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用真情践行“最多跑一次”改革

2019-01-27 20:45方正燕
浙江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便民服务金华事项

□ 方正燕

“最多跑一次”已成为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金字招牌和代名词。近年来,金华作为全省四大都市区之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制度创新,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落细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开展“无证明城市”改革,与奇葩证明说再见

2018年以来,金华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义乌市率先创成全国首个县级“无证明城市”的基础上,开始在金华全市域实施“无证明城市”改革,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平均清理取消证明200多项,全面实现金华市域范围内的证明事项“无证明”办理,彻底与各类“奇葩”证明说再见。一是厘清“证明”概念,指办事群众(或市场主体)未持有、由市内政府部门开具、针对特定事项的具有举证意义的盖章类材料。二是提出证明事项“无证明”办理,指在市域范围内,申请人(企业和群众)到政府部门(单位)办事,无需再由申请人到相关单位开具证明,而通过直接取消、申报承诺、数据查询、部门核验等四种方式实现“无证明”办理。三是明确“六个一律”标准,指凡是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凡是开具证明的部门、乡镇(街道)或村(社区)无权查证、无法开具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凡是能够通过申请人现有证件、凭证办理的,一律取消;凡是能通过申请人书面承诺等信用管理手段解决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凡是能通过政务网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的证明材料,申请人一律免提交;凡是能通过部门间会商核查或实地调查核实的证明材料,申请人一律免提交。通过深化“减证便民”行动、全面实施“无证明城市”改革,每年可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腿300万趟。

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现企业开办“零见面”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点领域。2017年2月,金华在全省率先上线全程电子化登记内网、外网系统,先后上线电子签名、电子执照、电子档案等全流程电子化功能,商事登记率先进入“键对键”审批时代。2018年10月,金华推出智能注册登记机器人“金小安”,它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语言识别系统,提供经营范围和字号智能服务,商事登记新增“刷脸”模式。2018年,金华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确定为“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试点地区。2019年1月,金华自主开发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零见面”平台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线运行,通过数据共享、并行办理“减环节”,所有材料一次采集、多方复用“减材料”,部门、机构、市场主体跨领域联动压缩办理时限“减时间”,公章刻制套餐化“减成本”等“四个减”,实现企业开办“零见面”。通过此项改革,办理事项从平均用时5个工作日左右减少至最快1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实现“零跑动”。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推进,市场活力得到持续释放,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2018年,金华市场主体总数达92.4万户、增长15.5%,其中企业总量居全省第3位、个体户总量居全省第2位。

创新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首创标准地招商地图

2018年以来,金华在金东区试点基础上,创新推出“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改革,通过规范“标准地”、推行“承诺制”、完善“代办制”,三位一体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企业投资“标准地”项目审批的“金华速度”。今年,金华又首创标准地招商数字地图,实现企业投资信息“一图打尽”、一次告知。一是规范“标准地”,由政府做好“七通一平”、围墙搭建、施工用变压器、地块地质勘探等标准化工作,实现规划、环境、能耗和经济四大类指标带地出让,通过金华市标准地招商数字地图已推出“标准地”35宗;二是推行“承诺制”,重构审批流程,实现项目从土地招拍挂到开工建设“一块标准地、一次性告知、一次性承诺、一次性办结”;三是完善“代办制”,形成集“代办制、联办制、模拟制、容缺制”为一体的全程集成办理机制,变“企业跑”为“政府跑、中介跑、数据跑”,力争实现企业投资项目“零跑”。2018年,金华省级以上平台“标准地”宗数、面积占新出让工业用地宗数、面积比重分别为91.2%、91.8%,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100天”实现率100%,居全省前列。

围绕个人全生命周期,推动部门联办“一件事”

