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江山 重庆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前言:美国各阶层人口结构,呈现“贫富小中间大”的特点,其中的“中间”指的是中产阶级,他们这一群体占美国将近60%的人口,为了更好地定位该群体,皮尤研究中心认为其家庭年收入为全国平均收入的两倍,这一家庭就属于中产阶级。作为美国经济的基础,中产阶级的规模反而呈现缩减的取值,部分家庭的中值收入减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这正是“中产阶级经济学”提出的背景。
尽管中产阶级的概念并不新颖,但是对于如何认定该家庭是否属于中产阶级,美国政府或相关经济研究机构尚无定论,缺乏较为统一、普遍认可的衡量标准。衡量中产阶级的标准,主要有价值观、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等指标,专家学者对中产阶级的研究通常应用于社会分层研究。
由于研究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美国社会普遍认为“中产阶级”是一种主观认同概念,美国有一项民意调查,让人们做出选择自己属于“高、中、低”哪一类阶层,调查数据显示有67%的人将自己归为中层阶级。鉴于此概念的模糊性,反映了中产阶级的认定标准并非简单地参考收入水平进行考虑,也反映了部分美国部分家庭收入处于不高不低的尴尬状态[1]。
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也是中产阶级的研究的重点,因为收入水平以及其他因素,很难有较为统一的认定标准,而价值观某种程度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利益诉求,如政治态度(两党投票、是否支持持枪等),是否为实现目标而储蓄等。
事实上“中产阶级经济学”并非单纯的经济学理论或概念,它是奥巴马当时执政措施的表述,是一种对工作计划的理想情况的想象。这一理论或概念的提出,其实质就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或法律,让更多的美国人生活水平提高,而理论提出的经济措施,主要照顾到中产阶级这一群体。既然理论提及提高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恰恰意味着美国中产阶级收入不平等,或呈现停滞增长甚至倒退的现象,需要制定更行之有效的经济措施来改善这种情况。
根据美国商务部2014年发布的报告,2013年美国家庭年收入为12401美元的家庭占全美23.4%;年收入为20900美元的家庭,占全美25.4%;年收入为51939的家庭,占全美50%;年收入51939美元以上的家庭,占全美1.2%。
同样是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3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是51939美元,从2007年数据以来,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美国的基尼系数为0.476,是其他发达国家最高的。例如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加拿大、英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1、0.31、0.31、0.36、0.34、0.38。根据1993~2012年的数据,全美最富的1.2%上层阶层,在这19年间收入实际增长了86.1%,而其他美国家庭实际收入增长,仅为6.6%。
不论是学界还是舆论,都认为中产阶级是美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经济学界基于此提出了诸多经济增长的解释,其中有以下四点被广泛认可:1、中产阶级是促进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和人力资本提升的主要群体;2、中产阶级对于商品和劳务服务有长期的需求,因其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3、中产阶级的上层流动性更高,通过让家庭成员受高等教育,培养未来的企业家,从而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4、由于中产阶级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犯罪率较低,同时对于政治活动有极大的参与热情,也是天然的经济制度维护者。
基于以上四点,奥巴马才将“中产阶级经济学”的主要照顾群体放在了中产阶级,以提高其阶层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缩小美国社会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从而让美国经济健康增长,实现经济复苏。
“中产阶级经济学”针对三个时期进行考察,从而确定了此理论的大体内容。第一个时期是1948~1973年,在这一时期美国经历了二战胜利,以及因战争产生的“婴儿潮”,在这段时间是美国经济的发展黄金时期。妇女参与工作率在1973年达到50%,一个家庭越多成员就业,其收入就越多。在这一时期,也是美国贫富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走向,整体经济环境适应于中产阶级。
第二个时期是1973~1995,这一时期美国劳动生产率明显变换,保持着1.4%的年均增长率。造成以上问题,主要是基础投资减少,社会创新不足,加之布雷顿森林解体以及70年代的石油危机。在此条件下,美国出现了阶级固化的趋势,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人口比重为1%的上层阶层,在这一时期财富呈现翻倍提升,其余阶层的平均收入下降0.4%。
第三个时期是1995~至今,被称为“生产率恢复的年代”,相比于第二时期美国涌现的一连串经济问题,尽管在2008年爆发经济危机,但是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呈现着年均2.3%的速度增长。之所以有此表现,主要与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革命兴起有关,先进的生产方式普及。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国90%的家庭收入分配却在这个时期下降53%,经济学者认为这与妇女参与工作率的下降有关。因为这一时期,美国的中、上层阶级都提倡已婚女性回归家庭的“传统”,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也减缓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结论:综合上述,“中产阶级经济学”的提出,并非单纯的经济学研究成果,而是基于美国当时的经济环境,提出照顾中产阶级群体的主张,提高中产阶级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美国经济良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