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芳 (驻马店市博物馆 463000)
驻马店市博物馆展厅展示22尊佛像,基本以明清时代为主,这些造像铸造精工,形态各异,法相庄严,堪称驻马店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之精品,下面将驻马店市博物馆部分馆藏明代佛像介绍如下,以供读者赏析。
1.噶玛巴嵌金铜像,长20.3厘米,宽17.6厘米,高30厘米。坐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额头较宽,鼻高直,大耳下垂;头戴黑色法帽,上身穿交领宽袖长袍,衣边领口錾刻精美花纹,佛像通身布满镶嵌的金花,双腿双足裹于衣袍之内;左手禅定托一宝葫芦于腿上,右手触地降魔,结跏趺端坐于莲座上;下承双层束腰式鎏金仰覆莲座,上下层均饰有细密饱满的连珠纹,莲瓣修长规整,饱满秀美。
解读品鉴:“噶玛巴”含义是行佛行事业者,也就是佛行事业的化身。噶玛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中的最高持教法王,又称为“大宝法王”,是藏传佛教转世制度的开创人。明代尤其是明中期的各朝皇帝,出于对藏族地区的管理和安抚笼络西藏的政治需要,利用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的深远影响,大力封授藏传佛教首领和人士,使得藏传佛教造像在帝王扶持下,出现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此尊造像融合汉藏两种艺术因素于一体,噶玛巴庄严和悦,面相宽平,具有明显汉人审美特征。躯体结构浑厚,轮廓丰满圆润,细部刻画精细入微,衣纹采用中原地区传统写实手法,衣褶写实流畅,质感颇强。佛像制作细致,铸造工艺采取内地传统失蜡法,生动塑造出其坚毅性格及高僧身份,具有浓烈的西藏风格。这尊造像既遵循了藏传佛教的造像仪轨,同时又以中和内敛的艺术手法反映了汉地的传统文化,主要为朝廷推行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折射了明朝中央与西藏地方实现民族和谐的鲜明印记,是明朝汉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有效见证。
2.鎏金嵌宝弥勒菩萨铜像,长9.6厘米,宽7.5厘米,高15.1厘米。佛像脸形方圆,弯眉细目,眼睛呈柳叶形,鼻梁挺拔;头戴宝冠,发髻高耸,顶饰弥勒标志宝塔,圆环耳珰下垂;肩宽腰细,身姿婀娜呈s型,体态丰腴,上身裸露至腹,颈部佩戴璎珞、项圈等,左右两臂均饰有手镯、臂钏,戴足钏,宝冠、项圈等装饰镶嵌绿松石,下身着裤裙,腰部有束带;双手置胸前结说法印,手心各牵一莲颈,左肩花上持一军持(净瓶),这为弥勒菩萨身份的重要标识,结跏趺坐在双层仰覆莲座上;莲座制作规整,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连珠颗粒饱满铸造精致。
解读品鉴:弥勒菩萨藏语意为:慈悲者或慈氏,为佛教中的正觉菩萨,也是下世救度众生去未来世界的未来佛。本尊造像铸造精工,腹部肌肤质感生动,富有弹性。在这尊佛像上我们可以看到多重艺术风格,衣饰华丽精美,装饰丰富繁缛,尤其是宝冠、璎珞、项饰、耳珰的精细雕刻令人叹为观止,背后及腿部的花纹刻画传神细腻,衣纹流畅优美,充满汉式造像的自然主义风气,同时气度兼备王者气派和宗教神圣气韵,代表了藏传佛像成熟的艺术特点,藏传佛像更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如绿松石,使得整尊造像显得极为华丽,也更具有观赏性。造像花冠、肩花、衣物无不与明代相仿,二手镯、臂钏、莲瓣又为典型藏式元素,是明代典型借鉴吸收藏地制作风格的作品,可视为明一代佛教造像上乘之作。
3.观音鎏金铜坐像,长15.2厘米,宽11.5厘米,高23.5厘米。造像面相饱满丰润,额头宽广,眉如柳叶,双目微睁,鼻梁挺拔,嘴角上翘,略含笑意;头戴五叶宝冠,耳际鱼尾形冠结与宝缯弯曲上扬,颇具动感;耳珰长垂,余发披肩,胸前挂璎珞;上着通肩式大衣,下着僧裙,衣褶层叠,衣缘铸刻精美花纹,体态丰腴;凝神端坐,双手均持说法印,结全跏趺坐于多层仰式莲座上。
解读品鉴: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是佛教中最受欢迎的尊神,然以大悲愿力,以菩萨行广度众生。本尊造像面容端丽祥和、神态举止庄严优雅、溢发尊贵气度,通体铜胎鎏金,除表面仅有细微的鎏金磨损外,迹近其原始完美状态,以细腻的手势传达菩萨的慈悲关怀,象征着安慰与慈悲的含意。此造像汉地佛像特征明显,注重刻画面部神情,菩萨表情慈祥而有神,头部比正常的宽大。佛像脸颊丰圆,眉眼上挑,下视云云众生,完美表现了观音菩萨善美形象。双肩披帷帛,帷帛从双肩弯曲而下,绕过手臂内侧对称搭于身体两侧,衣褶层叠,肌肤及衣物均做鎏金,帷帛和裙子折痕线条流畅,表现轻柔的质感。手、脚等细部极具写实性,手指纤细修长,身躯与腿上宽松的衣褶,更加凸显出身躯的饱满祥和。整尊佛像工艺细腻考究,身相比例舒适,金色亮丽,极富神韵。
4.释迦牟尼鎏金铜坐像,长22厘米,宽16.2厘米,高38.8厘米。佛像面额丰颐,修眉细目,额头较宽,高鼻,薄唇,嘴角上翘,大耳下垂,耳垂中空,法相庄严;顶饰绀青螺发,肉髻饰于螺发前部,颈部施三道弦纹,身段较量匀称协调,又兼具温婉柔美;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着轻薄贴身,衣褶转折自若,边缘錾刻精美纹饰;左手置腹前结禅定印,右手垂于膝前施降魔触地印,结跏趺端坐于莲台之上,圆形仰莲座整体简洁明快。
解读品鉴:释迦牟尼为印度梵语,释迦汉译为能仁,即能以仁爱的心来教化众生,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此尊佛像是为释迦牟尼得道相,像身身躯挺拔,四肢强壮有力,表情与手臂的肌肉线条显示张力,尤其上身右臂的肌肉及比例都处理得十分到位,表现出极高的造型功力。双眼低垂,双眉与鼻准相连成优美曲线,将释迦牟尼冥想入定的瞬间表情捕捉得相当细微,显得格外俊朗,气度恢宏。细部表现较充分,衣纹线条雕刻表现手法极为写实,纹褶优美流畅,颇具动感飘逸,衣缘錾刻以连续的缠枝莲花为主纹,繁复精美。双腿间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这是明代造像的常用手法,而衣缘錾刻细碎花纹,这又是晚明造像常用手法。本尊佛像表情威严庄重而又雍容慈祥,细腻写实,形神兼备,其艺术表现形式堪属难得。从造像的风格上来看,世俗化的味道更加浓厚,更加贴近了生活,这与中国佛教走向世俗化、社会化有很大的关系。整像工艺精湛,制作考究,展现出雄壮的雕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