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珍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十九大以来,国务院与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确定了“支持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培养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能技术人才”的政策方针。而高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接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新形势,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才能培养出大批量适应新常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模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加速,人才市场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但同时,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学校通过产教深度融合,让学生提前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和亲临实践真实的企业业务,实现产教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的必然选择。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提升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促进高校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二是可以缩短应用型人才培养周期,提升高校人才输出效率;三是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可以大大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2 + 1”模式是传统的产教融合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到企业实习实训一年,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采用“2.5+0.5”的模式来培养高职学习,也就是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实际上一般只有半年,学生通过半年的学习实训然后毕业就业。也有一些专业采用“1.5+1.5”的模式来培养人才。其特点是学校和企业育人环境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学校负责理论学习,企业负责技能训练。
工学交替模式是对传统“2+1”模式的改进,主要是指有些专业受专业技能或是教学需要,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培训的时间根据具体的需要来制定,时间不固定,课程设计更灵活,人才培养也更灵活。比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可以采用三段“0.5+0.5”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每年的上半学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下半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专业训练。其特点是学校和企业灵活参与学生的培养,边学边工作,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学习的灵活性强。
“订单班”模式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主要是指企业与学校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安排、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的参与,企业需要提供一定的师资、技术、资金的支持,促进学院为其量身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其特点是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很强,工作的适应性强,几乎是零距离就业,但它的弊端就是培养的人才是量身打造的,从而缺乏对其他岗位群的适用性能力和转型能力。
产教研一体化模式是当前产教融合最全面的一种新模式,主要是指企业和学校全方位合作,共同合作开发建立新型实验实训基地、产教研中心等平台,充分整合双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势,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建设与开发、教材的选用与修订、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拓展、科研项目的开发与成果转化。该模式的特点就产教深度融合全面开花,企业对教育的投入较大,对学校的要求对学校的企业的要求都比较高,模式实施的周期相对较长。
高职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时间不长,综合实力较强的大牌企业一般选择名牌大学合作,实力一般的企业也愿意与本科院校合作, 不少企业不愿意与高职合作的愿意主要是觉得与高职的产教融合是企业赔本投入,对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综合实力、技术研发作用不大,因此高职产教融合就出现高职一边热的局面。
产教融合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企业的参与度,产教融合过程中高校一般是主动方,企业参与度提升将直接影响产教融合的效果。企业不能仅仅因为需要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合作,为高校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这样的合作是浅层次的,不全面的。深度的产教融合是需要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德国是职业教育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要求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而且德国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有三年以上的技能或是技术工作的经历,所以这样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又能解决实际操作问题。而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只是除了教师资格证还需要有一个专业技能证书,而所谓的专业技能证书有不少的一部分是通过一个短期培训就获得的一个“理论型”技能证书。这样的“双师型”教师严格意义上为说不算真正的“双师”教师。而且按规定要求职业教师必须在每年或是几年有一个月或是几个月的企业顶岗就业经历,但不少的部分高职教师没有真正实施到位,部分教师采取挂名到企业就业,对企业的操作过程仍停留在理论阶段。
企业对高职院校最大的依赖还是在一线人才的需求上,致使有些企业只有在出现大规模需要人力时才会表现积极地与高职院校合作,并采用“定单班”的模式进行短期合作,一般一个周期后又停止合作。还有一些企业会选择在重大的活动或是关键性节点与一些高职合作,然后邀请一些媒体做大量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随着经济和产业转型的需求,行业、企业对人才对技术的需要将产生一些新的变化,从而更需要产教深度融合共同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新时代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将发生新的变化,高职院校要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要求,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创新,要以行业发展为背景,依托行业、产业、企业发展与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改革,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创新。同时要主动出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对接,让行业、企业尽可能多地参与进教学过程。
产教深度融合关键是将实际生产过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产生过程的技术技能,同时感受生产的环境与氛围。因此构建实境教学基地模拟实境教学环境对提高高职学生培养意义重要。但要构建好实境教学基地必须与企业对接,尽可能地与企业生产情境想适应。这就要求高校与企业充分合作,可采购与企业相适应的生产型设备,构建校内实境教学环境。同时要求教师对设备的使用很熟悉,也可以邀请企业相关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现场教学操练。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也将步入新时代,产教融合将是必然趋势,但由于受制度、资金、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当前产教融合进展不是特别顺利,政府、行业企业、高校需要共同努力,各自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构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和保障措施来确保产教融合的大好环境,并促进产教融合办学新体制形成;行业企业积极主动融入产教融合中,构建全新的企业服务高校的理念,主动担当起企业的重担,为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高校管理者改变育人思想,主动出击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能力,积极作为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携手企业开展实践教学,联合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议构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要分析就业岗位,构建“课岗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与职业岗位对接的“课岗融合”式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要根据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岗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实施工学交替的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学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暑假和第三学期去企业跟岗实习,第四、五学期在校学习专业管理理论和综合技能,第六学期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去企业毕业顶岗实习。
三是对接职业岗位开发实训项目,实施实践教学。学校与企业一起开发实训项目、编写校企合作教材,做到了校内实训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并将企业文化、岗位职业标准、技能竞赛标准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四是紧跟行业发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为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将专业核心课程实施了项目化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多门课程采用了校内教学与企业现场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普遍使用了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积极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QQ、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拓展教学空间。
当前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教融合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只有抓住了产教融合的好时机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刀阔斧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未来的职业教育浪潮中才能培养出大批量的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