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青措
(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西宁810000)
柴达木枸杞2009年首次出口以来,近年连续成为青海省出口数量和金额排名第一的农产品。枸杞已成为青海高原特色优质龙头农产品,如何扩大青海枸杞出口,从而带动其全产业链发展,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青海枸杞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但近年来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呈现以下特点。
截至2019年,青海省枸杞种植规模由2005年的不足3.77万亩迅速发展到超过74万亩。
经济效益丰厚。2005年至2018年,青海枸杞干果生产总量从1000 吨上升到8.28万吨,产值从2000万元提高到近30亿元。社会效益突显。2018年,从事枸杞种植的企业、专业合作社达160 余家,种植户8000 余家,辐射带动农户近1.7万户,户均增收近65000 元,枸杞产业支付劳动报酬11.09亿元。生态效益显著。枸杞是防风治沙首选树种,对改善柴达木盆地生态作用明显。而且种植枸杞仅需种植小麦33%~60%的灌溉用水,节水效果显著。
近五年出口枸杞占青海总出口食品农产品金额的近三成,是青海出口额最大的特色农产品。目前,全国仅有青海省的3家企业持有国内有机枸杞产品证书,且全部成功打入欧美市场。青海有机认证种植面积达8万亩,有机枸杞产量居全国首位。2018年青海枸杞出口量达到400.8 吨,有机枸杞出口占全国90%以上。
青海是全国第二大枸杞产区,是出口有机枸杞主产区,依托绿色、有机优势打造高原有机枸杞基地是青海枸杞产业发展的目标。
种植环境优势。青海枸杞主产区柴达木盆地大气、水源、土壤无污染,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枸杞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发生少,使得青海枸杞果品品质、营养成分等均优于其他产区。果品品质优势。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测定,柴达木枸杞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必须的17 种氨基酸,其中,在医用、保健功能中起关键作用的总糖、17 种氨基酸、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国内其他产区。青海枸杞鲜果颗粒大,仅产于青海的超大果(50g 鲜果在100 粒以内)占青海枸杞总产量的15%。天然种源优势。柴达木盆地东南缘一线是我国天然枸杞的中心分布区,在都兰县乌龙沟分布有迄今发现的国内最大面积、最为集中的天然野生枸杞群落,面积达3400 亩,为枸杞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目前,青海枸杞正在从原料型的枸杞干果、枸杞干粉向枸杞保健品、枸杞油、枸杞酒等精深加工发展,随着精深加工水平的不断提升,附加值更高的枸杞产品进一步增强了产业经济效益。青海枸杞目前已成功占领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端市场,其出口价格明显高于我国其他枸杞产区,在国际市场优势明显,且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增加。
枸杞作为我国特有的农产品,尚无专门的国际标准,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影响枸杞出口。例如,没有干果检验标准的美国按照鲜果的限量标准对枸杞干果实施检验,干鲜果之间5 倍的限量差无疑是苛刻的技术门槛。由于目前国内无检测机构获得欧盟认可,出口欧盟的枸杞需要由国外检测机构检测认可,检测技术的垄断不仅为进口国设置技术性壁垒提供便利,还使我国出口企业承担巨大检测费用。
管理体系不健全。政府对枸杞产业存在多头管理、管理机制不畅通等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管理合力。大部分枸杞种植地区尚无统一的质量管控目标,缺乏明确的质量奖惩措施、科学的田间管理理念、严格的技术操作规范,难以形成品牌效应[1]。品牌策划薄弱,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有辨识度的知名品牌,缺乏本地特色的独特文化内涵。假冒品牌的成本低,打击假品牌的系统性安排不够。企业的品牌意识参差不齐,品牌投入不足。低质低价内销产品影响品牌效益的整体提升。产品形式单一。枸杞主要以干果原料形式出口,产品的消费方式单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作为国外客户的原料供应方,市场和价格始终受制于人。
由于没有行业标准来规范,个别地区的少数种植户自律意识不强,违规使用化学投入品,导致农药残留超标进而被媒体报道,严重损害了青海枸杞的形象。规模化人工栽培枸杞的历史较短,从业人员经验积累不足,枸杞种植管理水平不高,食品防护计划不完善,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和质量水平不高。
青海枸杞的销售体系建设落后,出口企业基本靠单打独斗来寻找客户,自身营销能力较弱,无法掌握定价权,代理商占有了大量利益。同质企业间为争夺客户相互压价,导致优质产品“自降身份”,无法形成行业良性竞争。
找准定位,依靠先天无污染的自然生态优势,打高原牌、有机牌、绿色牌,走出一条优质优价的特色发展道路。扩大有机枸杞认证试点范围,建立“工厂+基地+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带动能力,提升青海枸杞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鼓励枸杞出口企业申报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通过生态原产地认证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出口枸杞的“生态原产”科技含量。建立从源头到口岸的物种资源保护体系,制定保护措施,使青海的物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青海地方枸杞质量安全标准,以标准的提升促进枸杞供给质量的提升,强化青海枸杞品牌的含金量。加大品牌策划和宣传力度,赋予品牌更多的本地历史、文化内涵,统一策划,集中投入,大力宣传,凸显青海枸杞品牌的差异性。加大力度打击假冒品牌,形成保护品牌的强大威慑力。进一步完善食品追溯体系,强化企业的质量安全自律意识。提升企业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投入,自觉开展品牌建设和保护工作。
建议地方政府出面,提请相关单位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申请立项,起草制定枸杞国际标准,通过主动制标,掌握枸杞的国际话语权。本地检测机构针对欧美等枸杞进口国检验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扩项,逐步做好与国外检测机构的技术对接,打破欧美等国家设置技术壁垒的检测技术这道防火墙。发挥青海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积极研究和跟踪国外有关技术措施和市场变化信息,及时发布预警通报,提醒企业及时规避贸易风险。协调地方各相关职能部门,多方面聚焦发力,精准帮扶,提升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措施的能力。将内销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提升到出口标准,运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倒逼机制,打造一批国内外竞争力都很强的枸杞生产企业。
建议地方所有相关单位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单位职责,分工协作,制定统一的税费减免、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建立“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育种、统一监管、统一用药、统一施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体系[2]。并在推进枸杞种植和加工技术认证、加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等方面强化合作,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力度,形成促进枸杞出口合力。充分发挥枸杞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市场推介作用,提供信息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行业自律,协调出口策略,防止恶性竞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支持企业研发并出口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特色优质出口产品。青海省食品农产品检测机构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切实提高针对枸杞产品的检测能力,为提升枸杞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应对国外技术壁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开展生物农药以及化学农药复配防治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强化枸杞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