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倪 敏
早在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就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也称特质因素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类型。所谓特质,是指个人的人格,包括能力倾向、兴趣和价值观等,可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加以评量;所谓因素,则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备的条件或资格,可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这段解释启发了笔者对最近所关注问题的深度思考。
在对优秀幼儿教师(此处界定为县区及以上幼教学科带头人,包括幼教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人选,市级、县区级学科带头人)长期观察、了解及深入交流中发现,他们拥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因素,主要表现为爱读书、会学习、能解读、敢实践、善反思、勤“提笔”。这些特质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自我成长及在事业中取得成绩的可能。分析之,对从事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或许会有启发,也会有助于幼儿教师的自我成长,进而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有很多次,我听到幼儿教师说,“××杂志上的这篇教案挺好的,马上可以用,我要拍下来”(手机即刻拍下)。这个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问:“这教案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你用它的理由是什么?”教师往往先是看看我,认识我的会说,“哎呀,现成的,和我们现在上的主题活动一样,省得我再去找资料自己写了”;不认识我的则笑笑,离开了。试想,在选取材料时连最起码的价值标准都没有,经常性地不加思考就用,长期如此,教师别说自我专业成长了,甚至可能连有思维的动物——人类都当不成了(没有思想的人形同行尸走肉),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也就在那样的时刻,一个强烈的念头就会跳出来:要促进幼儿教师的自我成长,首先必须让他们有思想,爱思考。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是对工作和事业有想法,而所有的想法都是从读书开始的。爱读书是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最大特质因素。书读多了就会有思想,有了思想,就会主动去思考,不断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有可能取得工作上的骄人成绩。
从普遍情况来看,幼儿教师都爱学习,因为他们知道不学习就会落后,因此无论主动(自学)或被动(被选派参加培训),他们都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但爱学习不等于会学习,这表现为他们常常满足于“我学过了”“会说几个新(时髦)的词了”,学习并没有给他们个人在教育行为上带来多少变化。所谓学习,从定义来看是指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观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自我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反省或评判他人的)。这就是说,学习后有反省或批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成。现在许多幼儿教师的学习仅满足于学习的形式,还不能真正做到用学到的东西去评价他人的教育行为或反思自身的工作,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误把跟风追风当成学习。与此相反,优秀的幼儿教师常常敢于在学习后亮出自己的观点,勇于挑战学术权威,会把学到的新观点、新方法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并不断检验、完善观点和方法。如此,学习真正成为他们不断成长进步的加油站、助推器。
解读,当幼儿教师还是学生时就作为教学技能被要求了,具体表现为能分析幼儿日常言行中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以此作为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依据。目前,多数幼儿教师的解读技能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然而,随着幼教理论理念的发展创新,笔者认为,当今幼儿教师的解读技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教师要能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解读。在这样的要求下,教师才能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在尊重孩子的原有经验、个性特点、发展水平、认知风格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其二,教师要能对国家(政府)层面出台(颁布)的有关幼儿教育的政策法规性文件进行解读,如学习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基本性、纲领性文件。可惜,在笔者接触到的幼儿教师中,多数教师不仅不能解读这些文件,许多人甚至连通读一遍都没能做到。幼儿教师连我国幼儿教育的大政方针都不知或不明白,又怎么能够保证自己工作的方向性?怎么能确保每天的工作科学有效?优秀的幼儿教师常常会第一时间主动学习,领会纲领性文件的精神,把准工作方向,并从中找到有助于自己专业成长的各种因素,让自己的工作顺应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的要求。
教育是一种比其他职业更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教育环境的多变性,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与发展性均对幼儿教师的工作形成了挑战,因此需要幼儿教师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维并勇于实践,才能胜任工作。可现实情况是,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举办的风生水起、热热闹闹的培训活动下,幼儿教师说起幼教理念来已是一套一套的,但仅仅停留在能说。如何将科学的幼教理念落实到自身的教育行为中?许多教师还很少考虑,造成理念和实践两张皮。纵观幼儿教育,科学的理念不缺,缺的是由理念到行为的糅合,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幼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低下。先进的、科学的幼教理念在离开了幼教实践后还能有什么价值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经历实践的理念只能是空想,一文不值。因此,我们疾呼:幼儿教师们要注重每一天工作中的创新实践,这是你们获得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优秀幼儿教师的成长路径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反思是幼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原有经验不断得到提升。有效的反思还能帮助教师从机械的、忙碌的、盲目的、麻木的工作中走出来。目前来看,反思已成为幼儿教师的常态,但究其具体情况,仍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反思一定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某个教育活动、某个孩子的行为,或者是某个教学活动过程;二是反思贵在及时,要做到趁热打铁,停放后再来反思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三是反思贵在坚持,作为教师个体要养成反思的习惯,要坚持不断反思,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对自我成长无效;四是反思要求质量,尤其在当今社会普遍逐功利的情况下,反思要做到不求数量求质量;五是反思后要深思,既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还要深度思考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找到原因后,更要能寻找到解决或改善问题的策略或方法;六是深思后有改善,是指找到改善的策略或方法后要付诸实践检验,以求真正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我们发现,优秀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实际就是不断反思提升之路。
这里的“提笔”是指写总结性文章。勤“提笔”,就是勤于写文章。这是让幼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重要法宝,但很多幼儿教师望而却步,因为他们认为写文章是“高大上”的事,离自己太远。笔者则认为,幼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是有优势的。客观上,幼儿教师拥有教育研究的最佳位置和丰富机会,是直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由他们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是最直接、最适宜的。外来研究者对实际情境的了解往往比较肤浅,且常常不容易切入问题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幼儿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处于极其有利的位置(和孩子零距离)。同时,幼儿教师拥有丰富的研究机会,他们始终和孩子相处,和幼儿共同学习、活动和生活,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和了解幼儿。他们实施研究时不会改变活动空间的自然状态,研究的效果也会更客观、更真实。拥有了如此优势,那么幼儿教师只要把日常创新的工作如实记录下来,进行理性梳理,就可能形成一篇篇优秀的文章。而一篇篇文章的撰写,既是优秀幼儿教师走过的平常路,更是他们日后取得成绩的历史记录,每个幼儿教师都可以从平常做起。
总之,爱读书,让我们变得有思想,有了思想我们就会不断去学习;学习了就会有观点(创新或批判),有看法;有了观点、看法就应勇敢去实践、去检验;在实践中我们还要会解读儿童,理解幼教大政方针,并尊重幼儿、尊重教育规律;实践后我们要不断反思,并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最终将自己的教育实践勤于做理性思考,总结提升,形成物化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以为,特质因素影响着教师的自我成长,其过程也是幼儿教师自我成长应该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