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疆 刘鹏哲
(云南民族大学 人民武装学院,云南 昆明 650118)
涉毒贫困人口作为精准扶贫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禁毒和扶贫工作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直接影响了扶贫工作的进程。目前,云南省依然是涉毒人员和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绿春县地处云南边境,与越南莱州省勐谍县接壤,国境线长达153公里,毗邻毒品生产地“金三角”地区,成为境外毒品过境中转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毒致贫已成为该地区的突出特点。在长期的禁毒和扶贫工作实践中,绿春县积极构建“禁毒+扶贫”工程体系,最大限度地遏制毒品蔓延的势头,有效控制并解决了涉毒贫困人口的扶贫问题,为云南边境地区涉毒贫困人口脱贫脱毒提供新的模式。
由于绿春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禁毒和贫困两大问题上,其内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因素。
绿春县的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涉毒而致贫的。县委、县政府对毒品问题屡次打击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未能彻底根治,甚至部分村寨吸毒现象呈“井喷式”“家庭式”“整村式”发展蔓延,禁毒形势异常严峻,禁毒斗争任重道远。这也直接导致了更多贫困人口和贫困户的出现。吸毒致使本来不富裕的家庭最终走向更加贫困的境地,甚至部分家庭出现了温饱都难以解决的严重状况。因此,毒品已然成为扶贫攻坚的“拦路虎”。县委、县政府提出“治贫先治毒,扶贫先扫毒”的口号,直接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绿春县一部分涉毒贫困人员在戒毒之后,通过自己的劳动生活已经比较富裕,但因再次吸毒,又重返贫困行列。例如,大兴镇龙丁村委会瑶寨村的某户涉毒家庭具有代表性。从当地的经济水平看,该家庭属中下等经济水平,基本的生活和温饱没有问题。但因男主人外出打工,由于身边同事吸毒,自制力差,再次染毒,导致家庭又成为贫困户。2018年初步统计,戈奎乡人均年收入已达到4300元,但由于涉毒重新成为贫户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禁毒与扶贫工作相辅相成,必须双管齐下。
因贫涉毒是反向发生,形成恶性循环。绿春县边境通道多,在漫长的边境线上没有大江大河等天然屏障,有的地段只有一个界碑、一垄田埂或一条小溪。因此,境外毒品呈现出“多头入境、多头渗透”的严峻形势。“金三角”毒品绕道越南对绿春渗透不断加剧,南线边境地区缅甸、老挝毒品,借道绿春过境贩运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大宗过境贩毒打而不绝,形成毒品过境、中转、集散和消费“四位一体”的不利格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边境形势,虽然山多树密,但可使用土地并不多,且种植业和养殖业不发达、收益小,思想落后、技术支持跟不上,造成了当地诸多贫困人群铤而走险开始贩毒,并向绿春内部延伸发展,造成了吸毒人员的增加,进而导致了贫困人口数量的增多,形成了一种恶性的生态循环。
禁毒与扶贫在绿春县特殊环境下形成了天然的内在联系,这也为当地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制造了难题。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正确分析当前的主要矛盾和利害关系,“打蛇打七寸”,只有抓住牛鼻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绿春县委、县政府抓住扶贫攻坚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禁毒+扶贫”的工作模式也应运而生。
绿春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禁毒和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通过全面开展禁毒、扶贫工作,积极探索和创新禁毒扶贫工作方法,把禁毒扶贫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发展、扶贫攻坚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同考核,牢固树立“禁毒+扶贫+民生”的底线思维,坚持“脱毒脱贫两手抓,两手都抓硬”“治贫先治毒,扶贫先扫毒”的原则,综合采取法律、行政、教育、经济、文化、道德等手段,细化政策、资金、人员、技术等帮扶措施,切实解决“因毒致贫”“因毒返贫”“因贫涉毒”和“因毒致孤”的问题,以脱毒保障脱贫,以脱贫巩固脱毒成效,积极构建禁毒扶贫的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遏制毒品蔓延的势头,真正实现让每一户家庭、每一个人脱贫的目标,让所有人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1.打造“禁毒+扶贫”示范样板和典型。绿春县委、县政府按照“精准扶贫,禁毒当先”的工作理念,以“不让一个涉毒贫困家庭掉队”为目标,把破解“因毒致贫”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探索实施“禁毒+扶贫”工程模式。一是将涉毒重点村寨的禁毒工作纳入扶贫攻坚的整体工作规划,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禁毒扶贫政策。二是全面摸清涉毒贫困人员底数及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实现辖区内涉毒家庭情况底子清、台账明、情况熟、覆盖全。三是不断建立和完善扶贫机制,通过扶贫带动涉毒贫困人员脱贫,切实遏制因贫致毒问题。四是有力打击各类毒品违法犯罪,有效防止因毒致贫、返贫问题。五是加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服务管理,有效预防“因复吸致贫”问题。六是加大毒品预防教育力度,增强群众识毒拒毒反毒防毒意识和能力,有效预防“因毒致贫”问题。
