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互联网社交信任研究

2019-01-28 13:38朱栩末平紫萱朱新燕
时代金融 2019年21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诈骗信任

● 朱栩末 平紫萱 朱新燕

一、引言

“90后”大学生,他们是随着网络时代崛起、发展而成长的一代,社交网络促进了互联网人际信任的发展,同时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信任也面临重重考验。

二、“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分析

(一)内心孤独

研究的“90后”大学生全部生于1995年之后,年龄大都介于18-21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离开了父母家人朝夕相处的陪伴,进入大学校园,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龄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他们知道必须让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的宿舍生活,融入陌生的班集体。但是刚步入大学的他们普遍缺乏社交技能,人格尚未完全成熟,并不善于处理社交问题,也不易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随之而来的孤独感便会使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寻求情感的宣泄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中的孤独与烦闷。

(二)在网络上积极地表达自己和交流感情

据调查,64%大学生更愿意在社交平台上聊天交友,分享生活。相比较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网络平台提供的虚拟社交媒介给交流双方更多的空间,使人际关系之间增加了一定的弹性,避免了未经思索、脱口而出的误会与伤害。它更能够使在现实中逃避人际关系问题的大学生更积极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宣泄情感。

(三)渴望建立和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人本身是社会性动物,天生具有与他人交往、生活的本能,每个人都依靠社交而生存。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上更能够体现对社交的渴望与热情,他们怀揣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积极探索身边的新鲜事物,不怯于认识新朋友,反而更加主动去挑战,开阔眼界,充实自己的社交生活。他们善于运用身边的资源开拓人脉,比如通过网络结识更多志趣相同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三、大学生网络信任的特点分析

(一)网络信任的空间性

在过去网络尚未普及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桥梁主要靠熟人搭建,受限于地域和生活环境的大小。如今,身处网络全覆盖的社会中,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首先,信任依附于网络社交中纵横交错的关系,而立体起来的一种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用户能够平等、放松的交流与分享。其次,网络信任活跃在具有保鲜状态的社交平台上,如果脱离了网络,会在一定程度上变质受损。最后,维系网络人际关系的信任更注重心理上的相通,依此来构建庞大的网民体系。所以说信任与网络空间的融合是互联网时代下产生的新的空间维度,面临的全新挑战。

(二)网络信任的广泛性

网络信任的主体来源广泛,用户只需注册一个ID即可拥有登陆社交平台的虚拟身份,进行网络上的社交,简化了现实中一步步的交友过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借助互联网,人们扩大了交友范围,不再局限于地域的距离和时间传播的长短,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开放和自由。网络上社交平台的多样性也促进网络信任的发展,如今社交不止于聊天,还可以分享生活动态、一起购物拼单、学习各种技能等,平台上的互动加深了双方的信任程度。因此,平台的开放与用户的传播使网络信任更加广泛地流动在网络的脉络里。

(三)网络信任的脆弱性

人们在网络上的沟通,只能依靠读取屏幕上的文字和表情揣测对方试图表达的含义,信息传递的片面性直接导致了网络信任的脆弱性。

线下的人际交往方式往往会综合当前对方传达的各种信息,思虑之后再进行答复交流。现实中的信任体现了个人的形象价值,受到多方面的约束,面临的信任风险更小一些。相反,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由于无法获取对方直观的信息,信任很难稳固地搭建在双方关系之上。同时,网络自身所具有的虚拟性也不可能满足现实生活中交际的需要。因此,互联网上的信任易被各种不可抗因素所左右、改变,这种信任关系显得尤为脆弱。

四、大学生网络信任危机

(一)网络“杀熟”行为

“杀熟”指的是欺骗熟人的行为。大学生的交友圈相较于步入社会的人来说是比较单纯简单,在家人和老师的保护下,很少经历类似的事情。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不法分子会将自己伪装成友好大方、乐于帮助的大学生,慢慢靠近大学生的朋友圈。通过花样繁多的微商、校园贷等方式迷惑大学生掉入陷阱之中,一旦大学生醒悟过来,他们早已销毁自己的身份,不见踪影。由此可见,杀熟现象在网络平台上极具隐蔽性,网络信任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很大的风险,危害了网络安全社区的构建。

(二)消极的从众行为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的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网络上流言四起,真假难辨。大学生由于阅历较少,对网络上的言行判断能力不足够,容易被网络上的观点话题左右,盲目信任无根据的文字。并对它们进行转发、评论,使得许多大学生追随网络上不良风气,扩大虚假信息影响范围。有些大学生一度迎合网络语言,为了流行而流行,不去思考这样做是否有意义。这些看似没什么危害的跟风行为实则打破了网络社交互动的和谐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混乱了网络上学生用户的价值观取向。

(三)网络暴力行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加入到互联网,有些人视网络社交平台为消极情绪的宣泄口,肆意辱骂、造谣。近现年来,网络平台上逐渐出现了一个令人唾弃的群体,被称为“键盘侠”,更严重的则引起了网络暴力,对网络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互联网上暴力的危害具体有以下表现:有网友曾受网络暴力的危害,甚至因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网友被人肉信息并以此威胁,生活受到极大的困扰,这显然是“吃人”的网络。网络是公共空间,在网络上所有人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肩负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制止网络暴力行为。

(四)网络诈骗行为

网络诈骗隐藏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网络上的男女老少都有可能是不法分子瞄准的对象。据调查,电信网络案件同比上升37%,其中网络诈骗占比高达72%,网络诈骗形势十分严峻。当前网络手段多变,呈跨境化、多样化的形势发展。

调查报告上显示,占比90%的受诈骗人群有防范网络诈骗的意识,只有占比10%的受骗网民没有相关提防意识。在他们回忆诈骗事发当时,50%的人犹疑过,30%受害群体察觉到不妥当的地方。从中可以看出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对网络用户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五、化解大学生网络社交信任危机的对策

(一)创建诚信有序的网络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互联网环境监管与社会信任制度建设需要一同努力。首先,治理网络平台不规范的现象,营造健康的网络信任新生态。其次从思想上重视网民的文明素质自我约束,从源头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最后实施以下举措:一是宣传网络信任的重要性,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让互联网环境捏造、传播虚假信息的事件公之于众,网络平台及时过滤不良信息。三是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机构职能,完善互联网安全工作体制机制,使网络信任有法律保障。

(二)强化大学生网络信任教育

当代青年在互联网环境中应具有辨别是非的慧眼和头脑,清醒地判断网络平台上出现的各种诱饵和谣言,避免陷入诈骗分子的圈套。在聊天交友时,必须把握慎重原则,不可轻易相信他人。在浏览网页时,尽量选择合法网站,不随意散布个人信息。正确使用互联网技术,不随意攻击各类网站。在校园里积极动员大学生学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营造安全的网络校园文化。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诈骗信任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