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秋
(广东省中山市西区初级中学)
概念的学习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史宁中教授在《数学基本思想18讲》一书中指出:对于数学,抽象主要包含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说,数学抽象不仅要抽象出所要研究的对象,还要抽象出这些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史宁中教授把具体数学概念的抽象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约阶段,就是把握事物关于数量或图形的本质,把繁杂问题简单化,并给予清晰表达;第二阶段是符号阶段,就是去掉具体内容,利用符号和关系术语,表述已经简约的事物;第三阶段是普适阶段,就是通过假设和推理,建立法则、模式和模型,在一般意义上描述一类事物的特征或规律.他总结了数学概念抽象过程的三个阶段,强调了数学抽象的本质特征,认为数学研究的本身就是一种对数学抽象思想方法的应用.
抽象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概念,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合理地抽象出数学概念.笔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8.1二元一次方程组”(第1课时)的部分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问题情境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贴近学情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离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学抽象的简约化加工活动.
环节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堂导入.
篮球联赛问题情境: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1场得2分,负1场得1分,某队比赛10场,得到16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经历决定问题的要素——基本数量关系.问题列举如下.
问题1:上述问题情境中包含哪些等量关系?
问题2: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约的等量关系: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既引导学生复习了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把繁杂的实际问题抽象为简单的数学问题.
问题3:对于这类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直接设两个未知数x和y,使得列方程变得容易呢?
通过问题3引导学生从简化列方程的角度出发,从决定现实问题的两个数量关系出发,产生列二元一次方程的想法,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分离问题的决定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体会列二元一次方程比列一元一次方程思考过程的简约性,从而得到决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要素,即由两个不同的数量关系决定两个未知数的值,使学生经历概念抽象的简约化阶段.
数学符号是描述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数学符号是抽象的,往往学生会因为它的抽象不能理解符号表示.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后,让学生体验使用数学符号表示概念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促使学生理解概念与实际对象之间的联系,理解概念与相对应符号之间的联系,经历概念抽象过程中的符号表示阶段.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符合学生认知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探究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数学关系,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经历概念抽象的符号阶段,促进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环节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形成.
在概念形成环节,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用数学符号表示从问题情境中分离出来的“两个未知数和两个等量关系”,从而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
问题1:如果设胜x场,负y场,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你能用方程表示出这两个等量关系吗?
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用数学符号语言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关系x+y=10①,2x+y=16②,让学生感受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抽象过程.
问题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观察方程①②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3:把这两个含有相同意义x,y的方程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方程组,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观察这个方程组又有什么特点呢?
通过问题2和问题3让学生体会两个方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征,并用文字语言表示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的本质.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去掉了实际问题背景,利用符号语言将从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两个未知数及两个等量关系”清晰地表述出来,形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用符号表示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文字语言表述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因此,在概念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抽象出来的等量关系,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概念的本质,让学生体验概念抽象过程的符号阶段,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数学核心素养既依托于数学知识与技能,又高于数学知识与技能,在数学思想与方法之上,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上位概念.数学是研究概念的,但数学不只是研究概念,更重要的是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数学概念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把一些文字、符号、概念、性质等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环节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问题1:能不能找到满足方程x+y=10,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的值呢?
问题2:如果不考虑实际意义,二元一次方程x+y=10还有其他的解吗?
问题3:如何找到同时满足方程x+y=10①,2x+y=16②,且符合实际问题的x,y的值呢?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去研究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四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就是培养数学抽象素养的过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重点在培养学生对概念的梳理能力,并且这样的梳理不仅限于本节课的内容,更体现了初中阶段研究方程的方法与思想,形成方程组概念的体系.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对这部分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清晰地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不仅反映了本节课所学内容中几个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更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将这些思想方法运用到解决其他数学问题中,完成概念抽象过程的普适阶段.
教好数学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就是认知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在概念教学中,教师的关键任务是以具体、典型的问题为载体,构建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逻辑地思考,完成由实际问题背景到数学问题的正确转化,用数学符号表示出相应的等量关系,展示分析各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归纳、概括出概念的一般本质,形成概念的体系,经历数学概念抽象的简约阶段、符号阶段、普适阶段,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抽象素养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