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七色花幼儿园 陈贺芳
班上的自然角饲养着一只鹦鹉,孩子们经常给鹦鹉喂食,有时也会和鹦鹉说说悄悄话。随着春暖花开,孩子们发现有许多小鸟光临幼儿园,它们有时停在鹦鹉笼旁边,使劲地啄食笼里放食物的盒子,想走近观察,小鸟却飞走了。孩子们猜想可能是小鸟饿了,想吃东西了,于是,商量后决定给小鸟做个喂鸟器,让更多的小鸟能吃到食物。
1.分析讨论。孩子们就“用什么材料来做喂鸟器?做好的喂鸟器放在什么地方”进行了分析讨论,之后说干就干,有的找来纸盒,有的找来“娃娃家”的小碗……装上食物后,或挂到树上,或放在了高高的围墙上。
2.发现问题。星期一早晨,几个孩子迫不及待去看喂鸟器,有的发现纸盒烂掉了,有的发现方便袋被风吹走了,还有的发现铁盒里都是水,食物也泡烂了。原因是星期六和星期天都下了雨,这可怎么办呢?
3.带着问题引发进一步思考。面对出现的问题,我及时介入引导:那你们想做一个怎样的喂鸟器?用什么材料做比较合适?大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决定设计一个可以让小鸟顺利吃到食物,且下雨天也不会被雨淋坏的喂鸟器,还要方便小朋友及时增添食物。那这样的喂鸟器可以怎么做呢?选用什么材料更好呢?孩子们决定回家先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查资料,然后把自己的设想画下来。
反思与分析:虽然孩子们初次尝试制作简易喂鸟器失败了,但是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亲自参与活动体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喂鸟器的构造、功能以及材料选择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为后面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1.前期经验准备。通过与爸爸妈妈共同上网查阅资料,孩子们对喂鸟器的功能、构造和所需材料有了进一步的认知,随后教师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梳理:你想设计一个什么形状的喂鸟器?你想设计和制作的喂鸟器有哪些功能?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制作工具?在制作的过程中你觉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绘制设计图。孩子们共同谈论后,开始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喂鸟器,有的设计成三角形的,说像帐篷一样,小鸟在里面吃东西很安全;有的设计得像楼房,里面是一层一层的,说很多小鸟可以同时在里面吃东西;还有的设计了带伞的喂鸟器,说可以给小鸟挡雨……
3.分享交流。设计好喂鸟器草图后,教师及时组织孩子们分享交流,并投票选出5 组比较优秀的设计。如用牛奶桶来做喂鸟器,因为牛奶桶是塑料制品,不会被雨淋坏,而且废旧的牛奶桶既环保又容易收集;在喂鸟器中间设计了小木棍,这样可以方便小鸟站在上面吃食物……
4.材料准备与设计制作步骤图。接下来,孩子们重点讨论:需要用哪些材料?按什么步骤来实现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决定在制作之前先记录所需要的材料,然后根据自己的草图来设计操作步骤图,尽量让大家能看懂,最后同伴之间交流各自设计的步骤图。
反思与分析:设计喂鸟器草图和步骤图是STEM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帮助孩子们厘清自己的制作思路,有了计划才能按步实施,有的放矢。在幼儿画好自己的设计图和步骤图后,教师鼓励他们用语言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借此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欣赏同伴作品后投票表决,并说出理由,有效帮助幼儿进一步优化了喂鸟器的构造与功能。
说干就干,大家投票选出5 件优秀的设计作品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自主选择其中的某件作品,自由结伴,分成5 个制作小组,在自主游戏时间根据设计步骤图分工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放手鼓励其大胆尝试和探索,只是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才适时介入,并提供适宜的支架。以下为第3 组的邓子熙小朋友和同伴合作制作喂鸟器的实践历程。
步骤一:瓶身挖洞——寻找对称
邓子熙从储物箱里找来一个废旧矿泉水瓶,用剪刀在瓶身两边快速地挖了两个洞,大家把小木棍插进去,发现小木棍总是滑下来,由此,发现必须在瓶身两边开一样高的洞,小木棍才不会滑下来。这可把大家难倒了,怎么办呢?孩子们向我发出求助的信号。
大班幼儿已具有在平面上找对称点的经验,但在立体的瓶身上找对称点还有一定的挑战性,于是,我重新找来一个废旧的矿泉水瓶子,先让大家仔细观察瓶身上面有什么。“哇,原来瓶子上面有很多一圈一圈的纹路,我会开一样高的洞啦。”说完,邓子熙小朋友接过瓶子,在瓶身中间找到了一圈纹路并沿着这个纹路用记号笔画了一圈,再沿着这条线在瓶子的一头开个洞,然后还是沿着这条线,在瓶子的对面又开一个洞,终于在瓶身上挖了两个差不多对称的洞。
步骤二:架上小木棍——长短与粗细
洞开好了,孩子们找来一根棍子,插进去试试,发现不粗不细,正合适。但是,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小木棍到底要多长才合适呢?如果太短,小木棍容易掉进瓶子里;如果太长,那小鸟站在棍子上吃东西时就会淋到雨,邓子熙小朋友看了看瓶子,又看了看伞罩(罐头盖子),手拿棍子比划了一下说:“我知道了,棍子要比瓶子身体(直径)长,但不能比伞罩(直径)长。”于是,胡锦宸拿来一个伞罩,然后将棍子一头靠近伞罩,在棍子的另一头画上标记,用锯子锯好后插入瓶子。
步骤三:粮食撒在地上怎么办——选择有凹槽的管子替代小木棍
