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中央编办和原环保部同意,决定由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五家单位连续三年举办以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相关问题为主题的研讨会,专题研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相关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与实践方面的问题。三年来,在中央编办、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领导重视下,在各主办单位大力支持下,在有关专家积极贡献下,我们成功承办了三届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进生态环境体制改革,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一是相关领导重视。中央编办主任张纪南,时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现任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等领导重视开好研讨会,多次强调研讨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精神,每次会前都听取汇报,作出批示指示,亲自审定会议方案。中央编办副主任何建中、崔少鹏,时任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赵英民,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分别出席会议并做重要发言。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会长黄文平统筹协调,以精心细致的筹备工作确保会议取得成功。
二是精心策划研讨主题。三年来,会议紧紧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围绕生态环境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和工作需要,重点在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和机构编制管理系统反复沟通、征求意见,精心策划研讨主题,既有超前性,也有针对性。三年的研讨大主题,都聚焦于“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2018年在用语上调整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突出了“生态环境”。分议题各年侧重点不同,2016年为“区域流域环境治理体系”“环境行政执法体系”“环境监测体系”三个领域;2017年为“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环保管理体制”三个方面;2018年为“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三个问题。每年的研讨会主题和分议题,紧扣当年生态环境体制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为生态环境体制改革和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闯深水区、啃硬骨头提供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支撑。
三是发言专家层次高、代表性强。会议汇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发言嘉宾层次高、代表性强,专家们发表了真知灼见,贡献了智慧见解。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对研讨会予以大力支持,亲自出席这三年的会议,并分别围绕“环境保护治理体制改革建议”“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问题发表主旨演讲。会议邀请了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主席波科特等20余位国际专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何建坤等40余位国内专家参与研讨,形成70余篇有深度、有思想的成果。
四是及时总结、用好会议成果。每年会议结束后,都及时总结会议研究成果,分别报送生态环境部和中央编办,为推动省以下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等改革试点措施和政策出台提供决策支持。50余篇国内外专家发言材料在《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杂志上陆续以专栏方式刊载,并将2016年、2017年的会议成果汇编出版了《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研究》专著。
会议分享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贡献。会议聚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专题研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向国际社会反映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认识,加深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的积极举措。
会议对于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进一步理顺职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会议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言献策,研讨会的成果,对于推动国家机构改革相关改革方案的出台,特别是对于推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水利部等生态资源环境相关部门的优化设置和新部门组建提供理论参考。对于明确自然资源所有权和监督权的分离原则,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初步理顺,减少部门交叉,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能,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细化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会议的成果为一些改革措施的研究出台提供了研究决策支撑。近5年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全面深化,先后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以及环境保护督查、划定并验收生态保护红线、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等改革举措,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省以下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区域流域机构、国家公园体制等改革试点,初步构建起“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会议的成果,为这些改革举措和改革试点提供了研究决策支撑和政策借鉴。
2018年的研讨会,继续围绕改革热点开展研讨,取得了积极成果,将为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和省以下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效果,推动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机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在今后的生态环境体制改革中,会议成果还将继续发挥借鉴作用和持续影响。
一是政治站位高,指导思想明确。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外交思想,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针对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开展研讨,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制度性、体制性研究决策保障。
二是合作融合,重点突出。合作是研讨会最鲜明的特点,也是研讨会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首先,研讨会由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几家单位共同主办和承办,这几家单位各有长处,体现了资源整合和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会议注意发挥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两方面专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势互补,合作探索研究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最后,会议既展示了国外环境治理的经验和做法,也研究探讨了中国在总结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不足和教训。在确定主题和研讨议题后,会议紧紧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围绕如何拆解体制机制方面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如何完善治理体系和加强治理能力问题深入研讨,讨论力求精准聚焦,重点突出。
三是与会专家认真负责,精心准备。参会国内外专家提前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将各自核心的研究成果浓缩分享,撰写了高质量的发言稿,并精心制作PPT。参会代表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交流研讨,讲出真话实话,给出真招实招,交流经验教训,为研讨会取得预期效果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是精心筹备、周密组织。为使会议研讨交流更加充分,我们坚持提前收集和准备会议材料,将所有主旨演讲及专家发言进行翻译,将中英文对照材料汇编成册,作为会议资料,并在专家发言时安排了同声传译。此外,会务组人员加班加点工作,全力保障支持,力保会议筹备工作万无一失。
随着2018年会议的圆满召开,为期三年的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研讨会暂告一段落。三年来我们交流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推动了工作,巩固了友谊。希望大家在今后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生态环保工作,支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持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协力推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