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辉
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甘肃 兰州 730207
当前,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都对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职业素养成为超越技能考核占比最高的选拔标准,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在与校企合作的实习单位进行反复沟通与反馈,普遍都提出了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学生对于企业的忠诚度、责任心、主动学习、创新能力、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能力。教育部于2014年3月30日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担负着人才培养的中高职提出了更高的期待,职业院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这其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根据百度词条的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职业道德;第二、职业思想(意识)、第三:职业行为习惯、第四:职业技能。其中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
2019年6月10日,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统计数据,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持续缓慢下降,较2014届(92.6%)下降1.6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较2014届(91.5%)上升0.5个百分点。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82.0%,较2014届下降1.5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的比例(3.6%)较2014届(3.8%)略有下降;“读本科”的比例(6.3%)连续五届上升,较2014届增长2.1个百分点。由于深造的分流,毕业生待就业压力没有明显增加。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待就业比例为7.5%,较2014届(8.1%)低0.6个百分点。对比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升学的通道已经打通了,可是绝大部分高职高专的学生还是选择直接就业,所以在高职高专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要培养学生由通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特别是职业素养从零开始培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结构,使学生能在就业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指导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过程,需要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参与。笔者需要论述学校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角色与责任。
1.将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学生培养目标,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对于各个专业在招生之前都制定了详细明确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的培养完全按照培养目标进行,所以在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纳入这个体系之后,就能为职业素养的培养指明方向,同时也确定了实施环节和步骤。
2.完成职业素养的启蒙教育。高职学生来源相对复杂,一部分是高中毕业生、一部分是中职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之前接受了教育完全不涉及职业的相关内容,几乎是从零开始。中职生虽然在中专阶段会有一些理论和意识的培养,但是中职学生年龄偏小,对职业的敏感性不高,一般来说,成效不是很明显。所以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认识是启蒙教育。让他们在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涯中逐步建立起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是高职学校的重要任务。
3.建立相应职能部门主导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高职学校一般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学生就业的相关工作,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是该部门负责的常规任务之一。目前,思政教育的强化,思政教育部门在很多学校也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部门存在,对于这两个部门来说,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工作内容与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所以针对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来说,这两个部门完全可以建立工作室,跨部门合作完成工作。
4.开设相关课程。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明确一些基本的概念和价值观,所以需要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来进行系统地讲授,明确相关概念,构建职业素养认识体系,例如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5.利用思想教育类课程、第二课堂等全面铺开,把理论说教转化为模拟体验
世界观、价值观等都是隐性的,不是单纯的说教就可以塑造的,往往是潜移默化形成的。不单纯依赖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而是把思想教育类的课程、第二课堂全面利用起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强化。
6.建立评价体系。职业素养的评价需要定性和定量评价方式的结合,只是基于分数的相关测试完全不能满足要求,定性评价的权重要更高。评价时间节点的选择不能只有一次,实现灵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