2018年以来,为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关注度最高、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金华从公民个人全生命周期角度,各地各部门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全力推进“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一是推进出生“一件事”改革。2018年5月,义乌市在全省率先推出“四合一”出生联办,开发应用系统,实现医院一窗受理、部门在线审批,出生事项联办率从30%提升到90%,时间由15天缩短到3天。2019年5月,市直助产机构推出新生儿“八事联办”服务,该做法已在全市推广。二是探索婚姻“一件事”办理。义乌市率先启动该项改革,改革后在婚姻登记窗口,最多只要3个工作日就可以把婚姻登记、夫妻投靠落户、生育登记、市民卡办理等事项“一站式”办结。三是全市域实施退休“一件事”。启动退休一件事“零跑直享”改革,变群众主动为部门主动,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破解退休办理多头跑部门、反复交材料、繁琐审资格、分步享待遇等问题,采取部门协调、信息共享、流程优化、主动服务、提前办理等措施,实现退休人员“一次不用跑”,到龄直接享受养老、医保、公积金、社会化管理服务等退休待遇。四是推广逝者身后事联办。死者家属只要拨打一个热线,就可完成身后事联办信息采集,提供逝者与经办家属的身份证,在殡仪馆窗口即可进行联办表单签字确认,“一站式”即时完成死亡推断书、准予火化意见、户籍注销等10多个事项办理,该做法已在全市推广。

全国首推“警医邮”,解决驾驶证换领“三大难”

2017年5月,金华推出“警医邮”便民服务,主要将交警、医院和邮政网点三方联合起来,方便群众就近“一站式”办理各项交通管理业务,实现“最多跑一次”。曾经,换领证存在“三难”:一是“过程难”。换领机动车驾驶证,需要提交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健康体检证明及近期照片,申请人要在医院、照相馆、车管所三个地方往返跑。二是“行路难”。受城市发展、机构性质等各种因素影响,为保证用地面积,大多数车管所选择建在郊区,造成换证人员住所、单位与车管所路程远,往返时间长。三是“等候难”。金华每年办理车管业务130万笔(其中驾驶证换领约25万笔),办理量最高的市区车管所,日均接待群众近千人,车管大厅人满为患。推出“警医邮”服务后,网点不断增加,服务不断升级,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个“警医邮”网点,除驾驶证换领业务外,交通违法等18项交管业务均可通过“警医邮”实现“一次跑”“就近跑”。“警医邮”服务,切口虽小,但办理量大、惠及面广。2018年,全市“警医邮”网点共办理交管业务35.4万笔,日平均办理量为1500笔,占全省警邮代办交管业务总量65%以上。

不断延伸政务服务触角,做到群众办事“不出村”

在基层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是解决基层民生痛点的有力之举,也是“放管服”改革的基层延伸,更是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2017年初,金华以东阳市花园村为试点,探索“百姓办事不出村”模式。花园村隶属于东阳市南马镇,距东阳城区18公里。该村下辖19个自然村,村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00余户近1.4万人,流动人口超4万人,被誉为“浙江农村现代化的榜样”“浙江第一村”。2016年,该村个体工商户达2827家,实现经营收入461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当时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能办的事项仅16项,其他事项需要跑到镇里、城里去办,很不方便。为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2017年以来,花园村创新村级便民服务模式,力争做到“办事一般不出村”。一是提升一个平台:对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扩容,设立了民政、计生、人力资源保障、户口管理、市场监管、林产品开证、供电、综合业务受理、法律咨询等九大窗口,村级代办事项从16项增加到164项。二是打造两支队伍:第一支是专职网格员队伍(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跑”为“一次跑”)、第二支是专职代办员队伍(可根据群众实际需求提供上门服务)。三是完善“三张网络”:即一个门户(可实现一站式接入、系统间数据无缝对接)、一个APP(可实现随时接入、随地办公)、一个微信公众号(可开展重点工作宣传、重要信息传播、群众互动等)。在东阳市花园村率先实现“办事一般不出村”基础上,金华进一步在全市复制推广这些做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7个乡镇(街道)、3198个村(社区)实现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点)全覆盖,乡均便民服务事项提高到98项,村均便民服务事项提高到39项,全市村(社区)共有专(兼)职代办人员11406人,越来越多的村实现了“办事不出村”。

改革,既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改革的温度落脚于人民的满意度。相信在560万金华人民的全力支持、积极参与下,一定能够在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大舞台上,用真情演绎更多的金华“好故事”、发出更多的金华“好声音”。

猜你喜欢
便民服务金华事项
张金华
如果要献血,需注意以下事项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乡村便民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应用
岁朝清供
疫情期间,这些事项请注意!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陈金华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本市将投入6亿元补助便民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