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加明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节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价值,是“审美鉴赏”的重要依托,是“审美创造”的起点。对文本语言进行语用性品味、开发,会发现文本中的爱斯梅拉达,是人性浊流中难得的一股清流,在“黑暗”中带来一道“这边风景独好”的“美的亮光”!
一、不愚昧麻木,清醒从容之美
“巴黎善良市民”为了宣泄心中的庸常之恶,不惜信口雌黄、胡编乱造──“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他们前来围观伽西莫多受刑,并非嫉恶如仇,要来谴责伽西莫多昨天劫持少女爱斯梅拉达的恶行,并以此来巩固心中对善与真的坚守。他们非但没有强烈谴责伽西莫多的恶行,反而嘲笑咒骂伽西莫多相貌的丑陋;非但没有给可怜的、不幸的犯人伽西莫多水喝,反而极力打击、羞辱伽西莫多;“巴黎善良市民”不去区分什么是应该谴责的、什么是不该嘲讽的,他们不仅愚昧、麻木,而且毫无同情心可言。
而置身于这愚昧麻木的群众中的爱斯梅拉达,却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与从容。爱斯梅拉达没有参与“‘公诉执行完毕”对伽西莫多的“千万种私人的报复”,虽然按照“常理”,她这个受害人是最应该在此环节“当仁不让”地“挺身而出”惩罚犯人伽西莫多的,然而在咒骂、侮辱伽西莫多的人群中,人们看不到爱斯梅拉达的身影;当伽西莫多连呼三次“给水喝”都无人搭理,有的只是向他扔“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破瓦罐”和“瓦片”的“巴黎善良市民”时,只有爱斯梅拉达清醒地以同理心理解伽西莫多的处境,在众人忙着羞辱伽西莫多的麻木中保持清醒,在群众的躁动中从容地走上刑台,给伽西莫多喂水喝。相对于“巴黎善良市民”的愚昧麻木,爱斯梅拉达的清醒从容之美不可忽略。
二、不盲目从众,独立自主之美
无聊的巴黎观众,汇聚成群,庸俗盲目。他们百无聊赖地结伴而来,“耐心地”等待犯人伽西莫多被押上刑台,然后发出低俗无聊的“笑声和喊声”;当群众看到“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当观众看到伽西莫多被皮鞭打得皮开肉绽,“不但没有使他们心肠变软,反倒给他们提供了一桩乐趣,使他们的厌恶情绪表现得更为恶毒”……更为可怕的是,在“巴黎善良市民”“赏鉴”伽西莫多的丑态而“大笑起来”时,“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一般而言,孩子和女孩是比较单纯的,而此时在“巴黎善良市民”的示范、引领下,就连本应纯真、善良的“小孩们和姑娘们”都从“恶”如流──“笑得格外厉害”,都将怜悯心抛到了九霄云外,成为盲目的、毫无同情心的施行“公众暴力”的一员,何其悲哉!
