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光,王宇星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一带一路”语言铺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离不开语言沟通。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有65个,他们的官方语言主要是单一的民族语言,只有菲律宾、新加坡等12个国家拥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他们通常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但是大多数国家都是非通用语言。因此,语言规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Fishman认为,语言规划通常是从国家层面有组织地寻求语言问题的解决方案。[1]Kaplan Baldauf也把语言规划看成是国家资源发展的一部分。[2]可以看出,语言规划不只是语言学问题,而是和国家与民族发展休戚相关的重大课题。因此,非常有必要思考“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通用语语言战略构建的问题。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及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目的就是借助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和平发展为准绳,积极发展与沿线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合作关系,建立互利共赢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11日集体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现任理事时指出:“‘一带一路’不像国际上有些人所称是中国的一个阴谋,它既不是二战之后的马歇尔计划,也不是什么中国的图谋,要有也是‘阳谋’,我们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落到实处,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使‘一带一路’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他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3]P26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共建“一带一路”,要紧紧抓住一个“共”字,和平共处的前提下进行国家共商,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等一些列国家发展措施,紧抓重点合作项目,提高各国之间的交流与经济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关键还在一个“通”字。加强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其中包括国家政策的沟通,贸易的不断互通等,通过国家之间的经验互通,资源互通携手打造一个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同时极大程度上提高丝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水平,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国家“共通体”。
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个区域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通过“一带一路”这一历史性策略,提高国家之间互联互通的深度与强度,提高各国之间的贸易水平,刺激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本质则是通过各国之间互通消费来促进新需求的出现,同时通过不断的互通,来达到世界资源的合理流通,保持经济的稳定,特别是处于当今世界大环境下经济低迷期,该政策能够极大地促进丝绸之路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不断前行。同时,通过技术的互通与支持,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提高各国的生产水平,刺激各国的相关行业迅速发展。
随着中国从一个地区大国崛起为世界大国,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的战略空间不断拓展,国家利益空间的不断加大。国家战略性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家自身的发展,而是向着拉动世界大环境经济发展而努力。当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在全球战略布局和利益拓展过程中都把关键语言人才的培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美国、英国、欧盟、俄罗斯等国一直注重通过外语政策提高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力,促进国际交往中的文化理解等。据统计,美国哈佛大学设有90多个语种,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设有80多个语种,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设有160多个语种,莫斯科大学设有120多个语种,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设有90多个语种,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和大阪大学设有60多个语种。所以说,语言人才的培养对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尤为重要。
我国也非常重视国家外语能力的建设。1960年12月12日,教育部、外交部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领导关系问题的报告》,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批准,其中提到北外要“争取在三年至五年内扩大到30多个语种,然后再扩大到70余个语种,做到世界上凡有相当数量人口说的语言,我们都有人掌握”的计划。1962年3月27日,北京外国语学院《关于专业设置计划的报告》得到了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的批准,北外非通用语种可按计划逐步开设至74种。然而,55年前的构想至今尚未实现,我国当前开设的外语语种数量比发达国家少得多,且覆盖面严重不足,有些关键地区和国家的语言还尚未涉及。这不仅与中国的大国身份不符,也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如何适应国家顶层战略发展需求,调整非通用语种的学科布局,大力加强非通用语种的学科建设力度,对于中国拓展国家利益,增强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随着全球化浪潮不断加大,政治、经济、文化融合不断加强,多元化语言竞争也更加激烈。在单语主义推行的意识形态下,少数族裔的语言面临着发展,乃至生存的危机。因此,维护多语生态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多语主义正是通过语言权利的分化,形成相互间的良好互动,促进语言生态的稳定。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提出了构建“统筹兼顾”“和谐有序”的多语协同发展的全球语言生态理念。
根据这一多语发展理念,中国有义务围绕“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多边或双边外交、经济、文化等交流宣传中国的多语协同发展的语言生态理念,促成该理念成为全球语言生态治理的共同价值。[4]P99“一带一路”语言铺路成为共识,也为非通用语发展战略构建提出了要求。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都有自己民族语言,如何和这些非通用语国家对接好,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增大该战略实施的难度,甚至会影响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对语言服务功能研究,实现语言安全与服务的对接。[5]P4
亚洲和非洲无疑都是我国政治权益、经济诉求、文化合作、安全利益多方位拓展的重要核心地区。打造和谐的周边国家关系,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基本保证。非洲未来数十年将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尽管我国与非洲国家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但我们对非洲的文化和知识储备,包括语言人才的储备显然远远落后于欧美,我们对非洲有限的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欧洲和美国的文献,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目前非通用语言人才匮乏,极大的限制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广西亚龙铝业总经理黄勇说:“目前包括东南亚各国语种在内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十分紧缺。公司曾多次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招聘越南语翻译的信息,几乎无人问津。由于人才短缺,我们不得不聘请越南本地学习中文的翻译。但由于方言、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传递信息或多或少有偏差。公司迫切需要学习东南亚语种的中国员工,以改善企业内部交流,加强涉外业务。”
对外语言发展战略上,要积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加大和这些国家的全方位交流,特别是通过留学项目和孔子学院等平台为这些国家培养汉语复合型人才。因此,该战略主要针对非英语国家或者英语是非官方语言的中亚、东南亚和非洲国家,通过对这些国家的语言、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政策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我国针对这些非通用语国家的语言政策规划。目前要围绕2013年以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巴经济走廊”“中孟印缅经济走廊”等一系列的措施,推进以“汉语为通用语、培养汉语+非通用语”的双语人才发展战略。
