生会在入职后不久选择离职,忽视对自我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
对于继续读研、出国深造的学生,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存在跟风考研读研的情况,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懈怠、能力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在研究生毕业阶段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二战考研率逐年递增,也就是在毕业后第二次参加考研的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很多学生重新考研的主要原因是逃避就业压力,甚至有些学生放弃已有的工作机会二战考研,这其中存在很大的失败风险,毕业后继续复习的学习动力不足,心态不稳定,从而导致第二年考研失败,再次和应届毕业生一起就业,压力和困难增大。
三、从高校辅导员角度探讨工科大学生就业去向及匹配情况的问题对策
(一)分年级进行就业指导
将就业指导以四年为期进行长远规划,大一新生教育,提升自我认知和个人综合能力;大二进行专业了解和行业探索教育;大三生产实习,提升实践职业技能;大四提升实操性就业能力,如招聘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岗位匹配与决策能力、求职履历表制作和面试能力等。
(二)分群体进行精准指导
根据不同的就业去向,对分保研、考研、就业、出国和创业等不同人群进行分类指导,整合校园内外的优势人力资源,特别是校友资源,举办各类专场讲座,让各类学生群体都能在前辈的经验当中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就业去向,明确自己的就业去向,提升就业匹配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佚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召开[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23):32.
[责任编辑 杜建立]
作者简介: 姜媛(1990— ),女,满族,贵州六盘水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