同样是“姑娘”,爱斯梅拉达却没有盲目从众,没有像“小孩们和姑娘们”那样“笑得格外厉害”,而是独立坚守着自己为人的底线,对伽西莫多没有嘲笑,没有羞辱,甚至也没有趁机对伽西莫多打击报复,没有“人云亦云”,没有“人骂亦骂”……爱斯梅拉达没有和“巴黎善良市民”保持高度一致,以显示出自己没有脱离群众,而是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意识,和“巴黎善良市民”营造的“公众暴力”保持距离,在盲目、麻木的“盲流”中保持独立自主之美。
三、不随波逐流,出人意料之美
人,生活在社会中,很难不受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历史上,有过太多的或愚昧或聪明的个人被时代洪流裹挟着,或随波逐流,或“与世俯仰”;或想不被时代洪流所抛弃,或想在洪流中“刷存在感”……围观伽西莫多的巴黎市民,有很多人本质上未必有多么恶,他们中的大多数即使是恶也只是庸常之恶,并非“罪大恶极”,他们只是被众多庸常的看客之“洪流”所裹挟,被无聊的好奇心所驱使,才沦为随波逐流的“公众暴力”的施加者。“人人如此”,岂会错吗?即使错了,可怕也会有“法不责众”来兜底吧?何况“巴黎善良市民”此番前来,并非“‘师出无名”之举,而是积极配合司法部门的“正当行为”──因为在对伽西莫多的官方“正规”鞭刑处罚之后,还安排有“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但即便如此,一个人亦可以选择不随波逐流,就如持枪守卫柏林墙的西德士兵,即使开枪是他的职责,但将枪口抬高一厘米,却是他可以自主决定的人性之举;同样的,即使跟随巴黎民众来看鞭刑是官方安排的对伽西莫多实施“私人的报复”的“正当之举”,但对于每一位市民而言,依然可以选择不去咒骂、侮辱伽西莫多,即可以选择不随波逐流,不去伤害伽西莫多。
在众人随波逐流,并且认为随着众人去羞辱、折磨伽西莫多乃是“正大光明”之举时,甚至当“小孩们和姑娘们”也自觉不自觉地置身其中并不以为非时,唯一的例外──爱斯梅拉达就显得与众不同,特别出人意料──“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丑恶的家伙”,这一场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就连愚昧、麻木的“巴黎善良市民”都“被感动了”,甚至都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这就是不随波逐流的爱斯梅拉達展现的出人意料之美!
四、不睚眦必报,以德报怨之美
常人的心胸一般都是“有恩报恩”,好一点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同时“有仇报仇”,甚至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巴黎市民对伽西莫多的折磨、羞辱并非替受害者爱斯梅拉达主持公道的“正义之举”,他们与伽西莫多没有个人恩怨,但他们依然不放过一个发泄自己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所谓“怨气”的“好机会”。试想想,如果他们中的一些人与伽西莫多有私人恩怨的话,他们折磨起伽西莫多来,又将是何等的疯狂?无冤无仇,都如此卖力;如果有小恩怨,那一定会睚眦必报,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简直就是确乎无疑的了……
在刑台下,与伽西莫多有私人恩怨的是爱斯梅拉达,而在围观群众如此“给力”地侮辱、折磨伽西莫多时,爱斯梅拉达这个最该疯狂的人,却异常冷静;她这个最该报复伽西莫多的受害者,却选择了宽容……在伽西莫多饥渴难耐,向人群要水喝的时候,那些与伽西莫多无仇无恨的“巴黎善良市民”不但不给伽西莫多水喝,反而选择了向伽西莫多扔“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破瓦罐”和“瓦片”,并以“莫须有”的“胡说八道”来“栽赃陷害”伽西莫多──“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这是何等的麻木丑陋、心胸狭隘之举!而与伽西莫多有怨的爱斯梅拉达,不仅没有趁机报复伽西莫多,反而以德报怨──在“巴黎善良市民”惊诧的目光中走上刑台喂水给伽西莫多喝,爱斯梅拉达的以德报怨之美,岂能视而不见?
五、不盛气凌人,坦诚平和之美
世间有些帮助,会让受助者为难──不受吧,自己难以支撑或是辜负对方的“美意”,接受吧,又让受助的自己丢了面子、失了尊严。正因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才对“不受嗟来之食”的“廉者”赞赏有加!可见,助人,亦要讲究方法、态度,不顾及受助者感受,甚至是伤害受助者尊严的助人之举值得反思。哪怕对方是伽西莫多这样的犯人,亦不可以用“嗟,来食”般的态度来“帮助”之,因为盛气凌人的态度只会让本已相当敏感的“伽西莫多”们的心理更加脆弱!