2.打造“禁毒+民生”示范样板和典型。在全县涉毒重点村寨,采取政策兜底、资金扶持、就业帮扶、教育医疗、危房改造和项目实施等方式,全面探索实施“禁毒+民生”工程模式,有效落实涉毒人员的教育转化、社会救助、医疗保险、就业帮扶、社会保障等工作。一是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涉毒贫困人员或家属,采取社会保障政策兜底的方式确保实现脱贫。二是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戒毒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建档立卡和医疗保障体系。三是将符合条件的涉毒人员,有效整合专项扶贫资金,定期、定点帮扶和救助涉毒人员及其家庭,加大对涉毒家庭子女在上学和就医等方面的帮扶和救助力度,把辖区“因毒致孤”儿童的帮扶教育、心理咨询、定期体检纳入到常规工作。四是加大涉毒人员及其家庭的就业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涉毒人员自力更生的能力。
3.打造“禁毒+自治”示范样板和典型。绿春县将涉毒问题相对突出的村(社区)、村(居)小组或自然村作为先行试点,组织、发动和依靠群众,着力开展禁毒群防群治工作,全面探索实施“禁毒+自治”工程模式,全面打造“毒品预防村民自治示范村”禁毒新模式。通过实施“禁毒+扶贫”模式,加快全县涉毒贫困户脱毒脱贫的步伐,逐步走出一条符合绿春实际的特色禁毒扶贫之路。通过努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打造“示范村”模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禁毒工作和建设“示范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拒毒反毒识毒能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禁毒宣传、无毒创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基层基础性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全县创建“示范村”11个。
1.强化责任担当,注重全民参与。绿春县各级党委政府科学把握形势,本着“认识上不回避、政策上要落实、宣传上不失语、阵地上不失守”的要求,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吃深吃透县情、民情和毒情。将禁毒、扶贫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为党委政府重点督导工作,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禁毒、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县委政府主导、乡镇主责、挂钩部门共责、全民参与”的禁毒、扶贫工作新格局。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禁毒工作的有效平台,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推进禁毒扶贫工作社会化大格局建设。
2.完善情报共享机制。一是按照“情报先行、服务决策、服务实战”的总体要求,树立情报引领禁毒工作的战略观念,坚持以情报力量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情报研究为抓手,以部门、地区间情报资源整合利用为增长点,不断完善情报工作体系。二是依托“大情报”系统,发挥各种联席会议作用,建立健全涉毒情报搜集、管理、研判、更新和应用工作机制。三是改进和完善跨警种、跨部门、跨地区情报交流机制,切实加强公安、军队、安全、边防、海关、银行、通信管理、邮政等部门的情报交流与协作,实现情报信息共享,努力造就了一张围剿毒品违法犯罪的天罗地网,切实提高了防范和打击毒品犯罪的精准度和整体效能。绿春县通过完善情报共享机制来间接支持和巩固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果。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是采取散发禁毒宣传单、粘贴禁毒宣传图片、播放禁毒宣传片、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会、群众大会、制作固定宣传标语等方式,确保辖区内禁毒宣传教育覆盖率达100%,基层组织有效动员率达100%,提高群众举报和监督毒品违法犯罪的参与率。二是以禁毒专业队伍、禁毒辅警等为专业宣传教育力量,强化对毒品重灾村“6·26”“10·26”的禁毒宣传,提高学校、毒品重灾村的识毒、防毒、拒毒意识。三是以乡(镇)或村(社)为单位,组织辖区戒毒回归人员集中开办学习班,教育其树立吸毒可耻、戒毒光荣的荣辱观,帮助吸毒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致富观;组织群众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关于禁毒的决定》《戒毒条例》及国家关于精准扶贫的政策,使村民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扶贫政策,促使村民在思想上脱贫,在行动上自主脱贫。
4.全面排查贫困人口中的涉毒人员。通过尿检、人体生物样本检测等方法,全力开展当地贫困涉毒、吸毒人员排查、检测、收戒工作。同时,对外出务工吸毒人员,主动与其亲属和流入地工作单位建立协作机制,跟踪核查其在流入地的生活、工作和戒毒等情况,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对重点村寨的外来人员实行暂住人口登记管理,准确掌握其动态和活动规律。及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回到村组后是否贩吸毒品等情况,发现贩、吸毒情况及时报告,及时管控。严厉打击种植毒品原植物的现象,发现一起铲除一起。
5.完善健全群防群治机制。禁毒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有限的资金支持和人员支持情况下,绿春县着力于发动群众,形成一场人民群众的禁毒扶贫战。一是组织引导村组干部和群众将禁止吸毒、供他人吸毒、容留他人吸毒和贩毒等禁毒工作内容形成文字纳入《村规民约》,开展禁毒综合整治“一事一议”、群众评议等活动。二是以《村规民约》为规范,按照群众自愿、自由组合原则,积极探索创建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毒品预防村民自治示范村”“干部+禁毒协会+家庭”和“十户联防联保”等禁毒工作新模式,捆绑国家各项惠农补助和社会保障经费,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方式,实现协会会员与会员、村民与村民之间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防范和自我约束,形成群众自发、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帮助的拒毒防毒体系。三是组建村(社)禁毒纠察队、妇女攻心队、禁毒小分队等力量,监控本村吸贩毒现象。四是以村(社)总支为核心,组织签订责任书、帮教合同和禁毒承诺书,使禁毒帮教工作落实到基层。五是加强村(社)戒毒康复工作,对初吸毒者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的吸毒人员及出所、出狱的吸毒人员,及时层层签订《村(社) 戒毒(康复)协议书》,及时了解掌握村(社) 戒毒康复人员家庭情况、生产生活及思想状况,协同民政部门落实好生活扶助和社会救济。司法、教育、卫生等部门协同落实对吸毒人员家庭的帮扶措施;建立和发展禁毒志愿者队伍,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帮教工作,大力推进禁吸戒毒工作的社会化进程,不断降低复吸率,提高戒断巩固率。
