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数字鸿沟及其测度

2019-01-28 10:30邢梦莹
中国出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鸿沟测度阶层

□文│邢梦莹

数字鸿沟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已然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其所造成的不平等现象,以及加剧不平等现象的趋势日益突显。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差距不断扩大,而且在一个国家的内部也会造成各种差异的深化。数字鸿沟不仅是由于信息化的差异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后果。那么什么是数字鸿沟、对于数字鸿沟要以何种方式进行认知值得关注。

美国的传播学研究者在20世纪70年代发布了专门的文章,在文中对“知识沟假定”进行描述时表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递信息的逐步增多,处在各种社会经济位置的人得到传播信息的速率是有差别的,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比那些地位较低的人能够以更快的速率获得同类的信息。[1]因此,这两种人在获取的知识数量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依据“知识沟”的阐述进行延伸,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崛起与快速发展,研究发现,由于数字技术的分布和使用的不公带来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由此发展出了“数字鸿沟”的概念,即对信息方面的富有者和贫困者间具备的某种鸿沟的认知。然而对于“数字鸿沟”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理解都稍有偏颇,每个领域在讨论研究相关问题时都会使用这个概念。目前在国内研究领域有两种权威的解释,包括数字鸿沟的概念以及操作概念,前者阐述这个名词的基础意义,后者阐述这个名词的测定方式。

第一种定义是祝建华在其《数码沟指数操作定义和初步检验》中作出的解释。他把概念定义为,社会各阶层之间使用互联网的差别;操作定义为,社会各阶层之间互联网使用者比重的平均差距。

第二种定义是金兼斌和熊澄宇(Jin & Xiong,2002)给出的描述。他们把概念定义为,不同地区间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差距;操作定义为:以国家信息商数(NIQ,National Information Quotient)在承担某个区域信息化水准的衡量指标体系,以各区域间的信息化水准进步程度指标值的准则偏差和均值之商当成数字鸿沟的详细量度。[2]

简而言之,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文件表述,数字鸿沟是指由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全球的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就是指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就是指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

数字鸿沟这个范畴限定了数字化接入机会的掌控者和不足者间的失衡状况。其自身重点包含两个沟,接入沟以及应用沟。美国西北大学传播学教授阿奎特(Arquettel)2001年在其一篇文章中发布了一个衡量区域间数字鸿沟的三维度架构概念:信息智商。在其进行的限定中,数字鸿沟包含以下方面内容:信息传递技术的基础设施创建、此技术的掌控和对应的应用。[3]

一、数字鸿沟研究现状

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及其延伸的交叉问题众多,无论从研究领域到研究视角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也是一项热门话题。但究其根本,基于我国数字鸿沟研究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地域之间、阶层之间以及数字鸿沟问题本身。

1.地域之间的数字鸿沟

涉及我国区域间的数字鸿沟重点表现在东西部的差别、城乡间的差距。从大层面观察,中国东西部区域的信息化建设水准差别较大,且这种差距还在逐步扩大。依据2002年中国发布的信息化水准资料可知,居于前10名的省(区、市)之中不包含任意一个西部区域,位于最后4位的则都是在此区域。西部信息化水准指数最小的省刚刚超过13,比全国的平均水准(25.89)低很多,此方面数值最高的省超过其76还要多。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西部区域城乡间的信息化水准的距离也超过东部。原信息产业部给出的信息表明,到2001年6月底,西部农村区域的电话普及水准只有1%,在青海,当前依旧有超过20%的村镇以及65%的村落无法实现电话的使用。全国剩余的20%的无法实现电话应用的村落中,几乎都是西部地区。[4]再以网站建设为例,我国东部地区网站占比69.28%,中部地区占比18.01%,西部地区占比仅为12.71%。以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统计比对,结果更是显而易见。这种差距从表面上看属于数字差异,但究其本质,在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即随着区域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信息化的数字差异也随之不断拉大。

面对此种状况,国家方面已经实施举措来减小数字鸿沟。如2002年,科技部等发布了“减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计划。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行“宽带中国”和“互联网+”战略,以弥合和消除数字鸿沟。[5]2017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三大基础电信企业时,鼓励三大运营商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速降费。提速降费不但符合使用者的希望,也可以提升销量增强竞争力,同时帮助“互联网+”实现繁荣进步,提升新老动能的转化步伐。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通讯价格、上网费用比较昂贵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价格瓶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话的安装费、互联网的接入和使用率,成为数字鸿沟形成的一大原因。

2.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阶层之间信息化差异所带来的。这其中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阶层分化导致数字鸿沟,另一个是数字鸿沟加剧了阶层的进一步分化,二者相互作用带来交互循环效应。