爱斯梅拉达显然不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施与者,请看她的举动──“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一言不发”,说明爱斯梅拉达不想高调张扬,只是低调从容,她不想给受助者带去“压迫感”,特别是受助者伽西莫多还在“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时候;“温柔地”,可见爱斯梅拉达的送水态度之亲切;“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之“举”,足见爱斯梅拉达喂水举动之真诚,而非在“做做样子”以博取“掌声”……为善平和而不张扬,行善真诚而不做作,足见爱斯梅拉达远离盛气凌人的坦诚平和之美!
六、不突破底线,坚守自我之美
哲学家康德有言:“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一个人“头上”没有“灿烂星空”,他的为人处世就极容易失去“坐标”,很容易盲目从众,沦为“巴黎善良市民”那样的愚昧麻木的“庸常之恶”者中不起眼的一个,然而,“压垮茅屋的哪一片雪花”没有责任呢?一个人“心中”没有“道德法则”,他就非常容易突破“底线”,容易随波逐流,在人性浊流中为恶而不自知,或是因为有了“法不责众”的依仗,因此明知自己为恶却不停手,结果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
古往今来,能够坚守心中的“道德法则”,能够坚守为人之底线的人,是何其少也!也正因其少,又是多么的难得!爱斯梅拉达,不正是不突破底线,坚守自我之美的典范吗?当身边的“巴黎善良市民”纷纷跌入愚昧麻木的泥淖,丑态百出地侮辱伽西莫多,展露人性之丑,甚至突破人性底线的时候,爱斯梅拉达始终坚守着自我,没有选择“吾从众”,而是在“仇人”伽西莫多身体饥渴、精神横遭凌辱的双重困境中伸出援手,最终筑牢难得的人性底线,彰显属于她自己、也属于人类的坚守自我之美!
七、不沉溺泥淖,启蒙唤醒之美
在众人“昏昏”的时候,能够保持“昭昭”,何其难得!“巴黎善良市民”,未必全都“昏昏”,但能够在尚且清醒的时候不顺势假装“昏昏”,在“举世皆醉”时能够不趁机装醉,而是勇敢地听从内心的召唤,坦荡地保持“昭昭”,执著地保持清醒,从而不有意无意地陷入人性的泥淖,更不沉溺于泥淖不肯跳脱出来的,试问“善良”的“巴黎市民”中能有几人?就像当年鲁迅先生所忧虑的──“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巴黎这间“铁屋子”中的“善良市民”,要想唤醒,又何其难矣!雨果先生可怕亦曾有“鲁迅之忧”。
然而,鲁迅毕竟是鲁迅,他很快从“老朋友金心异”的回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中醒悟过来,领悟到砸烂黑暗的“铁屋子”是有希望的!雨果毕竟是雨果,尽管他明知要想喚醒巴黎这间“铁屋子”中的“善良市民”非常困难,但他不愿“明知山有虎”所以就“绕山行”,而是坚定地“偏向虎山行”!依靠谁,依靠什么,唤醒巴黎这间“铁屋子”中的“善良市民”呢?靠爱斯梅拉达,靠人性之善,靠善良、靠仁爱、靠美丽、靠不计前嫌、靠以德报怨的人道主义,事实证明,雨果成功了──愚昧、麻木的“巴黎善良市民”终于被爱斯梅拉达“感动了”,他们甚至都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在亚欧大陆的东端,有人置身于专制制度中,用专制的方式结束专制;而在亚欧大陆的西端,爱斯梅拉达则是站在人性的浊流中,激浊扬清;这是爱斯梅拉达人性之善的魅力,这是雨果人道主义的胜利,这是启蒙的美丽!
立足“审美鉴赏”,一线师生如果能够谨记王尚文先生的谆谆教诲──“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对文本语言进行语用性品味、开发,去挖掘文本蕴含的审美价值,会发现哪怕是“一滴水”,亦能折射爱斯梅拉达清醒从容之美、独立自主之美、出人意料之美、以德报怨之美、坦诚平和之美、坚守自我之美、启蒙唤醒之美,这就是黑暗浊流里的人性之光,这就是人性之善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