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信”监管起航

2019-01-28 09:54吴小雁
中国信用 2019年7期
关键词:承诺制市场主体信用

◎吴小雁

七月流火,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红色的热烈,涌动着信念的昂扬。信用建设的这个七月,同样迎来风景正酣的盛夏光年。日前,国办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层面第一个全面推广信用监管的政策性文件,《意见》要求按照依法依规、改革创新、协同共治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

创新事前监管,从“申报材料一箩筐”到“一纸承诺就解决”。近日,广东省惠东县城街头活跃着一群“黄马甲”。他们挥汗如雨张贴海报、给过往行人派发宣传资料。这是“信用惠东建设集中宣传月”活动的一个剪影。该县还率先推行建设工程项目“信用快审”承诺制。在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作出守信承诺后,对涉及19 项技术审查事项实行免审告知和初审告知,33 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容缺受理,大大提高了企业、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在行政审批中创造性引入信用管理已成“标配”。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就是在出制度、出规范、出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简化审批流程,广泛应用信用报告,营造“知信、守信、用信”的社会氛围。

加强事中监管,从“撒胡椒面儿”到“精准定靶心”。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有一个各类市场主体共同的“家”——依托该区企业信用信息协同监管系统开发建立的“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平台。这里录入了66,594户监管主体信息,分A、B、C 三个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去年落户的成都厚德智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经过一年的诚信经营,就收到了减少抽查频次的“礼包”。这个“家”还收录1517 名“服务员”的信息,通过信用监管“刷脸卡”实现执法任务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

加强事中监管的重点不仅是记录大量的信用数据,为后期的信用应用提供支撑,并按照信用状况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实施差别化管理,更要把有限的监管资源配置在需要监管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有效提高监管效率,做到对守法者无事不扰、违法者利剑高悬。

完善事后监管,从“进得来”到“出得去”。近日,在郑州市金水区信息学院路附近,十几位穿着“金水执法志愿服务”字样服装的人,在路边捡拾垃圾、指挥非机动车规范停放。据主办方介绍,他们都是失信企业的负责人和员工,正在参加该区组织的志愿者服务修复信用活动。根据郑州市城市管理领域信用信息管理相关规定,鼓励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修复信用。

数据显示,在全国经营异常名录上,有500 多万户实有市场主体,这些市场主体在经营过程中,总会被合作方打上深深的问号。完善事后环节信用监管就是对失信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开展联合惩戒,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让失信主体重新戴上“信用帽”。

七月是一次远行。大幕拉开的新型信用监管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尚须各种相应机制的建立和机制间的协同联动,更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信”路漫漫,续写在这个七月的崭新“典籍”,丰富而又深邃……

猜你喜欢
承诺制市场主体信用
关于社会投资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的相关问题研究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承诺”取代“证明”折射责任理念之变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的指导意见》
新时期关于人事考试告知承诺制的几点思考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信用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