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鹏
(黎明职业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推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先行一步。然而,因社会发展状况和公众教育理念的不同,目前具备创新创业系统思维和执行能力的学生群体并不多见。现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整个社会教育体系对这方面的重视与投入在不断增加。在创新创业意识和创造力迫切需要提升的情况下,需要借助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时代的传播工具,加速在全社会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加快加深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
自2014年9月国家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社会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新动力,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的环境建设和资源共享,在校园、社区、企业建设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创新工作室等。
在公众逐渐认识到创新创业重要价值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却亟须提升。在政策支持、环境建设和资源供给的推动下,创新创业氛围与软文化已初步形成,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未能与区域特色经济、产业、文化等有效融合,缺乏具有代表性和引导力的典型案例,创新创业思维和理念有待提升等。占据民用无人机国际市场70%左右份额的大疆无人机创始人汪滔,其创新创业的理念诞生于大学时代对兴趣爱好的执着追求。他认为:“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偏爱循规蹈矩、观点平庸的学生,忽视甚至轻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真知灼见的本质培养。事实上,在不再有章可循的商业及创造性工作中,不具备这些能力就很难看透本质、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1]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基础而又重要的培养目标在于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设计思路、执行方法以及合作方式等尚不明确,处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与各行业各专业的结合也不够紧密。面向学生群体的普及化教育,更是需要精准的规划设计与方案定制。
在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经济文化发展、转型的迫切需求,利用媒介工具作为信息传播的发源地及其对用户终端的迅速推送能力,对普遍接受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接收方式的青少年群体,以媒体传播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引导等,特别是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引导显得迫在眉睫。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各行各业的认知与行动,其信息量很大。可以大众媒介为传播渠道,迅速将创新思维及工作方式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库中。借助移动媒体的社会化平台,将创新创业理念及典型案例传播给青少年,推进他们与创新创业理念及思维的互动,乃至形成共识。手机等移动媒体是最接近学生群体的信息传输平台。以移动媒体应用工具为媒介,如QQ群、微信群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在线上进行创新创业的普及化教育,建设创新创业的公众分享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社群化的公众平台上,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传播贯穿到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整个过程,推进创新创业的普及教育。
创新创业的学校教育需要与区域产业行业紧密结合。从区域社会发展的定位出发,结合产业特征和文化特色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对闽南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广。对于区域特色、本土文化而言,本地媒体具有更多熟知度和话语权,可依托区域媒体平台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好的公众接近性和传播度。同时,本土化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本区域行业产业的发展,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引进世界先进文化及技术,推进优质的创新创业理念及方法在本区域落地生根。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全球视野中吸取对应行业的创新创业理念及技术等,对接本土行业的优缺点,通过区域媒体,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行平台式的传播推广,与发展本土优势行业相结合,以优化和升级行业发展为契机进行创新创业的本土化教育和育人生态构建。
学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行业生产一线紧密联系。定期调研行业发展动态,以新媒体为平台,对行业创新进行传播推广,促进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新知识与新技术。以社交媒体为联通渠道,搭建基于创新创业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如以媒体工具为平台,将线下的校企合作搬到线上,运用新媒体技术,实施线上的校企合作教育,实现创新创业经验线上分享与交流学习。依托线上社群社交互动平台,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发展相融合,为行业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在互联网及移动网络等技术发展下,产业、行业协会、教育等融合发展是创新创业的突破口,借助技术发展的优势打破传统行业的时空界限,推进各行业的整合优化以及与教育的融合创新。
对接政府、行业、企业,以职业素养和能力发展为目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渠道。以创新、创业、创意工作室等方式,建设教育资源的共创共享平台,通过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合作促使创新创业的方式方法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合力,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助推学生成长成才。黎明职业大学以工作室为创新载体,以项目合作的方式推进创新创业的发展。如校政合作的油菜花新媒体工作室、校企合作的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工作室、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工巧匠工作室等。以特色工作室建设为导向,以区域特色项目为合作内容,以便捷的媒体应用为互动渠道,形成线上多方育人联动平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便捷性,进行创新教育理念的传播与推广,在线上平台持续地、贯穿式地推进“双创”知识、技能以及素质的训练与培养,将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案例进行传播与推广。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专业课程特色,以新媒体技术为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媒体技术及传播优势,将专业特色课程更好更广地传播分享。如通过“电视摄像与录音”公众号优化电视摄像、录音技术等课程实训过程和成果分享互动。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对典型的创新创业案例进行网络化传播,将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案例的示范效应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多维引导,实现在创新精神和技术技能培养上相统一的目标[2]。
借助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库平台,直播创新创业教育实况。如海峡青年创业大赛,通过“种子工场”公众号和视频直播平台,将创新创业比赛现场进行实况直播,跨时空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展播。通过移动媒体平台进行教育资源的线上整合分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师生爱好的活动。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特色,形成乐于创新、勇于创业的文化氛围。通过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职业育人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从知识、能力、素质等维度[3],助推学生成长成才。以专业群整合为契机,构建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和应用的线上平台,发挥各专业的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等,推进标准衔接和优势互补。以跨专业的线上平台促进专业群资源建设,整合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特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公共资源的线上发展。
通过网络用户的数据收集、整合、分析以及论证等,及时反映出每个阶段公众创新创业的发展状况,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数据支撑和方向引导,对创新创业教育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网络媒体,建设创新创业社区平台,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统计高校学生群体创新活动和创业过程性数据和资源,形成创新创业信息库,并及时分析与反馈[4]。这些数据和资源将为政府、学校及行业进行创新创业建设提供依据。通过新媒体的应用,将创新创业方案放置于整个产业链中,在仿真的行业演练中促进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比赛网站、手机APP、公众号以及直播平台进行创新创业的传播推广。运用新媒体传播工具,不仅能直观地展现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推广项目成果,而且可以将项目成果与区域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发挥项目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