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徐翼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当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以“90后、00后”为主体,而他们正在成为中国消费的下一个引擎。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最新的一项研究认为,到2030年,90后一代将引爆中国20%以上的消费总量,高于其他任何消费群体,且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也明显不同于上一代消费者。
1.追求享乐者。这一类是高职学生中最大的一个消费群体类型。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经济都还没有独立,但是却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及财务前景非常乐观,并且以快乐和幸福来定义人生意义。因此,这类消费群体并不特别看中商品的品牌,而是更重视商品的质量和自我体验感,喜欢在购买前对商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比较,会查看商品成分,也更愿意为环保产品买单。
2.追求成功者。这一消费群体类型追求自我价值感,追求成就感和获得感。他们大多学习刻苦认真,把自我成长、获得认可甚至致富和阶层跃升看做目标。这类高职学生消费群体会购买知识服务,用于提升学历水平或技能水平;消费投资理财产品;也会通过购物来奖励自己取得的成绩。
3.知足常乐者。这类高职学生是所谓的“佛系派”,他们通常比较随遇而安,认为成功和富有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往往对“流行跟风和品牌营销”嗤之以鼻,对不断迭代更新的高科技产品也兴趣不大,相反的,他们更乐于寻找生活中的乐趣,追求舒适度。
4.肆意挥霍者。这一高职学生消费群体多数成长在经济条件较为优厚的家庭中,从小的物质需求都能被父母满足,致使他们缺乏节约意识甚至养成了挥霍的消费习惯。他们中大多数都是“月光族”,不到月底就将父母给的生活费挥霍一空。他们乐于追逐流行和大牌,喜欢购买最新款式,爱好娱乐产品。
5.生活贫困者。这类高职学生大部分生活费用低于学生平均水平,故而绝大多数人消费水平较低。
1.盲目及从众心理。经济类高职院校学生从年龄上看,大一学生多数还未还未成年,大二大三学生也才刚刚成年,经济上尚未独立,不能有效地理解商品成本、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在父母的照料下,很多人都没有独立支配生活开支的经验和能力,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父母每月打的生活费时常出现“月光”甚至“半月光”等收支不平衡的情况
2.虚荣及攀比心理。
虚荣心和攀比心理时常长联系在一块,因为人为之所以攀比很多时候都是出于虚荣心。高职学生正处在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分界线上,无论是生理机能的发展还是认知能力及心理状态都属于尚未成熟和稳定的阶段。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更倾向于从外界获得认可,以强化自我认同,当他们获得外界肯定的时候,会更快乐,从而也更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与他们进行比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希望获得一种“人无我有,有人我优”的状态。
3.失落及补偿心理。
经济类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来自发达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来自城市和农村,来自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这些地区、城乡、家庭间的巨大差别,对不少学生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加上这一时期的年轻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深切的感知到与同学友人间的经济差距,很容易产生失落与自卑心理,为了抵消和平衡自卑失落的心理,往往补偿性地生出极强的自尊心甚至虚荣心,以提升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进而产生扭曲的消费观念。一部分学生会通过高消费来平衡与他人的经济差距,掩盖自己真实是经济状况,一部分极端的学生,甚至会“过度、超前消费”。
1.注重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高职学生消费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收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消费习惯的雏形就是通过模仿父母的消费行为建立的。一些家长本身存在消费误区,比如“好面子、讲排场”等,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另一些家长,虽然自己紧衣缩食,却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小公主、小王子”来宠溺,吃的、穿的、用的都要追求“最好”的。
2.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学校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引导教育学生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养成和扭转不良的消费行为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充分利用“两课”教育资源,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教师要采用丰富灵活的教育教学手段,将我国传统文化中“感恩、勤劳、俭朴”的生活哲学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学会感恩和珍惜父母的血汗钱,树立勤俭的生活态度。
3.加强自身心理调试与塑造。经济类高职院校学生将来大多要从事与金融、商业、创业等相关领域的工作,无论是从自身发展还是职业道德的角度,都需要他们拥有更加合理的消费观念,更加健康的消费心理,更加稳健的消费行为。因此,高职学生应该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各种商业及消费现象,透过表象分析原因看透本质,更理智地看待自己不良消费情绪产生的原因,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首先,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的付出,懂得珍惜父母工作养家的不容易,对父母给予的生活费要自觉节制。此外,学生更要意识到整个高职阶段的学业不应仅靠父母的资助完成,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方式自己赚取生活费。其次,要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建立自己的消费计划,统筹安排生活、学习等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