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娇娇 华东理工大学
1986年我国第一次大规模调整扶贫开发政策,成立专门扶贫机构、确定开发扶贫方针、明确贫困县划分标准,标志着贫困问题正式进入国家治理视野。经过30多年的扶贫开发,到2017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已下降至3000万左右。[1]行百里者半九十,对待贫困问题同样如此。贫困不是一家一户的个人问题,而是关涉全社会福祉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为了能够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再次坚定脱贫攻坚的决心。[2]自2016年出台《关于“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行动的实施意见》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助力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打通社会壁垒,架起跨域平台。
2017年11月23―24日民政部提出针对社会服务机构的“牵手计划”,即东部省市的社会组织对应西部的某一个贫困村或贫困县进行落地帮扶,帮扶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当地建立社工站,挖掘当地公益人才,孵化本土化社会组织;在当地进行实地调研,发掘可用资源,建立扶贫项目;进行两地资源对接,将东部企业、技术资源引入西部,增加西部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东西部链接的桥梁,改善当地落后面貌。
白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城市,它早先是以农业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移民城市。早期的居民生活主要依赖当地的厂矿资源,作为矿工从事煤矿的开采,但随着矿产的开发利用,资源面临枯竭,原有的厂矿企业开始走向衰败。企业衰败的直接结果是工人的大量失业,而外来失业人口所造成的巨大社会需求却是当地财政无法响应的。同时煤窑、大型企业迁走或倒闭之后,当地原有经济支柱功能弱化,加之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沙质土壤无法保水,农业种植的现代化难以实现[3]。因此,白银市面临脱贫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原来的工人回归到农民会加剧贫困;另一方面,当地的自然资源已经近于枯竭,导致当地临近企业无人投资。
目前在政府精准扶贫过程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扶贫对象不精准、扶贫措施不精准、扶贫效果不显著等[4],这就需要社会组织作为政府扶贫的补充者参与其中,用社会组织的“专”配合政府的“全”,实现“1+1>2”的精准帮扶。社会组织是社会资源的联结者、精准需求的调研者以及跨域合作的促成者,在实际的项目运作过程中应该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切实做到以政府为主导的协作参与。
1.政府运作精准扶贫的角色悖论
在不同的扶贫阶段需要政府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粗放扶贫”时期,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措施、政策扶持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实现“总体脱贫”。进入“精准扶贫”阶段后,需要政府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聚焦需求、动态调整,实现“个体脱贫”[5]。随着扶贫时期的转变,政府的角色也需要相应调整。政府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秩序的构建者和管理者,或者说它是社会治理的倡导者,而在政府进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角色和身份的导入,导致帮扶对象的认知偏差,认为扶贫是政府的目标和任务,不需要自身努力。这种认知偏差的出现,使得很多贫困户坐享政府物资、不思进取,进一步暴露出政府在精准帮扶阶段面临“扶贫难扶志”的两难局面,这也是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必要性体现。
2.盛蔓公益参与白银市精准扶贫的落地措施
首先,重构当地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体系。白银市原有的市级社会组织孵化园是参照武汉和成都的运营逻辑:政府出资对社会组织进行孵化培育。盛蔓公益机构在对当地进行充分调研后发现,该模式并不适用于白银市,建议进行调整修正。一方面,市级平台对社会组织进行直接孵化会影响当地整个社会组织的成长生态,使其拥有一定的行政化色彩。另一方面,做社会组织孵化需要大量的自有资金和资源投入,需要足够的孵化空间和专业团队来运营,但当地缺乏相应的资源和团队。盛蔓公益机构针对这一现状,提出重构当地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体系。在白银市当地招募公益骨干,由盛蔓公益在东部组建外部团队,帮助白银市进行本土化运营团队的培育。本土化运营团队培育的目的主要是帮助白银市运营孵化园,完善当地的社会组织发展生态,然后帮助孵化园挖掘全市的公益人才,完成民生需求调研,结合精准需求转化为有效公益项目。
其次,东部资源导入,构建公益生态。根据公益项目,把东部成熟的社会组织项目导入到当地,然后在当地培育可对接的落地组织,助力当地社会组织快速成长。一方面,基于市级孵化基地,把市级孵化园、区级公益平台和街道服务平台,组合成一个三级的公益生态。公益生态组建起来之后,大量的社会化公益资源就可以进入该平台,形成本土化社会组织与公益资源的发展生态链。另一方面,引入东部企业进行社会企业投资,实现“精准扶贫”的生态循环。盛蔓公益机构通过对大量企业的遴选考察,选择一部分具有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的企业进入白银市进行社会企业投资。所有进入西部的企业通过发掘当地有价值、可投资的资源,进行设计包装、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企业化运作,增加西部产品的附加值,打通东西部资源对接的壁垒。
盛蔓公益机构参与白银市“精准扶贫”,得到了甘肃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高度支持。通过与各级政府的多次沟通协商,改变了贫困地区政府人员的整体认知与固有思维,使扶贫项目具有了合理性与规范性的基础。通过前期对投资企业的遴选与考察,使优质的企业资源进入当地,企业在当地经营活动产生的经济利润,大部分留在当地做公益基金,公益基金通过社会组织平台对接到具体的项目和社会组织,进而根据当地需求进行有效帮扶,构成“精准扶贫”的生态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