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丝路古城的旧貌新颜

2019-01-28 15:26唐大麟
中国石油企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长庆庆阳陇东

□ 文/唐大麟

庆阳,又称“陇东”,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能源储量最为丰富的黄土大原—董志原,这里还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夏时,周先祖建立邦国,位于今庆城县的周祖陵及周旧邦牌坊即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至秦始皇修建延连700余千米的直道,其中300千米即位于陇东境内,从此陇东成为大一统时代与中央政权密不可分的边地重镇。

从中原王朝曾经的首都长安出发,沿丝路古道向西北方向行驶约200千米,就来到了泾河之畔陕甘两省的交界处—长庆桥,这座位于泾河北岸、董志原南麓的小镇,曾经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河滩。1500年前,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在平定了僧门叛乱后,下令在这片区域开凿南、北石窟寺。历史的车轮在转过一千五百年后,已无人关心为什么这些庞大的佛像会矗立洞中,人们只知道,这里是丝绸之路千里石窟走廊的东大门。

1937年,横跨泾河、连通陕西长武与甘肃庆阳的公路大桥建成,“长庆桥”之名由此得之。1969年年底,玉门石油管理局成立陕甘宁石油勘探会战筹备组,组织设备、抽调队伍,投入陇东石油勘探工作。1970年9月26日,庆一井获日产36.3立方米工业油流。10月1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由兰州军区负责组织的陕甘宁地区石油会战指挥部,驻扎陕西、甘肃两省交界的长庆桥,“长庆油田”由此得名。1970年,中央军委批准2万名解放军战士转业参战,燃化部从石油系统抽调6000多名石油人支援会战。仿佛瞬间的功夫,5.24万名石油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集结长庆桥。山大沟深,不通铁路又缺汽车,会战将士拳头一挥:“跑步上陇东!”从此拉开了陇东石油开发的序幕。1972年长庆机械厂和长庆石油学校相继在此投产、办学,之后周邻的村民逐渐迁聚这里,形成一个小镇。早年的镇上有大小十多家商店、理发店、餐饮店等,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油田机械厂职工和石油技校的学生,而小镇的集市主要是当地农民将蔬菜、水果和蛋禽肉类等传统农产品销售给石油职工。1985年,甘肃宁县在此始设镇,开辟了专供石油职工消费的农贸市场,这样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小镇,也算是当代丝路中工业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结构升级迈向城镇化的典型代表。而在南石窟寺对面不远处的罗汉洞石窟内,窟内壁画上至今还能看到早年石油学校学生们游玩时的题刻,石窟与石油,因为丝路而联结,一个在古代成为人们崇拜精神力量的净土,一个在当代成为人们探索远方的动力。

在如今30岁以上长庆石油人的记忆中,“庆阳”所指有时并非如今的庆阳市,而是曾经的“庆阳县”,如今的“庆城县”。当然在陇东石油人的记忆中,“华池”“泾川”“马岭”“南梁”“城壕”……这些地名或许并不比“庆阳”陌生,因为这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是一段石油工人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创业史。1971年5月,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由长庆桥迁至庆阳县城,李虎、齐涛等将军临时住在唐宋以来就修筑存在的庆阳古城墙下的旧窑洞里。1973年,窑洞前空地上两层高的“兰州军区长庆油田指挥部”办公楼正式建成,窑洞和两层小楼就成了当时指挥会战的将军们办公、学习、休息的场所。后来,长庆人亲切地将窑洞和小楼称为“创业窑”和“将军楼”。1998年夏,长庆油田机关及科研单位离开创业数十载的黄土大原搬往西安。石油人走了,但他们在陇东勘探开发的壮举,就如同奚康生当年开凿石窟一样,早已深深地镌刻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史册中。

如今的庆阳,早已不是当年石油会战时那个需要人拉肩扛、跑步上前线的山沟沟,这里已成为正在建设的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经过四十多年的勘探研究,庆阳预计石油资源总量48亿吨,已探明地质储量20亿吨,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预测储量约5万亿立方米,煤炭预测储量2360亿吨,已查明资源量215亿吨。这是上天赋予这座丝路古城的宝贵财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古老的陇东大地正迎来新的妆颜。

猜你喜欢
长庆庆阳陇东
由技到心、由表入里——贾长庆创作随想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书法随记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Our Best Friend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陇东黄土高原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
石油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