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的竞争力,最终在于生生不息的持续创新,人才驱动型的城市经济是前途无量的
城市经济也是区域经济。一个区域,其实是一个地理空间。区域的空间无非是两块,一个是城、一个是乡。相对而言,城是一个点、乡是一个面。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点和面的关系。城市是增长极核,是“汽车的引擎”,是区域经济的核心;乡村是边缘地带,是“汽车的轮子”,是区域经济的外围。
城市经济有五个特征:第一,它是“非农经济(工业制造+服务经济)”。城市里发展的产业无非二、三产业,也即工业和服务业,农业都是在乡村的。
第二,它是“密度经济(规模+能级)”。“二三产业及相应的就业和赡养人口,高密度地集聚在一个狭小的地理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城市”。城市不但产业和人口的规模比较大,最关键是单位面积的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很高。
第三,它是“虚拟经济(金融+信息)”。现在对经济形态进行理论抽象和逻辑分析,一般把种养和制造归为实体经济,把金融和信息归为虚拟经济。所谓的虚拟经济,可以说都集中在城市。
第四,它是“创新经济(研发+首台套)”。城市的主要功能有五个:集聚、辐射、人居、服务、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创新的引擎、创新的高地。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如果里边没有什么创新的因子,还是简单重复的制造,那么这个城市是没有希望的。美国底特律之类的“锈带城市”,就是前车之鉴。制造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创造,或谓“创新带动的制造”。
第五,它是“人才经济(专门家+高级技工)”。因为城市经济是跟虚拟经济和创新经济相联系的,那从业大军往往就是高端人才的集聚,所以说最后一个特征是“人才经济”。
除了上述这些在工业化时代城市经济的特征以外,更要关注城市经济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的一些新变化。具体来说,起码有七条:第一,服务经济和数字经济成为主体经济形态。第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深度信息化(包括数字化和智能化)。第三,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的快速发展,高速便捷。第四,工业社会的城市化形态,趋向信息社会的城市化形态。第五,单个城市摊大饼式发展,趋向城市群葡萄串式的发展。第六,分割型的城市化走向融合型的城市化。第七,城市区域化(城市空间扩张)和区域城市化(形成弥漫型的高水平城市化区域)互促共进,良性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取向,主要是以智能制造、智慧应用为引领,来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原来产业发展靠的是“人脑+经验”,今后靠的却是“电脑+算法”。一个数字经济,就把数字化的甚至是智能化的一二三产业,全都“一网打尽”了。
但是单有经济转型还不够,还得以多元包容、未来社区为引领,促进城市的社会转型。浙江省2019年“两会”提出要打造未来社区,而未来社区的取向就是“三化”:智能化、生态化和人本化。再一个是以都市圈区、有机更新为引领,促进城市空间的转型。
因此,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创建智慧城市;要以低碳经济为标杆,创建生态城市;还要以人文素质为底蕴,创建宜居城市。目前,我国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转型是“挤压式”的同步发生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很可能剩下的时间,也就是现代化新征程30年中前一个“初步现代化”的15年了。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顺应新世纪以来数字化、生态化、人文化的发展新趋势,按照“(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数字、生态、人文)三化同步”的理念,推进城市宜业、宜居、宜游、宜文的转型发展。
城市经济的竞争力,最终在于生生不息的持续创新。创新源可以说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但说到底,还是在人才。人才带动产业,产业夯实经济,所以人才驱动型的城市经济是前途无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