在大家的努力下,小木棍稳稳地“横躺”在瓶子中间,有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找来鸟粮倒入瓶中,可是意外出现了——粮食都撒在地上啦!这可怎么办?通过仔细观察和讨论,孩子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圆柱体木棍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如果小木棍正好堵住洞口,那小鸟就吃不到食物;如果小木棍和洞口间有缝隙,粮食又会从缝隙里漏出来。于是,孩子们尝试换上长方体木条,发现还是不行。最后,他们从有凹槽的塑料长条中受到启发,在百宝箱里找到有凹槽的PVC 管子来替代小木棍。这下,喂鸟器的设计更优化,功能也更齐全了。
步骤四:添加伞罩——将伞罩粘在瓶盖上
喂鸟器已经有了个雏形,如果在上面加个盖子,就会像房子的屋顶一样,那样小鸟在吃食的时候就不会被雨淋湿了,但是盖子那么大,怎么才能让它牢固地盖在瓶子上面呢?大家找来双面胶、透明胶进行了多次尝试,最后选择了胶棒枪,伞罩终于稳稳地粘在了瓶子上。
步骤五:亲子制作——在瓶盖和伞罩上系绳子
喂鸟器做好了,怎么将喂鸟器挂到树上呢?唐芊羽主动提出:“我爸爸有许多钻的工具,让我爸爸帮忙在上面打个洞,然后再穿上绳子就可以了。”于是,在唐芊羽和爸爸的共同努力下,在喂鸟器顶部打洞穿绳的难题很快就解决了。
反思与分析:从第3组幼儿制作喂鸟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图纸制作时,遇到了一系列技术层面的问题。例如,如何在瓶子的左右两边开对称的洞?如何确定棍子的长短和粗细?如何避免让鸟粮漏到地上,等等。在此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寻找对称点、找伞盖确定棍子长短、选择更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并运用测量、比对等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此外,家长的参与使活动变得更有意义。
喂鸟器制作基本完成后,第3 组幼儿及时进行了测试与优化,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家共同讨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一:轻轻一摇动,食物从棍子两头漏出来怎么办?
解决策略:由于管子的两头不是封闭的,所以孩子们发现两头也容易漏粮食,但这个问题对于爱动脑筋的孩子们来说不是个难题,他们用太空泥将管子两头堵上,顺利解决了这个小问题。
问题二:食物从管子与洞接口处的缝隙里漏出来怎么办?
解决策略:方法1 是用太空泥堵住缝隙。方法2是在瓶身按照管子的半圆弧度来开洞。
优化1:怎样让更多的小鸟吃到食物?根据瓶身大小添加凹槽木条数量。
优化2:怎样让伞面和瓶身更漂亮?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设计、装饰伞面和瓶身等。
反思与分析:测试与改进是STEM 项目学习中成败攸关的一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针对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原因,再联系以往的经验、运用身边的资源和工具,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不断对作品进行优化,使之美观、实用,这也是STEM 项目学习中的精髓所在。
经过为期一周的制作与测试优化后,孩子们终于制作出了自己满意的喂鸟器,于是,我们组织了喂鸟器展览会,请每组选派一位代表来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在欣赏和分享中大家发现:有的小组为了让更多的小鸟同时吃到食物,还添加了凹槽木条;还有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装饰了伞面和伞罩,这样的喂鸟器既实用又美观……通过展示和评价,幼儿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同时,同伴间智慧的碰撞和接纳,有效地引发了幼儿对于自身经验的反思、修正和补充,从而将同伴的巧妙创意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以便在今后的探索实践中运用。
随后几天孩子们经常去关注自己和同伴制作的喂鸟器,看到自己制作的喂鸟器每天能吸引许多小鸟来吃食,大家都觉得特别开心。有小朋友发现:每次补充食物时都要请人帮忙抬梯子,爬上爬下,很不方便。这时,幼儿园里的旗杆和升降自如的国旗给了大家很大的启发,是否也可以做个自由升降的喂鸟器呢?于是大家从科学发现室找来滑轮,在保安叔叔的帮助下把滑轮安装在树枝上,再把喂鸟器系在滑轮的挂钩上,很快升降自如的喂鸟器就做成了。
活动感悟:这是一个聚焦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而衍生的STEM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能尊重幼儿的想法,支持幼儿的操作和探索,创设“向幼儿发出邀请”的物质环境以及“做幼儿专业玩伴”的心理环境,及时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核心经验,鼓励幼儿运用获得的新经验尝试解决当下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适时地抛出发散性的问题进行有效推进,激发幼儿深入持续地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提出问题、规划设计、调整方案、寻求帮助等方法,逐个解决遇到的问题,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如在遇到挑战和困难时,他们和同伴商量、查阅资料、询问成人,想各种办法解决问题并尝试操作探索,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在瓶身挖洞找对称和选择最优化小木棍的过程中,他们与同伴分工合作、观察对比、测试优化,培养了合作意识以及遇到问题不轻易放弃的优良学习品质,从而真正做到了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以及其他学科有机融合,促进了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