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力动力设备研究所 徐雪梅
要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成本管理入手,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当然“成本管理”离不开“成本核算”,“成本核算”也离不开“成本管理”,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企业管理成本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的高度,企业的会计核算才会更加科学有效。成本核算是指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也就是所说的料、工、费的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如何对料、工、费在内的所有成本项目进行明确分配和归集是成本核算的重中之重,对于企业的成本预测和企业的经营决策等都有直接影响。
一般企业是由财务来核算成本,成本数据是由财务部门披露出来,因此各部门及企业员工总是认为这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这样就造成企业的员工对成本管理上的参与性差,导致各部门各扫门前雪,部门之间没有联动和信息传递,没有做到人人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导致成本管理仅仅停留在财务部门,无法适用企业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的管理方法。
财务部门按成本核算的要求把日常业务计入会计账簿中,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数字,至于这个项目成本为什么这么多,怎么组成的,无人问津。财务人员成本观念守旧、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及学习新的成本核算理念,造成财务成本核算信息滞后性,无法满足日新月异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
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包括,成本的原始记录、材料成本定额管理、验收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每一个环节的错误或缺失都会造成成本的不准确。在项目完工时发现这个项目成本不准确,经办部门怀疑财务部门对该项目成本统计数据有差错,造成双方各执一词,最后通过查阅原始凭证发现原来在初始记录原始凭证时经办人员就给张冠李戴了。因经办人同时管理几个项目,在采购原材料,领用材料环节中经办人员把几个项目的资料全部搞混,所以经办部门选择的项目的准确性会直接关系到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经办部门为了提前完成预算计划及各项考核指标,在没有经费预算或超预算经费的情况下,要求财务支付预付账款,财务人员根据领导要求支付了预付账款,支付后发票却迟迟不来,导致发票不能够及时入账,影响成本的准确性。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因个人原因造成废品损失,担心对自己不利,隐瞒真实情况或各部门相互推诿造成废品损失不准确或没有在财务账上反映出来。
成本核算工作只是将其作为表面工作,而没有深入探讨研究,进行精细化管理。成本核算管理上忽视制造费用分配分类管理会直接造成成本数据的失真,甚至对于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传统的成本管理是对制造费用按工时简单的分摊,使成本分摊不准,导致一些项目成本虚高,一些项目成本虚低。没有分析项目的通用性和特殊性。例如设计研发新产品投入量应该比成熟产品大,发生的工时和制造费用也多,如果全部统一按工时分摊明显会影响成本的数据。
目前许多企业财务按照日常账面业务反映出来的数据信息编制分析报告只有数据的堆积和图形文字的拼凑而形成所谓“财务分析报告”。没有建立或完善成本分析制度,项目管理混乱,年初没有编制项目预算来控制项目成本,每月或全年没有比对分析的依据;没有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寿命全周期的分析,没有外部同类产品的成本分析。分析报告中的财务专业术语误导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上述情况导致企业管理者对财务提供的数据分析并不重视,也不感兴趣,在企业管理者看来并没有什么使用价值。
没有倾听顾客的真实需求,企业的产品到底在顾客心目中是什么样的情况,没有进行详细的跟踪和调查分析。当我们发现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以低于本企业售价抢先占领了市场才发现自己产品的售价定位是否太高,如果也想在竞争市场上分得一杯羹,自己产品成本是否也能降低,如何降低成本,如在材料、工艺、标准是否有替代方案。降低成本和质量合格之间的平衡点应该怎样作出取舍等。
在企业成本管理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应作为成本管理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成本贯穿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人的参与。要想降低成本,挖掘人的潜能和主动性可以为成本降低、控制提供有力保证。全员的成本意识不仅上层管理者要有成本意识,还应在企业中营造出提高成本意识的氛围。比如加强员工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向员工宣贯组织的成本理念,使每个员工都能理解企业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是相互联系的,营造出整个企业人人为减少成本做出一点贡献的文化理念。形成“视企业为家”的态度,可以转化成具有持久优势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带动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减少成本核算人为原因造成的差错、管理上的漏洞,首先,应制定和完善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并在制度中明确奖惩细则,运用信息化手段减少、控制人为差错率,增加中间审核把关环节。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编制成本工程案例,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成本与自己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可以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再次,财务部门应每月督促经办人员清理合同,提醒经办人员及时把发票交予财务部门入账。最后,各部门应加强合作,对质量成本由专人负责统计分析,特别是对废品损失的统计分析。
每一个企业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对制造费用进行分摊,并适合自己企业的特点,对企业财务核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大部分企业是采用工时比例法,这种方法适合品种单一、批量生产。传统基础数据成本计算,如工时比例法,不能真实的反映产品的消耗。作业成本法的诞生很好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采用作业成本法应做好以下步骤:第一,作业成本管理涉及的四大核算要素,即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之间有较为复杂的关系,应详细了解企业的经营和作业全过程,理清企业的成本流动次序和成本变动的原因。根据作业的类型和资源成本的性质来确定成本动因。第二,根据会计的记录找出与各项作业相关的资源成本,可以通过现有的计量指标直接进行分配,例如将材料成本归集到消耗材料的加工作业中,也可以通过分析某一职能或某一员工的工作时间在不同作业上的分配来估计该职能部门的成本或该员工的工资如何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上。第三,根据上述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并建立成本动因数据库,按照成本动因合理进行分摊,这样最大可能的接近真实成本。通过成本动因数据库的建立,选择某一代表性的项目比如设计研发新产品进行试点,比对分析与原来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计算出来的成本并找出差距原因。最后,可以推广部分项目。
在传统会计记录的基础上,财务人员不仅从账簿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还要深度挖掘财务数据背后的信息。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分析制度,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支持提供有力的保障。对每一个项目成本明细构成进行分析,如编制项目材料消耗明细数据,自制半成品或外协半成品明细数据等。每年年初作项目预算,按照年度和月度项目预算进行付款,每月对项目预算进行比对分析,全年项目预算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会发现实际数据会偏离预算数据较多,当然并不是一定按照预算执行就是没问题的,没按预算执行就是有问题,这时应联合项目部门找出具体原因是否合理,如果偏离数据合理,可以弹性对待;如果偏离数据不合理,一定要加以拒之。对整个项目寿命全周期的分析,从产品的出生到结束应全周期的跟踪分析,并与相关部门联合作出综合分析,可以给后续相似产品成本提供可靠有力的支撑依据。对每个项目外部同类产品的成本分析,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对方竞争对手优势和自己的劣势,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同类产品成本信息,要比对自己与别的企业差距在哪里,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发挥自己的优势。财务编制写分析报告时表述应尽量通俗易懂,避免误导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顾客就是上帝,顾客的需求就是我们永远追逐的目标。对市场产品应经常进行问卷调查,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是否在缩小占有市场,如果发现产品的价格已经在竞争市场中没有优势,应该考虑采用目标成本法倒逼企业从目标成本着手,一环一环从后向前组织生产。目前产品成本的80%是在设计、研发、工艺流程中产生的,因此不能总是死盯着财务成本账上的数据,要扩大范围,要对整个产品的寿命全周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这样不仅对成本核算空间上的有一个更广的范围,为降低成本提供了潜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