6.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绿春县毒品犯罪最根本的原因是当地经济落后,没有支柱产业,部分群众找不出发展经济的路子,生活贫困,致使一部分人带着侥幸心理进行有暴利的毒品生意。因此,以当地政府为主导,带领人民群众共商共建,以此解决群众收入少、生活环境差、生活水平不高的现状。一是召集外出归来的务工人员,掌握他们是否涉毒,同时,把他们掌握带回来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在当地推广,让更多人学到新思想和新技术,树立扶贫有政策、脱贫靠自己的正确理念。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招商引资,努力留住年轻人;引进愿意支援边疆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贫困现状。三是树立致富带头人,对特定范围和项目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营造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思想引领能力。不论是脱贫还是脱毒,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群众思想的转变是核心问题。
绿春县“禁毒+扶贫”工程模式最重要的实践成效,就是“立足实际,开拓创新”。绿春县之所以可以创新出这种模式并顺利开展实施,取得成效,其根本原因是根据绿春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同时,也是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得出的宝贵经验。绿春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扶贫绕不开毒品这个“拦路虎”,只有彻底扫毒、脱毒,才能顺利完成精准扶贫的攻坚任务。但绝不是单一的先扫毒、脱毒,再进行扶贫,二者是同时并存,同步解决的。只有真正脱贫,才会解决因贫涉毒的困境。因此,“禁毒+扶贫”模式是最切合绿春实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长期以来,云南边境一直是毒品和贫困交织存在的重点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云南开始谋划在全国总布局中的战略位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时代背景下,云南各地区的扶贫、脱贫攻坚工作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绿春县作为示范点,通过推行“禁毒+扶贫”的工程模式,首先让当地现状有了明显改善,控制住了恶化的趋势,并逐步好转。绿春县以个别村寨为示范点,将成功经验向全县其他村寨推广,再以县为点向全省推广,表现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势头。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禁毒与扶贫工作同步开进,成功遏制了毒品蔓延,直接为扶贫工作扫清障碍,为整个云南的禁毒扶贫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方向。
禁毒工作和扶贫工作绝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任务,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尤其在云南绿春县这样地处边境的特殊位置,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这是一场在新时代下的禁毒扶贫的人民战争。“禁毒+扶贫”工程模式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
1.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全民参与。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在有限的资金支持情况下,如何能合理分配和改善工作状态成为首要任务。绿春县提出了新思路,走人民群众路线,打一场全民参与的扶贫脱毒攻坚战。各个村寨建立起了村(社)禁毒纠察队(以此为龙头带动其他各形式组队,主要以当地有威望的老人组成)、妇女攻心队(以有文化、有思想的妇女组成)、禁毒小分队(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孩子在家庭当中的催化作用)、禁毒护卫队(以当地村寨退伍军人为主)等力量,形成了“四位一体”的人民群众禁毒扶贫工作模式,大大减少了资金投入,同时解决了外招人员难留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2.绿春县的“禁毒+扶贫”工程模式,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云南边境涉毒贫困人口解决扶贫和禁毒工作的难题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在新时代下,新思想、新作为、新方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备武器,全民参与是制胜法宝,也是解决云南边境地区长期以来“因毒致贫”“因毒返贫”“因贫涉毒”“因毒致孤”等问题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为做好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绿春县委、县政府深化认识,勇于创新,切实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过上安稳的生活,努力实现脱毒脱贫,树立了“禁毒+扶贫”的先进典范。