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坤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随着新课标的广泛实施,素质教育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注重把田径运动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健身运动。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田径教学中要大胆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田径教学模式固定,基本都是“传授—模仿—练习—考试”,教师教学基本上都是传授技术技能,利用大部分时间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和示范,学生进行机械模仿。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挥、削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个性也得不到发展,难以体现以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学内容要科学化、多元化和系统化,但一些高校体育专业的田径教学课程,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视素质教育,有较多重复性的知识点,不同的知识点之间也缺少必要的连贯性内容,难以构成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不能体现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一味注重讲授运动技巧,缺乏心理、健身方面的引导。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很少对学生是否适应这个体育项目进行思考,没有剖析学生个体的生理特征以及运动项目的科学特征,没有为学生选择最适合的体育项目并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将田径运动作为一种竞技运动,不注重开发田径运动的健身性以及趣味性,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学生在学习田径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没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对田径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主要是运动比赛成绩或笔试成绩。这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导致学生热衷于对走、跑、跳跃等田径运动项目的片面追求,从而一味加大训练的力度和强度,训练缺乏运动的趣味性和创新性,学生为了考试而训练,为了成绩而训练。这使学生对体育考试产生恐惧心理,很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田径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通过田径运动健身强体,所以,高校要重新整合、拓展田径课教学内容,改革走、跑、跳、投的教学形式,增加攀爬、越野跑、快乐田径、游戏等项目,要降低难度、简化规则。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多样化,教学过程要生动有趣,尽量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高校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化田径课程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优化田径课程体系,要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提高大众对体育的认知度,使体育教育与体育功能有机结合,构建多层次的动态学习系统,以满足特色化教学需求。整合体育教学资源,要树立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加强体育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出发,用心而为。要注重教学目标与社会需要、学生需求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新时期,高校田径教学要体现未来体育教师在走、跑、跳、投等方面的实用技能,要以学生为主体,使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中小学田径教学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田径教学的综合效果进行评价,不仅对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进行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发展等进行评价,从而得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考核评价方法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运动成绩的测评,也要有开卷和闭卷考试,达到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目的。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得评价更具科学性与可行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田径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国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是一个重大的工程,需要所有教学者共同努力。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要转变田径运动就是田径课程的理念,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田径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田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丰富田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进而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