陆学艺根据资源拥有量的差异,把国内社会群体分成几个阶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农民、城乡无业等阶层。这些不同的阶层在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数字技术方面都会产生鲜明的差异。经济水平低、社会阶层居下的人群由于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在互联网的接入上就会产生较大的阻碍;又由于阶层所属的特有思维方式,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也会带来明显的局限性。而经济水平较高、社会阶层居上的人群,由于具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在互联网接入环节就会十分顺利;又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文化教育背景和相应的认知高度,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也会丰富而多元,对信息的选取、理解都不会仅局限于表层,甚至可以将一部分互联网数字信息转化为现实获得。与后者在这些数字信息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相比,前者具有相对而言不可逾越的障碍与鸿沟,这些差异在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都具有显著的特点。有学者在数字化穷困的诱因研讨中得知:使用者数字化和客观接入活动间存在彼此增强、不断往复的关联。因生活场景和信息需要的阻碍,该贫困人群一般出现信息和通信技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接入动力不足的问题。[6]荷兰特温特大学传播科学教授狄杰克在其著作《渐深的鸿沟:信息社会内的不对等》中重点阐述了分类性的不对等(如性别、收入、文化水准等)导致了社会经济资源分布失衡的状况,并阐述了此种资源的失衡所导致的各个阶层和民众在思想、装置以及能力等多个方面的数字化差别。[7]数字鸿沟造成的国内分化将演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实及趋势,会使社会不满情绪上升,不稳定因素增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此外,信息化和网络化加剧了既有的阶层、种族、性别和代沟问题,产生了新的结构性失业,使社会的内在矛盾更为复杂化。

二、数字鸿沟的测度

当前各国的专家关于数字鸿沟测定的研讨重点包含了单指标测度方法与多指标测度方法,相比而言,多指标测度方法更为复杂。

1.单指标测度方法

单指标测度方法是选取测度指标体系中的任一指标进行计算,如互联网普及率、计算机普及率等,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该指标。主要的测度方法有绝对差距法、相对差距法、时间差距法、基尼系数法、差额比率法和平均差别法。每个方法在实际运用时都有所不同,各具优劣。绝对差距法和相对差距法都是对指标的静态测度,而时间差距法能够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可以清楚地描述不同对象在达到一定水平时提前或者落后多长时间,是一种动态的测度。但是时间差距法只是适用于比较两个不同的考察对象,不能测量单个对象内部的数字鸿沟现状与发展趋势。例如,我们可以用时间差距法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数字鸿沟大小,却不能算出西部区域本身的数字化水准。[8]

2.多指标测度方法

由于构建了多项指标用以测度,应用多指标测度方法时首先要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然后,因为各项指标的数量单位和数量级不同,在数据采集归总后,计算数字鸿沟之前,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因此,在拟定了测度指标体系基础上,多指标测度方法的实施有特定的环节,重点包含明确指标权重、数据标准化、运算差距值(也就是数字鸿沟)。

目前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算术平均法、主观赋值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数据标准化方法主要有均值法、Z分数法、最大差距法、对数法和基准年法。

计算差距值的方法(数字鸿沟)主要分为综合评分比较法和数字鸿沟指数法。综合评分对比法应用整个指标体系,依据所有指标对应的权重,算出所有测度对象的整体分数,然后对不同对象的综合评分进行二次计算,得到“差距”值,即算出数字鸿沟的大小。此方面的指数法指的是先依靠某种程度的运算各类测度对象在指标体系内的所有考察指标上分别出现的差别,并依据各类指标的权重,把所有指标的差距组合为一个数字鸿沟指数值。在中国,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讨部发布了应用“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和对应的解析模型,对中国数字鸿沟进行跟踪测算和研究。所谓“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就是采用数字鸿沟指数法计算,在每个单项指标的数值上采用相对差距法。在实际的操作中,正由于多指标测度方式获得的数字鸿沟结果具备直观性,为此,还能更为深入地用在解析社会信息化进步、城市化之中,让其指数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效应。[9]

3.综合选择

根据前文对数字鸿沟操作定义的解释,祝建华将其定义为“社会各阶层之间互联网使用者比例之平均差别”。公式如下(其中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在此暂不做说明):

关于阶层的划分,祝建华采用四个变量将社会分成24个交叉阶层:性别(分成“男”和“女”两层)×年龄(分成“老”“中”“青”三层)×教育程度(分成“大专及以上”和“高中/中专及以下”两层)×职业(分成“就业”和“无业”两层)。[10]根据实践操作经验总结,这种计算方式较为合理,具有较高的满意度,也是现阶段测量中较为权威的一种计算方式。

三、结语

数字鸿沟问题是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障碍。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数字鸿沟正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固化相伴共生,循环作用。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将会进一步拉大东西部和城乡差距,进而造成更多社会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我国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建立基于我国国情的数字鸿沟测量体系,进而找出逐步缩小数字鸿沟的方法和途径。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想要彻底消除或许缺乏一定的现实基础,但从总体上缩小并减弱还是具备可操作性的,数字鸿沟问题同样如此。我国现阶段对于缩小并消除数字鸿沟具有一定的规划,比如结合推动互联网经济,完善电信规制以及相关产业链政策,着力提升贫困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有力举措,信息技术扩散的门槛和成本进一步降低,数字鸿沟产生的差异化效应正在逐步弥合,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向。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从根本上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不仅需要技术上、硬件上的改善和提高,更需要在提升操作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观念和素养上下功夫,规避由此衍生出来的相关问题。

另外,我国现阶段对于数字鸿沟的问题研究多属于宏观领域且占据主导地位,这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和改善区域间的差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与此同时,对于数字鸿沟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宏观层面,还应该在解决微观的现实问题方面有更多的研究,这样不仅具有战略意义还具有现实意义,可操作性也更强。

猜你喜欢
鸿沟测度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平面上两个数字集生成的一类Moran测度的谱性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鸿沟为界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关于Lebesgue积分理论中按测度收敛问题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