对内语言发展战略是对外语言发展战略的基础,我们要积极主动作为,培养国内非通用语人才。为了策应对内语言发展战略,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动把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加大对丝路沿线国家语种的相关建设与相应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推动文明多元化进程。该校增加了其他11种非通用语言,大大扩展了学生学习非通用性语言的学习机会,也为国家建“一带一路”宏伟蓝图做出巨大贡献。截至2017年,外国语学院所授课程已达到了80多种非通用语言,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语言型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省早在2013年就成立的非通用语言相关的协会,通过此方式去推动全省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截至2014年底,云南省高校已建成11个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学习非通用语种的在校生达5.5万人,开设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已达十余个,包括泰语、缅甸语、越南语等。作为面向东南亚的窗口,广西高校率先开设了越南语、泰语、缅甸语等东南亚语种专业。据广西外国语学院发布的2016年就业数据显示,泰语、越南语本科毕业就业率均超过90%,专科的越南语、柬埔寨语专业就业率更是达到了100%。新的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开通,将有助于中国加深与世界各国交往,增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对各国企业间合作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自我国自倡导“一带一路”战略以来,很多人过度地热衷于经贸与基础建设而忽视了文化传播与交流互动。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文化先行的重要性。沿线一些国家由于受到美日等国家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抹黑,对该倡议产生了疑惑,甚至产生了敌对思想,加上当地人民受到宗教、民族和不同利益的影响,会加深对该倡议的误解,从而不利于该战略的顺利推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众多,文化璀璨,包括有四大文明古国,这些文明在历史上曾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有着辉煌的历史。因此,在文化交流中要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鉴共荣”的文化交流原则,实现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共同复兴的伟大愿景。[6]P215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加强人民互信,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家互信,政治互信,才能真正实现互联互通。语言文化交流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际交流,有利于双方加强互信与共识,为“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推进打好扎实的基础。首先,要对沿线国家的语言传播政策和方式有着全面的了解,并对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从业人员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其次,在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族语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扩大汉语作为主要通用语的各项平台建设,推广汉语海外传播的力度,以此带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沿线国家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再次,积极了解沿线国家的文化,加大和他们的政府文化部门与文化组织合作,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真正做到“一带一路,语言铺路”,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功能。“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和经济合作战略,还是基于历史文化概念影响的文化交流的战略架构。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能与外部文化隔绝,需要展开对话,互通有无,[7]P35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沿线国家能够增强人类休戚与共,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认同,促进各民族、各国家的相互理解,减少因为缺乏文化交流而造成的交流障碍,甚至误解而造成“修昔底德陷阱”。真正做到“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讲述世界故事”[8]P68,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语言文化互鉴中达到文化共享、心灵互通。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Web2.0时代,“互联网+”正和各个产业结合,催生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通过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快速的实现资源配置,提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沿线国家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不尽相同,文化理解与融合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9]P84目前参与支持“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有64个,涉及到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10]“一带一路”语言铺路,但是目前多语种人才匮乏,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对人才的需求,“互联网+”构建语言服务平台应运而生。“互联网+”语言服务平台可以整合各种语言人才、技术资源、服务市场和资金资源等,建立语言资源库、文化资源库、语言人才信息库、AI语言软件开发工程、语言服务平台和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平台。语言资源库主要收集和开发沿线语言或与语言相关的资源,如原始语言库、标注语言库、语言国情信息库等。根据目前语言库建设现状,要以和我国国家安全与经济合作紧密的语种或者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语种采取优先建立语言资源库,其它语言后续跟进的方法。文化资源库主要是把沿线国家独具特色的文化以电子影像等形式进行收集、整理、归档,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交流,扩大沿线国家文化融合与相互认同,实现共享,树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语言人才库建设既要建立懂得沿线国家语言的中国人才,也需要沿线国家懂得汉语的外国人才。特别是重点建立既懂双语又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如工程技术、法律、经贸、医疗、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另外,提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种语言的人才信息,也能够提供沿线各国掌握汉语的人才信息,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信息。AI语言软件开发工程以开发多功能、多语种的语言智能产品,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软件的研发。语言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提供各类语言服务。例如,“语联网”模式,通过网络可以在全球聚集80万语言人才和1000多家翻译公司,在30多个语种中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平台,通过网络课程、视频即时课堂、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新媒体技术丰富多语种人才的培养。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所覆盖的面积领域甚广,其中涉及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和北非等地区。该战略要得以顺利实施,首先必须要解决沿线国家的沟通问题,有了良好的沟通,才能促进文化沟通,达到民心相通,最终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因此,加强“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开发,实施沿线国家内外并举的语言发展战略、沿线国家语言文化交流促进战略和“互联网+”语言服务战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11]P136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语言文化的互联互通功能,为国家与合作各国之间的沟通搭建好桥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同命运共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